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書分享與推薦
-
2 # 歷史遨遊
提起《聊齋志異》,我們想到最多的是鬼怪故事,畢竟改編自聊齋的“倩女幽魂”可謂家喻戶曉。
然而聊齋近五百篇的內容中,除了鬼怪故事;還有對當時科舉制度的抨擊;有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而《促織》更是一篇表現封建社會黑暗和腐朽的一篇佳作。
聊齋之所以有名,除了集結了蒲松齡畢生的心血,語言文字生動形象,人物形象鮮明。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字諷刺意味十足,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
郭沫若曾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促織的內容很簡單,但卻被蒲松齡寫的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明朝宣德年間,皇帝喜歡鬥蛐蛐,地方官吏為了獲得極品供奉給皇帝取樂,藉機媚上邀寵,為自己升官謀取資本,對百姓則趁機剝削。老實忠厚的成名被迫去抓蛐蛐,因為交納不上一隻好的蟋蟀,被官府打得兩條腿膿血淋漓。成名妻子遂向巫婆求教,成名根據神的指點,終於抓到了一隻上等蟋蟀。
然而好奇的兒子卻不小心弄死了身系全家人性命的蛐蛐,成名夫婦“怒索兒”,兒子害怕、投井自殺。
最後,為了挽救全家人的性命,成名之子魂魄化作了一隻勇猛善斗的蟋蟀,被獻給了皇帝,並且撫軍、縣宰、成名都因為這隻蛐蛐獲得了豐厚的獎賞。
有興趣的可以找來原文讀一下,不會固澀難懂,多讀幾遍就能瞭解大概。
蒲松齡在文章最後寫道: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
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
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 恩蔭。聞之: 一人飛昇,仙及雞犬。信夫!”
“異史氏曰”這段文字,是蒲松齡對這個故事所做的總結,也是文章精華所在。
第一,從官貪吏虐追溯到天子宮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寄諷諫之旨。
第二,就成名的一貧一富說明是“天將酬長厚者”,反映了“善惡有報”的宿命論思想。
第三,針對撫臣、令尹蒙受促織“恩蔭”,證實“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說法。
此三點,生動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遷發跡是建立在百姓苦難之上的,描繪出那個吃人的封建社會,是如何踐踏普通民眾的生命和尊嚴的。
《促織》從內容來看,顯然是受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的影晌而寫成的,其著眼點全在於揭露和諷刺上。
小說透過主人翁成名從悲到喜、喜極生悲、悲極復喜,禍福轉化的奇特故事情節,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統治者“宮廷”的驕奢淫逸,以及各級官吏的媚上責下“假此科斂丁口”等等罪責,同時也提示了封建社會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而《聊齋志異》也是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的一個最高峰,從此以後,文言小說就雄風難再了。
回覆列表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最好的作品之一,不足兩千字,卻被譽為是短篇極品,不僅是因為它絕佳的藝術造詣,還是因為,它辛辣而又透徹地反映了社會現實。
促織,就是蟋蟀。蟋蟀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見到,鬥蟋蟀,現在也存在,在古代,同樣是風靡一時的公子哥遊戲。但在蒲松齡筆下,普普通通的鬥蟋蟀遊戲,卻是一件與普通百姓命運休慼相關的大事情。
《促織》講了什麼故事?因何而好?好在哪裡?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故事梗概說,明朝宣德年間,“宮中尚促織之戲”,因此,民間每年都要進貢大量的蟋蟀,以供京城的公子哥們玩耍。而一些貪官汙吏,為了討好上司,不惜一切代價,盤剝百姓,“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一頭蟋蟀,讓好多普通人家破產,可見其流毒。
而陝西省華陰縣的縣令,更是卑劣異常,為了巴結好上司,拼命尋找機會。但是華陰縣蟋蟀並不多,為了找到優質的蟋蟀,便責令當地百姓,限期交供。
