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聊史侃大山
-
2 # 漢周讀書
來看看這兩次~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京師旱,蝗蟲大起。”,事關天下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唐太宗不敢怠慢。
某一日,唐太宗命人捉來幾隻蝗蟲,詛咒幾隻聽不懂人語的蝗蟲說:“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
唐太宗做出吞食蝗蟲的動作,左右擔心皇帝會染病,紛紛勸阻他。
唐太宗說:“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肺腸。”
——我希望把災禍轉移到我的身上……穀物是老百姓的命啊,如今被你們吃了,我寧願讓你們啃噬我的肺腸!
隨即,唐太宗李世民不顧身邊大臣隨從的反對,毅然抓起蝗蟲,吞進肚子裡。
大家都明白,皇帝這是在作秀,其實,這場表演秀十分有必要,至少讓天下人認識到,皇帝的心中是有百姓位置的。
只有得民心者方得天下,唐太宗“吞蝗”之舉,“自是蝗不復成災。”也許是湊巧蝗災結束了,也許是後世的溢美之詞,總而言之,皇帝最終贏得了民心,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吞蝗”事件過去了二百四十七年,唐朝又上演了一場“賀蝗”表演秀。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七月,同樣在京畿之地,“飛蝗蔽日,所過赤地。”
京兆尹楊知至向皇帝奏稱:“蝗不食稼,皆抱荊棘而死。”——蝗蟲不吃糧食,都抱著荊棘活活餓死了。
這簡直是痴人說夢,皇帝竟然相信了,領著滿朝文武相互慶賀。
楊知至能把唐僖宗一個人忽悠了,難道“宰相以下”都是腦殘不成?
當然不是,只不過沒人想跟善於胡鬧的小皇帝較真罷了,當滿朝都是奸佞小人的時候,君子出來一個死一個。
蝗蟲真的不再可怕,可怕的是,整個大唐的官場,佈滿了啃噬百姓的巨大“人蝗”,“人蝗”遠比蝗蟲更貪婪更恐怖,“奢侈日甚,賦斂愈急,連年災荒,不以實聞,百姓流殍,無所控訴。”
蝗災不僅毀掉了糧食,也吞噬了人心。
“飛蝗蔽日,所過赤地。”百姓賴以為生的糧食被吃個精光,唐僖宗竟然相信“蝗不食稼,皆抱荊棘而死”的鬼話,這樣的帝國不走向滅亡,實在是天理難容。
唐僖宗陶醉在天下太平的美好夢幻之中,黃巢、王仙芝等人早已揭竿而起,為大唐帝國敲響了喪鐘。
回覆列表
唐朝有幾次蝗災?鄧雲特先生在他的《中國救荒史》裡統計共34次;當然也有人據可考的資料統計為40次,其中唐前期15次,後期25次。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蝗災?徐光啟在他的《農政全書》裡說過:旱極而蝗。因此要了解唐朝的蝗災,離不開要知道唐朝的旱災情況。先來看看唐朝的旱災情況,應該說唐朝的旱災是及其嚴重的而且呈季節性分佈。雖然現在對唐朝的旱災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但是我們可以從以往的學者那裡得到一些資訊。比如鄧雲特先生在《中國救荒史》中統計次數為旱災150次。唐朝的蝗災也確實和乾旱有很大關係,它們多是相伴而生的。我們可以從《舊唐書》裡的記錄看出,如唐太宗貞觀二年(628 年)六月、唐高宗永徽元年(650 年)、唐德宗貞元元年(785 年)七月、唐穆宗長慶三年(823 年)秋、唐文宗開成二年(837 年)
京畿旱,蝗食稼
雍、絳、同等九州旱蝗
旱甚,灞水將竭,井多無水、關中蝗食草木都盡
洪州旱,螟蝗害稼八萬頃
河南、河北旱,蝗害稼
當然,因為蝗災的緣故,也曾鬧過笑話。如資治通鑑裡記載的:
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荊棘而死
這是當時鬧蝗災時,京尹對唐僖宗稟報的事情。發生在唐僖宗年間。也只能佩服這個京尹的忽悠能力了。哪有蝗蟲不吃莊稼之說呢?也正是在這一年,因災而流離失所的災民們揭竿而起,發生了我們熟知的後事:黃巢起義。
有笑談,當然也有美談了。這樣的事莫過於唐貞觀時期,太宗食蝗的故事了。這估計也成為以後人們食蝗的開端了。貞觀二年(628 年),京畿出現旱蝗,太宗捉蝗蟲向上天禱告:
人以谷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食我心,無害百姓,遂吞之。是歲蝗不為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