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酉長夫人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駕崩,勾踐剛剛即位,立足未穩,與允常有仇的吳王闔閭趁機親率3萬精兵,以“戰神”孫武和“智多星”伍子胥為統領,南下300裡,去教訓越國。

    這幾乎就是一場沒有懸念的較量。

    作為進攻方的吳國,不僅有孫武和伍子胥統兵指戰,吳王闔閭和兒子夫毅還親自上陣,並且帶來了3萬攻無不克的精兵。

    再來看防守一方的越國。越國的祖先越人是中國南方相當古老的一個族系,越人之所以稱越,是因為習慣使用砍伐林木的鉞(石斧)。儘管越人以強悍與好戰著稱,但建國僅僅14年,根基不穩,且正處於新老君主交替之際,正是最虛弱的時刻。

    在吳王心目中,曾經以3萬精兵橫掃20萬楚軍的吳國雄師,對付一個弱的越國,實在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事實果真如此嗎?

    剛剛繼位的越王勾踐當然不甘心束手就擒,便緊急調集部隊北上,與吳軍在檇李(浙江嘉興西南)遭遇。

    勾踐派出敢死隊正面猛擊吳軍,但吳軍陣型不散,巋然不動。

    勾踐再次組隊衝擊,仍舊無功而返。

    似乎,老謀深算的闔閭並不急於出手,他要等待對方“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後,再傾全力給予致命一擊。

    戰爭也是藝術,它充滿了磅礴的氣勢,靈動的變化,驚人的膽略和天才的創意。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敵人做不到的。

    之後,極端鬼魅的事情發生了。

    年輕的勾踐派死刑犯首先出陣,排成三行,把劍放在脖子上,一個個陳述表演後,自刎於陣前。

    《史記》有記載,“越王勾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陳,呼而自剄。”

    吳國士兵想不通對方軍人為什麼自殺,紛紛擠向陣前,以便近距離地觀賞這一軍事奇觀,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你推我搡,陣型大亂機不可失。

    孫武見勢不妙,連忙下令指揮士兵回到原位,可是已經來不及。勾踐揮戈發動衝鋒,以山呼海嘯之勢猛擊陣型已散的吳軍。

    《史記》有記載,“吳師觀之,越因襲擊吳師,吳敗於槜李。”

    吳軍倉皇敗退,穩操勝券的闔閭不僅大敗,而且腳趾中了毒箭潰爛而死。

    闔閭的兒子夫毅也不幸死去,太子夫差繼任吳王。

    戰後,闔閭連同他愛不釋手的魚腸劍,被葬在今蘇州的虎丘,遺體用三重銅棺下殮,四周灌入水銀為池。

    葬後三天,墳上升騰起一團白霧,形如一隻下山的猛虎,吳人則說那是闔閭不死的冤魂。

    而僥倖獲勝的越國,能竊喜多久呢?

  • 2 # 衡洲布衣

    關於勾踐滅吳的故事,可以說是史上一個超級勵志,超級翻盤的故事。

    的確,勾踐的一生從王者到囚徒,再從囚徒到王者,極富傳奇色彩。這其間的跌宕起伏,千迴百轉,落差極大,吸引了千百年無數歷史看客的眼球。

    其實他的實力並不是一開始就弱。

    而且,他繼位時他的從政經驗和他的年齡一樣青澀。

    越國依山傍海,魚鹽之利流佈天下,這為這位年輕的君王興霸之業提供了較好的平臺和基礎。加之血氣方剛,剽銳輕死,時常出兵四方,這就打破了區域間的政治和軍事平衡,引發了局部衝突。

    首當其衝的是吳國。

    吳,越疆界毗臨,國情實力相當,而且他們兩國有個很大的共同點,都是長江流域新興的諸候國,都從中原先進儲候國間汲取了先進的治國強軍理念,都在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社會形態和政治結構大步邁進,雙方的實力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相互擠壓搶佔地方政治生態空間,摩擦和紛爭勢不可免!

    公元前509年,吳王闔閭在伍員(子胥),孫武佐下一舉攻滅中原強國楚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當時越國的君主是勾踐的父親允常,也是位不安分的主。

    他趁吳國傾國伐楚,闔閭之弟夫概擁兵自立,吳國空虛內亂之際,引兵入侵想趁火打劫,渾水摸魚。孰料闔閭聞報星夜回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剿叛平亂,允常見勢不妙,收兵回國。

    允常此舉令闔閭大為光火。從此兩國的矛盾白熱化了。

    闔閭滅楚興霸,志在經略中原,但越國在旁,如疾在腹。攘外先安內,勢在必舉。

    闔閭對此,制定了"南服越人,北威齊晉"的國策。

    雙管齊下,兵分則寡。

    闔閭此策脫離了實際,超出了其實力的範圍,在戰略上就出現了偏差。

    驕師必折,忿兵必敗。

    越國一次次對闔閭北進的遲滯和騷擾讓其怒不可遏,欲畢其功於一役,一舉剪滅越國,永除後患。

    這在戰略心理上就犯了急躁的大忌!

