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戰結束後英國資助法國,再加上戰爭賠款,讓法國把馬奇諾防線在原基礎上延長到大西洋邊上,那麼納粹將如何應對,二戰將如何發展?
8
回覆列表
  • 1 # 新兵衛

    首先,關於馬奇諾防線選址問題!當年的馬奇諾防線確實非常堅固,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

    但是請注意,馬奇諾防線沒有延長到大西洋邊上並不是錢不夠,一是因為需要涵蓋比利時、荷蘭這樣的低地國家,這些國家會不會讓你建設還不好說,如果繞過比利時、荷蘭,等於將這幾個國家推進德華人懷抱,這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實上德國展開攻擊時,法華人正在開展涵蓋比利時、荷蘭等國的馬奇諾防線新建設方案;二是我們注意到止於阿登高地,這裡道路崎嶇,地形比較複雜,確實不適合大規模的兵團展開,所以說馬奇諾防線的選址是非常合理的。

    其次,我們看馬奇諾防線的作用。包括避免敵軍的突然襲擊,為法國軍隊的動員爭取時間,應對突然襲擊時,作為反攻的基地等等這些都說明,法華人根本沒有想過德華人準備在哪裡進攻,怎麼樣進攻,採用什麼方式進攻,依然抱著一戰的老思想,大搞戰壕作業,對於德華人來說,突破只是時間問題,而這個時間是否能讓法華人得到足夠的動員時間,這是無法計算的,但可以大概估算出德華人付出的代價可能是比較大的,透過德軍對列日要塞的攻擊來看,簡化版的馬奇諾防線可能抵擋不住德華人的步伐。

    最後,也就是最關鍵的人的因素。任何好的武器最終的操作者都是人。一戰結束後,法國這個名義上的戰勝國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軍隊傷亡超過600萬人,一戰戰後的人口統計表明法國只有4000萬人口,德國有7000萬,而且德國的出生率更高。因為戰爭的影響,法國在1930年後5年將面臨嚴重的兵役人員短缺現象,和法華人相比,德華人顯然是已經做好了準備,而且作戰思想保守,特別是根本沒有意識到德華人的主攻方向,造成幾十萬法軍在馬奇諾防線裡睡覺,即使防線延伸至大西洋,法華人依然會對德華人的主攻方向產生誤判,從而葬送法國命運。

    可以說,馬奇諾防線的修建是法華人的一個驕傲,這個歐洲最為龐大的工程專案將築城技術發揮到了極至,但將國家安全完全寄託其上是愚蠢的,英國陸軍艾倫·布魯克爵士在1939年末和1940年初曾經兩度參觀馬奇諾防線,在日記裡寫下了他的感想:“不用懷疑,馬奇諾的整個觀點是天才的設想。但是!它只給我很少的安全感,我認為法國本來可以做的更好,如果把錢花在機動防禦的裝備上,比如更多更好的飛機和更多的裝甲師,而不是把錢扔進地下……馬奇諾防線最危險的方面在心理上,它給人造成一種錯誤的安全感,躲在牢不可破的鋼鐵防線後面的感覺,一旦這種感覺被打破,法國的戰鬥意志將一起被粉碎。”

  • 2 # 音悅風情

    馬奇諾防線是一戰時期的塹壕戰,強調的築壘和防禦。它是死板疆硬的防守,對於德國的閃電戰,迂迴戰來說不堪一擊。防守分消極和積極兩種,消極防守修到大西洋邊上也沒用。德軍以點選線,選好突破囗,地面部隊機械化突破,空軍用空降部隊襲擊防線後方,撒開一個口子防線就崩潰了,英法士兵沒有鬥志,快速進攻攻城略地是德軍強項。

