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御駕歷史

    一、党項羌後代可能分佈區域

    西夏王國的主體民族是党項族,又稱党項羌,古羌族的一個組成部分。古代羌族是一個大系,有很多的分支,有因地域劃分的,如:白蘭羌、宕昌羌等等;也有因族群劃分的,如:党項羌、吐谷渾羌等等。

    西夏的建立,對當時中國北方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能夠清楚的看到,西夏立國之國際周邊環境實在是太惡劣

    在強敵環伺中,蒙古人自1205年開始,到1227年,用了整整22年的時間,先後經過5次戰爭,終於滅亡了西夏。夏王在投降的時候被殺,夏王城遭到屠城,就此滅國。

    但是,夏亡國之後,夏國的拓拔貴族帶領部分民眾遷徙到了現在西藏甘孜一帶的藏區木雅,重新建立了西吳王國。這個歷史上的西吳王國,有專家考證出就是西夏王國的延續。

    《說文·羊部》:“羌,西bai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du”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遊牧民族的泛稱。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氐羌族群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方式。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項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內蒙與陝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夏國是以陝、甘、寧、青一帶的党項羌族為主體,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內組建的國家。党項羌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強,起群首領導作用。後因受吐蕃不斷的侵犯和騷擾,向唐朝政府申請內遷於陝西、寧夏一帶。 等地仍有分佈。所以現在其後裔在今阿壩州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有可能存在。

    二、白蘭羌後代可能分佈區域

    據《北史·吐谷渾傳》載:“白蘭西南二千五百里隔大嶺,又度四十里海有女國王”。可知白蘭在蘇毗女國的東北及吐谷渾之西北;最初似乎在青海北部,而在隋唐時期,則又活動於青海南部,與吐蕃關係密切。大致分佈在今天青海境內。

    另一說法:緬甸族是白蘭羌的後裔,中國的西南部落史也記載,緬甸族肯定是由中國的氐羌族發展而來。到東漢時期,筰地分為白狼槃木和白狼樓薄兩大部分。到晉與北周時,白狼又稱為白蘭、白蘭羌。公元7世紀時,由於唐、吐蕃、南詔之間爭戰,一部分白蘭族內遷,融入大唐;一部分被吐蕃併吞;另一部分則被迫繼續向南遷徙,進入南詔,依附於南詔麾下。白蘭族驃悍善戰,常為南詔軍隊的開路先鋒,為南詔立下汗馬之功。公元9世紀初(公元832年),南詔摧毀了緬甸的驃國,客觀上為南遷的白蘭族混合著征戰中失敗的部落如施蠻、磨些蠻、尋傳蠻等部落創造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從語言的發展來看,

    從地緣上分析,緬甸聯邦與中國的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接壤,兩國的共同邊界有2100多公里在。兩國山水相連,兩華人民自古以來就和睦相處,結成了深厚的友誼,因此羌人南下形成緬甸族的說法是有根據的。據史書記載,白狼羌,即白蘭羌是從犛牛羌的分支,而犛牛羌包括象雄,是藏族的先民。

    另外,從語言譜系分類中我們可以知道,緬甸族的起源是源自羌系民族的。從緬甸文字的起源和發展來看,與藏文一樣,受到印度古文字的影響,緬甸民族借用巴利文和孟文的字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緬甸文字。從語言和文字兩方面來看,緬甸的文化是由印度文化和藏文融合的結果。據方家確認,緬甸語至今保留著許多藏語。緬甸文的創制比藏文遲三四百年。

    三、總結分析

    1、党項羌的後代現在最可能分佈在西藏阿壩州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一帶,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有可能存在。後代可能是漢族,藏族,回族等。

    2、白蘭羌的後代現在最可能分佈在西藏和緬甸部分地區,青海也可能存在。後代可能是漢族,藏族,緬甸族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美劇「十三個原因」(Thirteen Reasons 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