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貞觀四年,日本舒明天皇派出犬上三田耜等人出使中國,這是第一批遣唐使。白江口之戰使日本切身感受到唐朝的強大與先進,於是痛下決心向唐朝學習。前期的遣唐使主要是以維護兩國的關係,瞭解唐朝的政治動態及大戰後的善後溝通。到後期主要是以學習取經為主。這裡面最為著名的人物是吉備真備和阿倍仲麻呂。

    先說說吉備真備。吉備真備曾兩次出任遣唐使,在長安待了20多年,他的主要貢獻一個是給日本帶回包括政治、軍事、數學、天文曆法、禮儀等各個領域的中國典籍1700多部。其中張良傳下來的《六韜》、《三略》等兵法書,被尊為日本的兵法之祖,《樂書要錄》在中國已經失傳,但在日本被儲存,成為研究唐朝音樂的重要資料;他的主要貢獻還有將日本漢字的讀音由吳音改為唐音,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了片假名,作為日本文字的一部分使用到今天。他還將中國的行政制度帶到日本,行政制度都道府縣的設定等至今還在沿用。

    再簡單說一下阿倍仲麻呂。阿倍仲麻呂在中國待得更久更廣為人知,他至死都沒能回到日本,客死異鄉。阿倍仲麻呂來到唐朝後起名晁衡。阿倍仲麻呂是作為留學生來的,他到長安不就就進入了國子監學習,攻讀禮記、周禮、詩經、左傳等經典,並一舉考中進士。他酷愛中國文化,決定留在長安暫不回國。他的才華很快受到朝廷的賞識,開始在朝中擔任職務,不斷升官進爵。他還結識了唐朝著名的詩人們,與李白、王維等人都有密切交往,在中國娶妻生子,完全成為了一個華人。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思鄉之情落葉歸根的情結漸濃。天寶十一年,入唐已經三十七年,年齡已達五十六歲的仲麻呂再三請求回國,唐玄宗終於同意他隨日本遣唐使的船隊回國。

    然而在歸國途中,船隊遭遇到了風暴,他們的船隊被吹到了越南沿岸,登陸後的遣唐使們又遭遇海盜劫殺,只有仲麻呂等幾個人僥倖逃脫當時通訊並不發達,李白在聽到仲麻呂遇難的訊息,揮淚寫下了《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天寶十四年,從越南僥倖脫身的仲麻呂一行幾人歷盡艱險, 再次返回長安。上至皇帝,下至好友,都甚是歡喜。仲麻呂再次回到唐朝後,相繼出任了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安南節度使。

    仲麻呂大半生都在思念故鄉,至死都沒能再回到日本。

  • 2 # 圖文社

    阿倍仲麻呂(698—770年)亦作:阿部仲麻侶,日本著名遣唐留學生,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中日文化交流傑出的使者。

  • 3 # 江雪寒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終於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從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晁衡(阿倍仲麻侶)天寶十二載(753),阿倍仲麻侶隨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東歸,途中遇暴風,漂流至安南。十四載,輾轉再返長安。時誤傳其遇難,李白曾有《哭晁卿詩》以悼之。

    此詩是詩人得知晁衡被溺死的情況後,作此詩來哀悼他。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無限懷念之情,體現出兩人之間的深厚友情,標題中的“哭”字使詩歌籠罩著一種哀惋的氣氛。  第一句寫出了事情的起因  第二句“征帆一片繞蓬壺”中的“征帆一片”表現出了晁衡辭官後隻身漂泊回國的孤寂感,既襯托出一種悲涼的氣氛,也道出了詩人心中的悲意。  第三句“明月不歸沉碧海”中的“明月”實際上是比喻有著明月一樣高尚品德的晁衡,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皎潔的月光深深地沉入茫茫大海中。詩人借明月來表達對於友人晁衡遇難的惋惜和對友人的懷念。  第四句“白雲愁色滿蒼梧”為全詩籠罩上了一種慘淡憂愁的氣氛,晁衡的逝世使蒼梧島上的白雲都染上愁色,可見晁衡的逝世是多麼讓人惋惜,多麼讓人悲痛!詩人用白雲的愁來比喻自己的愁,也把悲劇氣氛渲染得更加濃厚。

