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紀人物

    華夏5000年曆史中,在這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留下許多讓人猜不透想不明白的謎案,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謎底已經被我們解開,但也有許多或許永遠也解不開的“未解之謎”。

    和氏璧究竟去了何方?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被奉為“無價之寶”,有關它的傳說數不勝數。令人遺憾的是,和氏璧已經失傳了上千年。

    神奇經歷

    據傳,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人,他有一天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西)砍柴時,發現一塊大青石上棲息著一隻鳳凰。鳳凰不棲無寶之地,所以他認定這是一個寶物,便把石頭弄回來獻給當時的國君楚厲王。昏庸暴虐的楚厲王認定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說卞和犯了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腳。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承王位,卞和再一次帶著大青石去見楚武王,但不識貨的楚武王又以同樣的理由砍掉了卞和的右腳。待楚文王繼位後,失去雙足的卞和抱著青石在荊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到雙眼流血。楚文王知道這件事情後大為驚奇,派人接他入宮並問清了他痛哭的原因。後來,楚文王命人將這塊石頭剖開,果然發現了一塊晶瑩無比的寶玉。於是便命工匠將這塊美玉雕成了一塊玉璧。為了紀念卞和獻玉有功,就將這塊玉璧命名為”和氏璧“。

    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為宰相昭陽在消滅越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於是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昭陽某日請客時,出璧讓各賓客觀賞,席散時卻不翼而飛,雖多方搜查也毫無下落。國寶的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內外,楚王下令全國範圍內搜尋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物,但是最終沒有結果。

    和氏璧就這樣銷聲匿跡了幾十年後,和氏璧又突然到了趙國,落在趙王手中。

    趙國得到和氏璧的訊息很快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對這件稀世之寶產生了覬覦之心,於是派人送信給趙王,希望用15座城來換取和氏璧。趙王明知秦國想強取豪奪,但懾於秦國勢力,怕得罪秦國招來滅國之災,只好派藺相如持璧出使秦國,於是便有了歷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

    以司馬遷的嚴謹,藺相如獻璧與完璧的故事應當是真實的事件。司馬遷稱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這個價值連城的和氏璧是如何從楚國到趙惠文王手中的,司馬遷沒有細說。

    公元前228年,秦國大軍攻佔趙國,趙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到了秦國的寶庫之中。但從此以後,和氏璧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了哪裡呢?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為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時,國璽落到了他的手中,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把玉璧作為漢朝的國印,從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得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目前,關於和氏璧的最終下落有兩種

    推測:一種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

    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如果是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

    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遺失,或被項羽奪去。

    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在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它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被遺落在項羽的兵敗之地——垓下(在今安徽)。

    1987年,湖北地質學家郝用威認為和氏璧就是產於鄂西北神農架地區的變彩拉長石,或稱拉長月光石,地質學家袁奎榮還用變彩拉長石複製出一個秦代國璽,引起不小反響。問題是,這石材根本就不是玉,也比較廉價,很難想象它就是和氏璧的“本相”。

    袁奎榮以變彩拉長石複製的“和氏璧”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件無價之寶,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它現在在何處?在漫漫歷史煙雲中,這已成了千古之謎。

  • 2 # 青言論史

    說到這塊“和氏璧”的前世今生,實在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歷史。在它的浮浮沉沉之中,中國的歷史也在艱難地螺旋上升之中。

    當年卞和即時被不識貨的楚人打斷雙腿,也依然苦苦哀嚎,為世人有眼無珠,不識寶貝而痛哭,終於讓楚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國士之禮待卞和,又把和氏璧納為國寶。

    又過了幾百年,和氏璧在趙國出現,後來被滅趙的秦軍帶回了咸陽,被丞相李斯在上面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獻給了始皇帝,從此作為秦朝的皇帝玉璽使用。

    秦朝滅亡後,這塊玉璽被子嬰獻給了劉邦;等到西漢即將被王莽取代之時,憤怒的王政君皇后將玉璽擲到地上,缺了一角,後來被王莽命人用黃金補好。

    又過了近二百年,天下大亂,傳國璽也被皇室遺失,後來被孫堅撿到,由其子孫策獻給袁術,引得這位草包將軍自稱天子。後來袁術的偽朝在天怒人怨中走到盡頭,玉璽也由曹操帶回許昌,重回漢室。

