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瓷中國

    傳說中的“五帝時代”究竟是個怎樣的存在?

    五帝時代一般指夏朝建立之前,“三皇”之後的一段的歷史時期。

      司馬遷著《史記》,徑以《五帝本紀》為開端。司馬遷在《五帝本紀》裡說“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皇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諸多學者都稱道五帝,說明其實不虛,但由於多出於傳說,因此對細節方面的眾說紛紜,連太史公也難以取捨。

      五帝時代的“五帝”具體是指什麼?關於“五帝說”學界雖有諸多說法,但主要是以下三種:

      第一種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出自《大戴禮記·五帝德》,更早見《國語·魯語》:“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這種說法是各種五帝說中最有根據的一種。

      第二種為庖犧、神農、黃帝、堯、舜,出自《戰國策·趙策》。

      第三種為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始見於《呂氏春秋·十二記》。

      由此可見,實際上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五帝”。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使用“五帝時代”這個概念,指稱以“五帝”為代表的那個時代。五帝時代已經有文字,但還比較幼稚而不足以記錄大事,只是從周代的文獻中才見到關於這個時代的記述,那多半是“口耳相傳”的結果。因此,五帝時代屬於“傳疑時代”或“傳說時代”的範疇。

      韓建業先生《走近五帝時代》帶著對古史神話的興趣,從考古學方式,用科學的方法考證歷史的真實。本書共收錄20篇文章,分概論、五帝時代的戰爭“三部曲”、五帝時代的族屬與文化、五帝時代的互動關係、夏商周的起源、總論等六個部分。本書是在《五帝時代——以華夏為核心的古史體系的考古學觀察》一書的基礎上,刪去《王灣三期文化研究》《晉西南豫西西部廟底溝二期-龍山時代文化的分期與譜系》兩篇長文,加上七篇新文而成。

      當下學術界能做古史和考古對證研究的人似乎越來越少,研究進展有限。主要原因或許是人文學科越來越專業化、碎片化、科學化,絕大多數人已經不可能同時熟悉考古和古史。

  • 2 # 布衣秦人

    司馬遷自己都是懵逼的。他連個秦始皇都說不清楚。三皇五帝他也是聽說的。夏現在都沒文物。五帝只能作為據說或者是傳說來聽

  • 3 # 浮沉的歷史

    所謂的五帝原指上古時代五位最具影響力的首領,關於五帝分別是哪五位的問題,由於年代實在是太久遠,因此在歷史記載中出現了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

    五帝不同的記載

    在《戰國策》中的記載為:黃帝、伏羲、神農、堯、舜。

    戰國時期由呂不韋編纂的《呂氏春秋》中的記載為:黃帝、顓頊、伏羲、少昊、炎帝。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為:黃帝、顓頊、嚳、堯、舜。

    東漢班固在《白虎通義》中的記載為:少昊、顓頊、嚳、堯、舜。

    北宋劉恕在《資治通鑑外紀》的記載為:黃帝、顓頊、嚳、堯、少昊。

    《五帝本紀》是《史記》中的首篇,司馬遷對由先秦時流傳下來的文獻史料(如《大戴禮》《尚書》《孔子家語》《春秋》《國語》等)加以整理和謹慎選擇寫成的。司馬遷在寫作過程中親赴各地做採訪調查,“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有體系地敘述了傳說時代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事蹟。

    在司馬遷的五帝體系中的以黃帝為首,後面的顓頊、嚳、堯、舜四人都是黃帝的後代。在《五帝本紀》後面的司馬遷評論道:“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馴。”說明五帝的說法在司馬遷所處的時期已經很多了,《五帝本紀》的五帝只是司馬遷所認可的一種說法。

    堯、舜被儒家稱為“聖人”,在儒家的著作中記載頗多,所以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司馬遷把堯、舜二人列入了五帝中。而黃帝在儒家著作中的記載十分的少,孔子和孟子沒有談論過關於黃帝的內容,僅僅在《五帝德》和《帝系姓》中有記載。在諸子百家時代黃帝的地位並不高,所以出現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馴”的情況,到了西漢初年,在漢王朝盛行“黃老之學”後,黃帝的地位漸漸提高。司馬遷於是吸收各種說法後,將黃帝列為了華夏民族的始祖,在整部《史記》中和為後世都留下了深刻影響。

  • 4 # 江湖人稱陳半仙

    三皇五帝是誰?歷來有諸多版本,眾說紛紜而莫衷一是。《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後人亦有多種版本指出“泰皇”即“人皇”。又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司馬貞:“按,天皇地皇之下即雲泰皇,當人皇也……一雲泰皇,太昊(伏羲--小編按)也。”配合《道德經》的“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①。”則信其不誣矣。