    遣唐使的貢獻首先是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長安如飢似渴地考察學習,博覽群書,回國後參與樞要,仿行唐制,如"大寶法令"即以唐代律令為規範制定的。還仿效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教授漢學,培番人才。818年,嵯峨天皇根據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議,下詔改走禮儀,並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連曆法、節令、習俗也儘量仿效中國。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平。遣唐使每次攜回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贊寫唐詩漢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留唐學生僧人還借用漢字偏旁或草體創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經過消化改造,融為日本民族文化。

    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時派遣"送使"同去。由於航行艱險,他們往往居留下來,歸化日本。如沈惟嶽﹑袁晉卿等,見於日本史書的有十餘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職。唐朝僧人也有隨遣唐使赴日的,最著名的是東渡傳授戒律的鑑真。隨遣唐使船到日本的,還有天竺﹑西域﹑南海的人,不少受波斯﹑印度影響的唐朝文物,也輸入日本。絲綢之路東端延至日本﹐遣唐使也是有作用的。

  • 4 # 讀日本

    日本在中國隋唐的時候很喜歡派遣人到中國來學習。

    隋朝的時候叫遣隋使,比較有名的就是那個小野妹子,雖然叫小野妹子,但是並不是妹子,是一個男人,只是名字比較特別而已。當時聖德太子派遣他們來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還有一些管理制度、法律法規,等等。

    而遣唐使就非常多了,當時唐朝非常繁榮昌盛,日本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

    其中最有名的遣唐使就是我們在歷史書上曾經學過的——阿倍仲麻呂,他是奈良貴族,來到中國之後改了一箇中國名字——晁衡,他也算當時非常有名的留學生了。

    他從小就酷愛中國文化,當時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沒有那麼發達,他為了跨海來到中國曆盡千辛萬苦。

    來到中國後,就進入了——國子監太學,在這裡面學習中國的詩經、左傳、禮記,等等。甚至還通過了中國的科舉考試,並且考中了進士,在中國當了官。

    剛剛上映的電影《妖貓傳》裡面,陳凱歌導演就請來了日本著名演員——阿部寬來飾演阿倍仲麻呂,這部電影是改編自一部日本的系列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在藝術作品中,這裡的阿倍仲麻呂愛慕楊貴妃,深深地折服於她的美貌。

    經常有傳說表示楊貴妃並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偷偷地逃到了日本,在《妖貓傳》中也有這樣的情節,阿倍仲麻呂就在馬嵬坡兵變的時候向玄宗提議讓他帶著貴妃一起逃亡到日本。

    這個我們現在也沒有辦法證實......

    他還是一個詩人,並且和很多大詩人都是好朋友,之前晁衡回國的時候被傳在海上遇難,李白還給他寫了一首詩——《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後來他又再一次回到了長安,最後在72歲的時候終於長安,也算是為當時中日交流做出傑出貢獻的一位遣唐使了。

  • 5 # 歷史研習社

    日本為向強大和先進的唐朝學習,曾於公元七世紀至九世紀,先後數十次向鄰國派出遣唐使團。使團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久,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舉。遣唐使不僅促進了日本社會內部的變革,也為中日間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些大量的遣唐使節中,一些著名的人物不斷湧現出來,不僅在當時也為後世所熟知。

    (相傳為遣唐使船橫渡東海的情境圖)

    遣唐使中最為華人所熟悉的當屬阿倍仲麻呂(中文名晁衡)。阿倍仲麻呂作為留學生來到長安後,不久即進入唐朝貴族子弟接受教育的國子監就學,並於畢業後參加科試,一舉考中進士。作為一名外華人的阿倍仲麻呂能夠取得進士身份,可見其學識淵博、努力聰慧。由於酷愛唐朝文化,故而決定暫留長安並出仕朝廷,雖曾因思鄉試圖返回日本,但由於各種原因,最終病逝長安。仲麻呂在唐五十四年,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代唐皇,官至客卿,受封公爵。

    阿倍仲麻呂不僅仕途順暢,還與當時唐代的詩人名士多有交集並結成深厚的友誼,如與李白、王維、儲光羲、趙曄、包佶等人多有密切往來。眾人在得知阿倍仲麻呂獲准回國的訊息後,紛紛作詩以表惋惜和思念之情。其中王維的《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包佶的《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東歸》、儲光羲的《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流傳至今。

