-
1 # Gusya
-
2 # 隨手談詩
我不是特別瞭解,淺談一下我所知道的吧- -
如樓上答主所說:
“見甘、涼、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見唐使者旌節,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其人皆天寶中陷吐蕃者子孫,其語言小訛,而衣服未改。”一句話寫盡了王朝興衰,然而即使淪落至此,這些地方的人仍未忘記唐王朝。
然後這裡要提到3個人
郭昕郭子儀的侄子
唐肅宗末年至唐代宗永泰年間,吐蕃不斷侵入大唐西部邊疆,郭昕奉命巡撫河西、安西等地,郭昕被隔絕在西域長達十五年,後殉職於任上。後世尊其為“鐵血郡王”。
李聖天尉遲婆跋,于闐國王。
912年,尉遲婆跋繼位為于闐王,他自稱“唐之宗屬”,並以唐朝國姓李氏為姓。自李聖天以李氏為姓後,于闐政權就被人們稱為“李氏王朝”。
李聖天深受漢文化影響,始終不渝地堅持對中原王朝的臣屬關係。李聖天和他的兒子李從德太子都自奉中國守臣(其實中國的中央政府忙於內戰,根本無法給他們任何援助,只是個名義而已),也是出色的軍事家,在喀喇汗王朝東侵時,依靠歸義軍的支援,雖然兵力遠遠遜於喀喇汗王朝卻把它打得落花流水,將某教勢力牢牢控制在西域。
張議潮唐朝節度使,歸義軍的建立者,民族英雄。
張議潮振臂一會,率領沙州各族人民起義,建立歸義軍,驅逐了盤踞河西地區上百年的吐蕃,以大唐節帥之名光復瓜、沙等十一州。
所以為什麼說唐王朝的餘暉在敦煌?因為有這些星星之火在燃燒。
只可惜,星星之火由於沒有後續支援,終究沒能形成燎原之勢。
-
3 # 滿樓書坊
多年前,曾看過由日本小說家井上靖原名小說改編來的電影《敦煌》(佐藤純彌執導),其中即講述了唐末宋初時期的西域爭殺史。
唐朝鼎盛之時,曾在西域一帶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和蔥嶺、巴爾喀什湖及其以西阿姆河流域,這也是大唐帝國疆域最為遼闊的時期。
敦煌在唐初改名沙州(之前稱敦煌郡),可以說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遠的據點,當時常駐的邊防軍名“豆盧軍”,兵力在四千餘人。
軍事防衛力量的加強為敦煌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唐王朝還在敦煌地區進行屯墾,並且建立了一套完備的管理制度和辦法。
經過唐初百餘年的發展,沙州(下轄敦煌、壽昌二縣)至天寶年間已有人口三萬餘人,成為繼西漢、前涼、前秦之後敦煌又一次人口的高峰期。
但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王朝為抵禦叛軍而將西域諸軍調回,早已在旁虎視眈眈的吐蕃王國抓住這一良機進入河西地區。
在此期間,除了沙州仍舊堅守外,其他如瓜州、甘州、肅州等地均被吐蕃軍攻陷,唐軍殘餘被一掃無餘。
此後,在堅持了十餘年後,沙州也最終陷入吐蕃之手。四十多年後,大理卿劉元鼎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前往吐蕃會盟,上千名昔日大唐軍民沿路拜泣相問:“當今天子安否,子孫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否?兵何日來?”
唐武宗時期,唐軍先後收復了原州、威州和扶州等地。在此時機下,沙州張義潮於大中二年(公元848年)發起起義,號“歸義軍”,事成後宣佈歸復唐土。
之後,張義潮率沙州軍民又不斷擴大戰果,並先後收復甘州、肅州、伊州、西州、北庭、輪臺等地。此後,吐蕃在河西的統治最終土崩瓦解。
可惜的是,在張義潮死後不久,歸義軍也陷入內亂。而在黃巢起義後,唐王朝一蹶不振,沙州再次與中土隔絕。
此後,吐蕃雖然退潮,而西邊的回鶻崛起,沙州再次面臨困境,並最終於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為回鶻佔領。之後,又被西夏李元昊所收服。
由此,延續了近兩百年的沙州“歸義軍”政權,至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從這個角度上說,一直以唐為宗、不改其志的沙州“歸義軍”應該算是大唐帝國的西域餘脈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唐前後數百年的時間裡,沙州一帶佛家文化極其興盛,這就是目前仍舊儲存完好的石窟藝術及敦煌壁畫等。
作為對比的是,中土一帶在唐武宗滅佛後,很多佛教文化藝術被摧毀湮滅,而沙州一帶因為遠離中土,這些遺存反而得到了完好的儲存。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而言,這也應該算是大唐王朝的餘暉吧!
回覆列表
這句話能很好的解釋為什麼,“見甘、涼、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見唐使者旌節,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其人皆天寶中陷吐蕃者子孫,其語言小訛,而衣服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