  • 3 # 360探訪眼

    法國統帥部一直認為德法的主要方向在邊境一線(特別是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因為沒有足夠的力量進行攻勢作戰,所以選擇了防禦這一措施。基於這個方針法華人在貝爾福—凡爾登一線進行築壘,並且在此部署了他的主要兵力。後來國際形勢的轉變,法俄同盟的建立,法軍認為在東線的俄羅斯可以牽制一部分德軍,所以法華人可以採取稍微激進一些的計劃。這就促成了1908年的第16號作戰計劃,第16號作戰計劃依託防線進行防禦,視戰局變化進行反攻,以期奪回失地。後來由於經濟、軍事勢力的增長、復仇主義的崛起。第16號作戰計劃在1911年便被取消。法國內部啟用米歇爾來制定新的方針。(米歇爾被內定為法軍戰時最高統帥),而米歇爾決定沿用第16號作戰計劃。按照德軍從比法邊境突破的設想來進行部署。但法國的資本家擔心自己的東部鐵礦區受到威脅,便讓霞飛取代了米歇爾的位置。由於1912年英法條約的簽訂,讓法軍擺脫了傳統的選擇困境。法軍的焦點成了對德的陸軍問題上。第17號作戰計劃便出現了,一個崇尚進攻的作死計劃。值得一提的是,一開始法軍內部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戰略意圖。到底是從比利時側擊德國,還是從正面懟過去?由於政治因素(儘管可以無情懟上去,但法國政府不敢這麼做),從比利時側擊肯定不存在的,那麼法軍的選擇只剩下一個正面懟上去。在這個情況下,法軍的五個叢集在德法正面部署了3個。1個部署在東北,還有一個作為救火隊來使用。而法比中西段的疏忽被德國利用了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法軍指望遏制德軍進攻之後展開反擊。法軍由於自身的戰略指導,戰略思想,備戰情況,軍事編制均不佳,在這個情況下已經不是一個擴大版馬奇諾防線可以解決得了的。主要方向的預測失誤讓他們陷入了混亂。消極保守與現實的碰撞,厭戰情緒與綏靖政策。面對一個籌備已久的德國。能怎麼辦呢?

  • 4 # 寰球視野新觀

    法軍依舊會戰敗,當年德軍能夠打敗法軍,可不是攻破的馬奇諾防線才取得的勝利。

    德軍最高指揮部制定的進攻計劃與一戰時期德國的施裡芬計劃很接近,都是想要透過比利時的領土進攻法國,這一計劃早到了曼施坦因的反對,最終制定的的計劃是德軍透過阿登森林地帶,出其不意地攻入法國腹地,對法軍進行圍殲。

    馬奇諾防線耗費巨資,是一流的防禦工事,能夠抵擋得了坦克和飛機的進攻,正面似乎是無解的,即使成功突破,也要付出巨大犧牲。

    馬奇諾防線並非由南到北貫穿整個德法邊界,而是在阿登森林地區斷開了。

    阿登地區地形複雜,道路情況惡劣,樹木茂密,大規模的裝甲部隊難以透過,所以法軍為了節省資金,並未在阿登地區修建防線,他們堅信德軍的裝甲部隊無法透過。

    曼施坦因和希特勒反覆向德國的坦克之父古德里安諮詢,裝甲兵部隊能否順利透過阿登地區,最終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曼施坦因的計劃順利實施,德軍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法軍面前,迅速擊敗法軍,取得了勝利。

    德軍取勝的關鍵在於阿登地區的不設防,即使馬奇諾防線延伸到大西洋,德軍依舊能夠突破,法軍還是失敗,只不過能夠暫緩德軍攻勢而已。

  • 5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首先,這是不可能完成的!先不談阿登森林那段,就說法國和比利時邊界這段怎麼修?當時法華人是想一直修到英吉利海峽,但遭到了比利時的強烈反對,你要修到海邊,等於把比利時也防到德國那邊去了,比利時當然不幹!而作為對付德國入侵的緩衝國,比利時的戰略位置一直都很重要,所以絕不能隨便棄掉。從一戰來看,荷蘭比利時一線是德軍最常採用的突擊法國的路線,實際上,按照那個時代的思路,好似德軍也沒有別的路可選。所以最後和比利時商量的結果是,這段不修工事,防務由英法聯軍來承擔,保證比利時的安全。

    再說阿登森林這段,這是德法邊境上很特殊的一段,森林密佈,山地崎嶇,別說過車,就是走人都困難,而在這個地方修築防禦工事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防禦要塞的建立思想是防禦平原地區沒有天然防禦的地帶,讓敵軍不至於利用有利地形形成突破。基於這一理論,防禦崎嶇難行的山地就顯得多餘和沒有必要了。而當時的人普遍認為,任何軍隊也難以穿越阿登森林,在這裡發動突襲,這樣做,只能把自己困在阿登地區而什麼也做不了。

    最後說真正的馬其諾防線本身。要塞建立的認識完全來自於一戰的經驗總結,大的坦克叢集衝擊的理論在當時來說還是個時髦觀念,就好似我們現在談鐳射武器大戰一樣,當時的正統觀念還停留在大炮射擊,步兵衝鋒的階段,防炮擊和防步兵衝鋒是防線最大的性質。即便將防線修到大西洋邊,我請問?他們怎麼守住德軍的傘兵?德軍傘兵號稱綠色魔鬼,戰鬥力之頑強很難想象。另外,防線對德國空軍的轟炸也難以抵擋,問題的關鍵就是他太長了,一點被毀,坦克一衝擊,就會造成全線潰敗,修還不如不修。

    德軍會集中突破你幾段,剩下的由步兵圍而不殲,大部隊早隨坦克過去了,你防禦敵軍的突破,結果卻是處處被突破,完全喪失作用,所以一味死守的戰術安排是非常愚蠢的行為,這也是法國消極對待戰爭的懶惰思想帶來的惡果,他永遠警示後人,沒有一勞永逸的防線不會失敗,只有誓死拼搏的精神可獲成功!