    仲麻呂歸國途中,誤傳其遭遇海難不幸身亡,李白聽後揮淚寫下《哭晁卿衡》這首名篇:“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1978年,西安市和奈良縣達成協議,在兩市各建一座阿倍仲麻呂紀念碑以供後人瞻仰,可見其為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位於陝西西安興慶宮公園內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除阿倍仲麻呂外,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對日本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就是兩次擔任遣唐使,並在唐朝待了將近20年的吉備真備。吉備在唐期間不僅如飢似渴的學習先進文化,還廣收書籍。據《大日本史:吉備真備傳》記載,公元735年,吉備回國時,不僅攜帶了大量的政治、軍事、數學、天文曆法、儒家經典等各個領域的中國典籍上千部,還將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兵器——弓箭帶回日本,獻給天皇。到宋明之際,有很多書籍在中國已然失傳,但在日本卻被很好的儲存了下來,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吉備真備。

    吉備還將日本漢字的讀音由吳音改為唐音,並在利用漢字的偏旁和部首創造“片假名”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中日兩國交流作出巨大犧牲的鑑真和尚最後一次東渡日本,正是吉備真備親到中國迎接,並在其陪伴下成功抵達日本的。吉備真備在唐風的薰陶下,以自身的學識和才能對日本社會和文化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

    (《吉備大臣入唐繪卷》中所繪與唐朝官吏下棋圖)

    除此之外,作為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佛教的日本學問僧最澄大師和空海大師,學成歸國後,開創了日本本土的天台宗和真言宗,為日本佛教注入了新興的思想和力量。這些著名的遣唐使以及那些默默無聞的隨行人員,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由於後期唐朝政局混亂不安,再加上日本經過兩百多年對唐文化的吸收和移植,國內社會已基本成型。故而在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菅原道真的建言,於次年正式廢止遣唐使的派遣。

    參考文獻:

    1.很震驚很感動!看古代日本遣唐使如何冒死來中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1c1670100izt9.html?tj=1

  • 6 # 讀懂本星球

    很多都提到了著名的阿倍仲麻呂,不過既然都看了妖貓傳的話,為什麼不提提妖貓傳裡面的男主角空海法師呢?

    估計同樣的問題問日本人的話,他們可能更傾向於選空海法師,或者相當多的人會第一時間提出空海法師這4個字。

    要知道空海法師對日本最高層的影響應該是遠大於阿倍仲麻呂的。換句話說阿倍仲麻呂在中國很著名,空海法師在日本非常著名。兩人都是遣唐使。

    ▲空海和白居易是《妖貓傳》兩大主角

    電影裡面把空海法師和白居易組成捉妖團隊。但沒有任何史料表明,歷史上白居易和空海法師有過合作。不然的話,憑這兩位在中日兩國的文化領域的崇高地位,其友誼必成千古傳送的美談。

    但空海法師卻和另外一位改變日本歷史的人物是好基友。他就是嵯峨天皇。空海法師和他倒是真的寫下了盛唐文明在日本傳播的歷史佳話。

    嵯峨天皇在公元809年即位之前就頻繁與空海和尚以文相會,切磋書法和詩詞。空海法師和嵯峨天皇都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唐粉”,他們熱愛唐朝文化,積極與唐文明結緣。空海法師又曾作為遣唐使的一員在中國生活學習。

    空海法師在嵯峨天皇夢想中的國度學成歸來,又有高超的書法造詣和詩詞造詣,這對於當時還沒有繼位的嵯峨天皇來說簡直是心目中的男神。

    嵯峨天皇在剛剛繼位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安排空海擔任奈良的中央寺廟東大寺的主持,空海儼然成了帝師。

    就算沒有空海的引薦,嵯峨天皇也成了白居易的粉絲。他把白居易的作品集《白氏文集》壓在枕頭底下,以便隨時可以拿出來閱讀。還安排專人陪他研讀白居易作品。

    嵯峨天皇倚重深受唐文化薰陶的臣子,不僅自己熱愛書法、唐詩,還和中國皇帝一樣宴請群臣、君臣同樂。日本歷史上第一次賞櫻大會就是嵯峨天皇舉辦的。

    所以說與阿倍仲麻呂當好基友的更多是李白這樣的中國歷史文化名人。而與空海當好基友的則是影響日本文化的嵯峨天皇。就算現在人為捏造了白居易與空海法師的那些事兒,白居易在日本人的文化認知中普及度和美譽度超李白,杜甫。

    空海法師另外一個著名的歷史貢獻就是把佛教密宗從唐朝帶到了日本。他在中國長安的青龍寺習的密宗之後回了日本,成了日本密宗真言派的開山鼻祖。在日本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錶阿瑪尼鏤空機械和西鐵城光動能應該選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