    我前面講過,吳越實力相當,雖吳攻破了楚國,但實力消耗頗巨,而且由於利益分配不均,在吳國的統治階層存積下了諸多歷史和現實的隱患和矛盾,急待澄清,梳理,協調和緩和,這也從相當程度上消耗了吳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戰鬥力。

    以上種種因素,拉近並分開了兩國的實力。

    公元前495年,吳闔閭十九年,越王允常死,勾踐繼位。

    闔閭認為天降良機,機不可失,大舉興兵伐越。

    闔閭利令智昏,政治上犯了個致命的錯誤。自古仁義之國,兵不伐喪。趁喪伐國,小人之行。雖仇深如海,恨大如天也不屑為之。

    春秋戰國雖人心不古,禮崩樂壞,但基本的道義尚在人心,時不時被一些政治家所利用做為攻擊對手的利器。

    江湖有江湖的規矩,天下有天下的章程。闔閭此舉被崇尚正統的主流價值視為下三濫,上不得檯面的蠻夷之行。

    闔閭的政治形象在天下人面前大打折扣。吃象太難看!

    看似主動出擊,其實他在政治上已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政治上站不著腳,軍事上就會漏洞百出,對手就會藉此大做文章,趁虛而入,反敗為勝。這叫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我們分析完了雙方的政治態勢,再來分析一下雙方的軍事態勢。

    闔閭這次伐越,在軍事上至少有三處致命的短板。

    首先,遠道而來,師窮力竭,強弩之末,魯縞難穿。而勾踐以佚待勞,以飽待機,勝算在握。

    其次,師直壯,師曲老(有理就有氣勢,虧理就心虛),闔閭之軍乃不義之師,在氣勢上就先輸一籌。

    其三,哀兵必勝!勾踐利用闔閭的暴行充分調動軍隊同仇敵愾的氣氛,保家衛國禦侮!越軍戰鬥力暴棚。

    最後,勾踐巧妙靈活的利用本國的地形使用展開自已的軍力配備和部署,吳國兵車戰陣在中原勢如破竹,而在越國的澤國水鄉如泥牛入海,被分割,束縛,戰鬥力大打折扣。

    勾踐在此基礎上身先士卒,上下一心,兵不厭詐,分合聚散,幻化如神,不斷積小勝為大勝。

    闔閭的吳軍完全陷入了越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處處被動,處處受制,處處捱打。

    雋李(今浙江嘉興西南)一役,闔閭主力覆滅,身負重傷,兵敗歸國,勾踐霸威定傾,一戰成名!

  • 3 # 歷史之大觀

    一,忍辱負重,只為復國雪恨?目標明確。勾踐討好吳差,可以當馬凳子,爬在地上讓夫差踩著上馬車。有一次夫差生病,勾踐去探望,主動提出為他嘗大便以判斷病情,勾踐嘗說大王不出一個月就龍體康復,後來果真如此,夫差感動不已,就把勾踐放回國。

    二,勾踐回國後,選賢任能,政治清明,於民休養生息,減少賦稅徭役,恢復生產力,自己以身作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只為增加國力。

    三,弱吳國,選美女西施給吳王,使之沉迷女色不務朝政。重金買吳王心腹之人,離間君臣關係,使之親小人,遠賢臣。伍子胥也被逼自殺。

    四,勾踐招募新兵。陰養死士,日夜操練,使之以一敵百。經濟上,收購吳國糧食囤積,再高價賣給吳國,使之經濟崩潰,人民怨聲載道, 使之民心向背。

  • 4 # 晟Mrs

    我也來發表一下我的看法!勾踐父親允長在位時候就經常跟吳王發生摩擦,征戰不斷。允長死後,吳王覺得這是個機會,君主暴斃,肯定舉國上下忙著弔喪,我們打他個措手不及!沒想到的是,勾踐得到了這個訊息,給他來了一招將計就計,派出越國最英勇的戰士,面對面站在吳國軍隊面前,拔劍自刎,吳軍當時立馬懵了,被越軍殺了個措手不及,這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吳王大敗,一口氣沒上來氣死了。臨終前交代自己兒子夫差一定要像越國復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畫葡萄圖誰畫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