  • 6 # hording

    個人以為馬奇諾防線作為一種消極防禦方式很難獲得戰爭的勝利。

    馬奇諾防線

    首先法國的問題不是修築一道馬奇諾防線就能夠解決的,法華人是丟失了心理上的“馬奇諾防線”。經過了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法華人其實很清楚法國的潛力也已經遠遠不如德國,所以如果不能夠到一條很好的限制德國的道路,一旦法德之間再次爆發戰爭,法國很難獲得勝利。在這種情況下,當法國的強硬對德政策破產後,外交政策失敗對法蘭西民族自信心的打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劇帶來的對和平的幻想和厭戰情緒,大蕭條帶來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癱瘓,事實上已經使整個法國,尤其是法國軍界,處於癱瘓狀態。這種癱瘓狀態不是一道馬其諾防線能夠解救的,即使這條馬奇諾防線一直延續到大西洋岸邊。可以說,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敗亡,某種意義上,是必然的,是法華人心目中的“馬奇諾防線”崩潰的結果,不會因為現實中的馬其諾防線修的如何堅固而轉移的。

    法蘭西戰役示意圖

    其次,馬其諾防線修的再長,就算是延長到大西洋岸邊上,也只能是稍稍拖後法國敗亡的時間,對於法德之間的整體力量對比影響不大。畢竟保守的消極防禦戰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已經過時了。換句話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軍事技術的發展是有利於進攻而不利於防守的,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而建立起來的馬奇諾防線,事實上在建立的時候就已經過時了。

    大蕭條導致法國政府更迭

    第三,從1928年開始動工到法蘭西戰役爆發的1940年5月,馬奇諾防線一直都在修建,也就是說法華人不是不想修建那麼長的馬其諾防線,而是馬奇諾防線這個工程太過浩大,修12年還沒有修好。而且馬奇諾防線剛開始動工遭遇了世界性的大蕭條,本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的經濟就不是很好,在遇到世界性的大蕭條,修築馬其諾防線這樣如此浩大的工程,對法國的國力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所以由於資金不足,馬奇諾防線只包括了了法國東北部390多公里長的一段,雖然後續仍然在繼續修築,但直到法蘭西戰役爆發,這條防線仍然還沒有真正修築完成。總而言之,法華人沒錢,修不起。

    戴高樂主張新的戰法,但在保守主義盛行的法國軍隊中鬱郁不得志

    第四,修築馬其諾防線佔用了大量資金,這就導致了法國軍費嚴重不足,使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法國軍隊無論是在軍事指揮、軍事組織、武器裝備,還是在戰術訓練等各個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缺陷。尤其是在兩戰期間是軍事技術與軍事戰略等方面迅速變革的時期,法國在幾乎所有方面都嚴重落後。落後就要捱打,這話沒錯,在面對,軍事指揮、軍事組織、武器裝備,甚至訓練等方面都不在一個層面的德國軍隊,法國的敗亡也是理所當然的。即使是馬其諾防線修的再長法蘭西戰役也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洛迦諾公約的簽訂

    另外,在法國與比利時和盧森堡邊界修築馬奇諾防線,那已經不是純粹的軍事問題而是一個非常棘手的政治外交問題。一方面,無論是比利時、盧森堡,亦或是荷蘭等國家都不可能允許另外一個國家在自己國內修築軍事防禦設施,如果哪個政府真這麼幹了,那應該被稱為賣國。另一方面,法國可以不在比利時和盧森堡,或者荷蘭境內修築軍事防禦設施,而是在法國與盧森堡和比利時邊境修築馬奇諾防線的延長線一直修築到大西洋岸邊,這也存在重大的政治外交問題。因為畢竟按照《洛迦諾公約》法國有義務保障低地國家安全,而法國如果沿著法國與盧森堡和比利時邊境修築防線的話,那不是擺明告訴低地國家,法國根本不想保證他們的安全,這完全是要把這些國家推到德國的一邊。所以尤其是在法國與比利時邊界上,法國採用的是機動部隊防禦,但法國軍隊在德國的機械化部隊面前,根本就是一個重大的漏洞。

    總而言之,我們姑且不說馬奇諾防線一直修到大西洋沿岸無論是從馬奇諾防線本身工程的浩大性,還是從法國國內的經濟狀況,亦或是從當時的國際關係來說,都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馬奇諾防線修築到大西洋沿岸,也只不過是稍微推遲法蘭西戰役結束的時間,很難改變法蘭西戰役的結局。畢竟,法華人的問題並不是一道馬奇諾防線能夠解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拉肚吃啥水果?寶寶拉肚子,吃蘋果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