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零缺陷

    質量管理的發展程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QC)(物理層面), 我們主要是圍著產品來做的,是大量的技術活動,採用大量的控制手段,如:檢驗、檢查、稽核、評估。但是顯然就產品談產品,就技術談技術是不行的。第二個階段(QA)(事理層面),我們許多的時候發現出了問題或偏差,是由於做事不規範和相互之間的流程及標準不清楚造成的,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些保障體系,用標準、流程、系統、SOP(標準作業程式)來保障我們的質量。但是即使做了這些,我們發現工作還是不斷的出現問題,那問題倒底在哪裡呢?下面以開車為例來給大家做一個形象的對比。

    當你開車的時候,你會看到各種錶盤,我們為什麼要看各種錶盤?其實就是想隨時瞭解我們車的狀況,錶盤就是相當於QC(所有的檢驗、檢查、稽核、評估都只是C),但是當你不用這些資訊他還有用嗎?(如:當錶盤告訴你要加油時,但你不去加;當錶盤告訴你超速時,你就是不管它,該怎麼開還怎麼開。)當你不用時,什麼都不是。交通規則(紅綠燈、限行、限號、限速、警察等)就相當於QA(各種體系等),問:當你走路時碰到紅燈是停還是行?——中國式過馬路就是“看情況”對吧(如果沒車就過)。像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外華人是很多的,有些老外剛到北京是看懂紅綠燈的(因為看到人們怎麼是紅燈也在走,綠燈也在走,剛開始時只能是傻傻的站在那裡。)當有人告訴他中國的紅綠燈有時只是做參考時,結果他們比我們走得還好。表面是紅綠燈問題,其實背後確是文化問題。你們現在無論是聽說過的還是自己親眼所見的各種交通事故,有幾起是因為裝置出問題引起的,大多數都是司機無視各種交通法規引起的。

    所以不要以為我們所有的體系標準都完善,就一切OK,其實沒這麼簡單,關鍵是看誰來執行?如果我們的思維和態度出了問題,這些都是無用的。所以我們要把人理放進來,質量的本質在於人,是管理問題。這就是第三個階段(QM)(人理層面)。傳統上物理和事理層面是在圍著產品轉,這是典型的物本管理,我們要回歸到以人為本的管理。我們要做的一件事是責任主體歸位,其實責任的主體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應該為他的工作負責。

    有一句俏皮話是說:“當你舉起錘子,你滿眼都是釘子”,我們現在用的各種工具、技術就好比是錘子,我們為了更有效地實施我們的管控、考核、監管,我們用了更好的工具、更多的技術。就像是我們眼裡的大釘子,我們要去選擇更大的錘子一樣。你越是把管理當成技術活動,就會去用各類的管理工具,大錘子小錘子也就會越來越多。你把質量當成釘子,你牆上的洞可能會越來越多。這就好比你越是設立返工區,產品的問題可能就會越來越多一樣。因為大家會認為反正有返工區(我們接受了一個前提就是第一次絕對不可能做對,所以我們返工是必然的),做錯了也會有人幫我改嘛,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各自對自己的工作都不負責任,產生的PONC會越來越大。

    如果你把質量管理當成技術活動,就會把質量的責任轉稼給基層的工程技術人員。而實際上,質量的責任首先是各級管理者的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西尼勳章系列手錶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