成名一家,是地道的老實小民,於是便成為了被壓迫的物件。
為了捉到蟋蟀,成名受盡了苦頭,後來,他終於捉到了一隻還不錯的蟋蟀,卻被自己的兒子,意外弄死,害怕心慌的兒子,竟然選擇投井自盡了。
成名知道蟋蟀死後,怒不可遏,但是當發現兒子屍體後,又悲痛欲絕。奇妙的是,兒子竟然因此幻化成了一隻蟋蟀,這隻蟋蟀雖然個頭不大,卻兇猛異常,連公雞都不是它的對手,自然,這隻蟋蟀被送到了宮裡,成名也因此被獎勵而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其實故事整體結構很簡單,但是,在蒲松齡筆下,卻寫得十分生動曲折,思想性和藝術性均佳,小說以蟋蟀為線索,巧妙新奇,引人入勝,細節處理地更是絕妙,而且還將社會的黑暗和醜惡,全都寫入其中,令人一唱三嘆,是《聊齋志異》中最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之一。
二、絕妙的短篇佳作《促織》有著極佳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主要概括來說,有以下幾點:
(1)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蒲松齡精心組織情節,將故事寫得一波三折,妙在這些情節合起來,又能很好的為主旨起到服務作用。
小說中充滿了波折和變化,將順、逆兩境交疊來寫,剛陷入絕望時便燃起希望,剛有了希望又陷入絕望,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具體來說,小說開頭,便寫了“徵蟋蟀”的厲害,而主人公成名又有“為人迂訥”的性格特點,所以當縣令將任務交到成名手中時,處境便糟糕之極。(先寫逆境)
成名只好每天拿著捉蟋蟀的工具,早出晚歸,毫無辦法,兩腿被打得流血,成名想自殺,可又絕處逢生,問卜後讓成名成功捕捉到了一頭好蟋蟀。故事轉悲為喜,處境也由逆轉順。(由逆境轉順境)
但成名九歲的兒子因為好奇,死了蟋蟀,兒子害怕自殺,成名歸來後,聽說蟋蟀沒了,大怒,又聽說兒子因此而死,由怒轉悲,又害怕到期交不出蟋蟀,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中。(由順境再轉逆境)
接著再由困境轉順境,原來成名兒子還未斷氣,且當天還捉到了另一隻蟋蟀,雖然小,但是戰鬥力超群,公雞都打得過。後來,這隻小蟋蟀順利被送到宮中,皇帝大喜,撫軍因此升官,縣令也因此升官,成名也因此而過上了“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的富足生活。(由逆境再轉順境)
故事至此也結束了。《促織》的情節就是這麼一波三折,,令人目不暇接,大起大落中牽動著讀者的心,極具有可讀性。
(2)細節處理很生動
《促織》的細節處理,更是一流的。書中多次採用對比、烘托等方法,寫得活靈活現,靈動異常。
比如,寫成名兒子幻化成的蟋蟀時,開始給人不起眼的感覺,而別人的蟋蟀卻是體大身長,威武異常,對比之下,如何不令人感到不中用?
而當放入鬥場之後,更是呆若木雞,對局的人更加捧腹大笑起來。
可是,轉折來了,這隻小蟋蟀突然發怒,一口咬了大蟋蟀,贏了。
正當成名高興時,一隻大公雞又來了,且一口啄向成名的蟋蟀,成名這下嚇壞了。
結果,轉折又來了,小蟋蟀跳到了大公雞的雞冠上,咬住不放,終於一戰成名,成名大喜。
對比、烘托、襯托、心理描寫,可謂炫技非凡,極盡委婉曲折之能事。
(3)心理描寫巧妙
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也給文章增加了藝術性。除了剛才說的蟋蟀打鬥時成名的心理之外,還有更加典型的地方,那便是成名回家後聽說蟋蟀死了的反映。
開始,他直接氣的“如被冰雪,怒,索兒”,發現兒子死在了井中,“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半夜發現兒子居然沒死,“夫妻心稍慰”,可兒子昏迷不醒,蟋蟀也丟了,不能如期上交蟋蟀,又“氣斷聲吞,亦不復以兒為念”,就這樣在擔心和惶恐中,一夜失眠,直到看見另一隻蟋蟀,才“喜而捕之”。
短短几行字,卻曲折往復,活靈活現,簡直就是國家一級表演藝術家!
(4)辛辣透徹的諷刺
如說過以上三點還是偏重藝術性上,那麼在思想性上,這篇文章也絲毫不輸。
小說以“宣德年間”為背景,寫公子哥愛鬥蟋蟀,這其實是有依據的,民間因此而受害也是實情。
小說結尾很有意思,說成名因為獻蟋蟀有功,撫軍進爵,縣令加官,成名脫離了窮人的行列,這就極具諷刺意味了。
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都是因為皇帝高興了,而成名所做的,只是進貢了一隻善戰的蟋蟀,這個玩物,讓皇帝高興,然後撫軍加官進爵,華陰縣令也因此而獲得功績“卓異”的標籤,這些大小官吏,毫無一點實質性的功績,沒有為民做事,只是討好上司而已,卻都得到了權力和財富,當時的統治有多麼不堪和黑暗,還用說嗎?
《聊齋志異》的主旨之一,便是諷刺當時的封建社會和愚昧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