    ①道與天:自有文字以來,所謂的天,只是今天的銀河系而已,因為我們不知天外有天。直到百多年前天文學家發現了河外星系,才知天不止只有銀河系那麼大,銀系河其實只是蒼穹裡的滄海一粟而已。而老聃在周朝圖書館當館長,整天就喝茶提神日夜讀古籍而從中發現--天外還有別天,而且比當時的天還要大,不知怎麼叫,所以“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也就是說,道才是真正的天(宇宙),人們所說的天(銀河系)只是道(宇宙)這個天(宇宙)的一部分而已。因此,道天可以合併統稱為“宇宙”,亦是今人所云的天(不是古人說的銀河“天”,而是包含河外星系的宇宙“天”)。所以“天大地大人亦大”可以佐證“天皇、地皇、人皇”的說法是最可信服的。天地人,三才也,他們是垂直縱向的關係,從上到下從大到小分別是:宇宙、地球、人。既然三才是中華道統文化的理論,那麼對於五帝指何,便能提供了有效的線索。而《史記.五帝本紀》說五帝分別是:①黃帝;②顓頊;③帝嚳;④堯;⑤舜。從①帝到④帝都是直系血統關係,而⑤帝則是外人“舜”。既然世代血統傳承帝位,堯豈能將帝位傳與舜?因此我懷疑《史記》對五帝定義有出入,且他人亦有多種版本,各說各的,各執一端而“亂花漸欲迷人眼”焉。乃從三皇是道統三才聯想到五帝必也不是五個皇帝,而是五方天帝之謂。三才是上下垂直縱向的,而五方是平行水平橫向的,即東西南北中也:

    ①東方天帝太昊居東方,具木德,其色青,主春,亦稱“青帝”。屬神是“句芒”木神(春神);②南方天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其色赤,主夏,亦稱“赤帝”。屬神是“祝融”火神(夏神);

    ④北方天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其色黑,主冬,亦稱“黑帝”。屬神是“玄冥”水神(冬神);

    ⑤中央天帝軒轅居中央,具土德,其色黃,主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時至前18日共72日屬四季,屬土),亦稱“黃帝”。

    人皇既然是伏羲氏,則他老人家以蓍草畫卦,三爻成卦天地人三才。坐中宮,面南背北,右西左東是為五方。三皇乃指三才,太昊伏羲氏為三皇之末的人皇。則五帝對應五方,太昊伏羲氏為五帝之首的青帝。有機順接,從縱向到橫向從垂直到水平無縫自然對接,應是理想的組合呢。

    本文參考資料源自《易》《道德經》《史記》《呂氏春秋》以及些忘了書名的書籍。

  • 5 # 愚人之娛

    由於過於久遠,其實到現在已經很難拎清了,甚至有很多聲音說夏商王朝都是不存在的。這種說法當然不能認同,但是對於三皇五帝,歷史界一直未達成定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其一,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西漢《大戴禮記》);

    其二,神農、黃帝、堯、舜(西漢《戰國策》);

    其三,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秦朝《呂氏春秋》);

    其四,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北宋《資治通鑑外紀》);

    其五,靈威仰、赤熛怒、含樞紐、白招拒、汁先紀(東漢《禮記正義》);

    其六,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出現如此眾多、莫衷一是的答案,大概與不同時期古人對其中一位的崇拜有關,或者是成書者個人的英雄崇拜。或許以後考古學的發達能夠為我們揭開這一層層面紗。

  • 6 # 周乙探史

    驚!本人破解了太皞(昊)、少皞(昊)身世之謎:《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濰坊)西南有巴(九、鳩、勾)國(在臨朐縣九山鎮);大(太)皞生鹹鳥(鵘 jùn、帝俊),鹹鳥生乘釐(帝鴻、帝江,釐xǐ姓),乘釐生後照(后土),後照是始為巴(九、勾龍)人”。《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炎帝(神農、石年)之妻、赤(沭)水之子聽訞生炎居(帝魁),炎居生節並(莖,越南之祖涇陽王),節並生戲器(勖xù其、帝明、太皞),戲器生臣駓(黃帝之祖)和祝融(縉雲、鵘 jùn、帝俊、帝直、帝鄑zī、涿鹿、濁龍、朱壤),祝融降處江(沂)水生共工(帝鴻、帝江,釐xǐ姓),共工生術器(“一目民”、白民、白帝、少皞金/刑天氏、重、勾芒、木神、玄囂)和后土(勾龍、帝休,客家話後和休都發hiu音);術器首方顛(方臉),是復土壤以處江(沂)水;后土生噎鳴(榆罔),噎鳴生歲十有二(蚩尤)。綜上所述,太皞、少皞都是炎帝族,太皞也是黃帝之祖,太皞與伏羲並非一人,伏羲和女媧在首位炎帝之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到現在很多老年人還在用功能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