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理解“魚”為直接的物品,“漁”為獲得物品技術方法。

    授人以漁的三個層次

    不過我們今天的解讀重點不在這裡,而是技術方法具體包含哪些呢?在我們教別人一些方法時,別人學會了方法,是否能駕馭方法呢?

    韋志中老師說,人是第一技術,經驗是第二技術,方法是第三技術。我覺得這也是授人以漁的三個層次。

    如果你只是把簡單的方法教給他,而你本身的人格力量卻沒有影響到他,那麼這個“漁”是否能發揮作用,這個方法是否能有效,只能碰運氣,沒有必然性。

    心理學家羅傑斯在做諮詢時,僅僅傾聽就能發揮很大的效果,但這個傾聽的方法,如果讓其他人來用,很可能就達不到效果。也就是說,你用的這個方法是否與你的人格匹配,只有匹配了才會有很好的效果。

    授人以方法,這是老師。但如果能授人以與人格匹配的方法,那就是大師。所以孔子在回答子路與冉求同一個問題時,卻用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態度也是方法,喜悅的捕魚

    在授人方法時,需要有喜悅的態度,這個態度決定了使用方法的幸福感,而且這個喜悅能更好的使用方法。

    當我們把這種態度交給別人時,他就能把這種態度遷移到生活中,美好的生活。

    這個態度就是潤物細無聲的感染,首先,你自己要擁有,自己每天樂呵呵的捕魚,別人看到你的快樂開心,就會有被感染。

    所以,授人以漁很不容易,需要了解學生,給匹配的方法。也需要有一個美好的生活態度,具備幸福的能力。

  • 2 # 明月入懷618

    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更不如授人於欲是教師教學的三重境界。

    授人以魚就是把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就是“填鴨式”教學,但它是教學的必經階段。聽說過一種學習方法是“先死後活、不死不活、死去活來”。試想如果沒有死記硬背的知識做根基,你怎麼會懂得學習方法?懂得了學習方法才能感悟其中的道理。怪不得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因此,授人以魚還是必要的。不要一提起“填鴨式”就嗤之以鼻。這些也使學生們打下牢牢的根基。在教學中,還必須讓學生博聞強記。那個作家不得背誦幾百篇文章。茅盾說過:“模仿是創新的第一步,在模仿中學到了方法,掌握了技能,以後才會有所創新”。

    授人以漁是教師及教學的第二重境界 ,是教給學生捕魚的方法,才可能有吃不完的魚。是指在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和感悟,從而培養他們的理解力、洞察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使他們對知識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聽說過呂洞賓點石成金的故事吧。說的是:有一天呂洞賓 “啪啪啪”用手一點,一些普通的石塊一下子變成了金子,呂洞賓對他的弟子說:“徒弟們,你們隨便拿點吧,以後就有錢啦!”弟子們紛紛向前,拼命的搶金子。只有一個徒弟站在那一動不動,呂洞賓看了看他,問他為什麼不拿?那徒弟說:“師傅,你還是叫我點金術,行麼?”呂洞賓把他叫在了一邊,交給他了點金術。從那個沒去搶金子的徒弟身上學到了什麼?他要的是點石成金的手,學的是方法,可謂大智亦。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交給他們點石成金的方法。

    授人以欲是教師教學的第三重境界。是指學會了釣魚的方法後,越釣越有勁,越釣越想釣。教師交給了他們學習方法,還要激起他們學習的動力,是他們有不竭的動力源泉。清代學者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講到:“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

    ”指出了“魚”、“漁”、“欲””三者之間的關係。“欲就是感悟”。這就要求教師在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時,要逐步引導學生去悟,直至學生自發地悟。

    例如:在英語教學中,同學們對單詞的記憶是“談詞色變”認為是難上加難。我就用三位一體教學法引導他們,先認識字母、音素、音標三者的關係,然後再拿漢語作比較,學生們一目瞭然。接著用三位一體法教給他們音素、音標的發音,他們學起來輕鬆、簡便。學會之後,自己會用音標發音啦,就光想試試,越試越有趣。越試越想試。從此,他們不會在記單詞上作難了。暑假裡,我親戚有五、六人該上初中,我都用這種方法給他們輔導,效果出奇的好。他們現在英語成績都是110分以上。

    授人以魚 、授人以漁、授人於欲是教學的三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是教學的三重境界。願廣大同仁們嘗試著這些方法對我們的孩子們進行教育。

  • 3 # 123猛虎細嗅薔薇

    我就想問問題主,你要寫論文可不會,簡單理解一下倒是可以。

    給人魚吃,總會有吃光的時候吧,教人捕魚的方法,倒是可以源源不斷的得到魚吃。

    俗話說救急不救窮,也是這個道理。人家有困難你拉一把,是救急,指望別人幫助是不可能致富的。在教育領域這個也適用,教給學生解題的思路和方法遠比只給答案有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牌樓和牌坊有什麼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