    而後經歷了曹魏、西晉以後,玉璽第一次來到了羯奴石氏手中。又過了三十年,冉閔舉起殺胡令的大旗,卻又遭遇各路胡虜圍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武悼天王命人將玉璽送到代表正朔的東晉手中。

    此後,玉璽在南朝歷經東晉、宋、齊、梁、陳五朝,終於又被南征的隋軍帶回到闊別了幾百年的隋朝。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隋煬帝被殺害於揚州,傳國璽也跟著其遺孀蕭皇后兜兜轉轉,竟然飄落到了漠北突厥那裡。直到唐朝建立以後,蕭皇后得以迴歸故國,傳國璽也才跟著一起回到了中原。

    又過了三百年,唐滅梁興,天下再次大亂。不久以後,後梁被後唐取代,而後唐又被後晉取代。當石敬瑭帶著自己的“父親”——契丹人準備殺進洛陽的時候,後唐末帝帶著全家老小和傳國璽一起,投火自焚。

    自此,傳國璽就下落不明瞭。此後,它數次重現江湖,每一次又都被認定為贗品。比如皇太極在收服林丹汗的過程中所得的一塊所謂“傳國玉璽”,結果在他死後一百多年被自己的後代乾隆皇帝親自認定為贗品,還蓋棺定論了一句——傳國玉璽已經散佚,再不會重現。

    因此,那塊代表著至尊權力的傳國玉璽,至今身在何處,早已是個永不可能得知的謎。也許,它還在某個角落裡靜靜等待有緣人去找尋;又或許,它早就在千年的動亂中化為齏粉,化作了空氣之中最平凡的一股塵埃……

    畢竟,在帝制已經被永遠推翻、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的今天,誰要是敢妄言復興帝制,就是與天下為敵的獨夫民賊。那麼,代表至尊皇權的傳國玉璽,又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

  • 3 # 黑白文史mcn

    和氏璧是中國古代“傳國之寶”,舉世無雙,被尊崇為國家的象徵,“荊山之玉、靈蛇之珠”(即“和璧隋珠”)為神奇珍寶,“國寶”是無價之寶非“價值連城”所可形容。《史記》稱和氏璧為“天下所共傳寶也”。初唐詩人楊炯《夜送趙縱》詩曰:“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喻其極為珍貴。五代時前蜀道士杜光庭《錄異記》卷七“異石”中記:“歲星之精,墜於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後入趙獻秦。

    始皇一統,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其何以彌足珍貴,令人費解,古往今來也為之傾倒。“金鑲玉印巖,面對鳳凰臺。地靈人傑多,福自荊山來”。數千年來,這是南漳縣人民對自己家鄉的讚美和歌頌。南漳縣民間也有“玉石不分”之說,概源於和氏璧的質地構成。

    據說,拉長石是矽酸鹽長石族斜長石的一種,一般為白色,玻璃光澤,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時可見到藍綠、紫紅、金黃等色調,斜長石通常用An分子的百分含量來表示斜長石的成分,拉長石屬中性斜長石,An含量50-70%,純淨而色澤美麗的斜長石可作寶石,由於拉長石在某個方向上可以閃現出像太Sunny譜的七彩而得名為“光譜石”,這只是一種特殊的光學效應,偏離這個方向可能就難以觀察到。

    和氏璧最早見載中國東周末年著作《韓非子和氏第十三》:楚華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發現一塊外裹岩石的美玉,將這塊玉獻給當時的君主楚厲王,而楚國王室御用的玉匠聲稱和氏貢獻的只是一塊石頭,欺騙了君王。於是楚厲王下令將和氏左腳砍去。厲王死後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將該玉獻給他,武王命令玉工鑑定這塊玉石,鑑定的結果是和氏所貢獻的仍是一塊石頭,結果和氏右腳被砍掉。

    最後和氏帶著玉石回到楚山,在那裡他慟哭了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國國君楚文王派人詢問事情的緣由,和氏說“我並非因被砍去雙腳而傷心,而是寶玉被認定為頑石、忠臣卻被認為是騙子,這才是我所傷心啊”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這塊玉,於是楚文王將該玉璧命名為“和氏璧”。

    《戰國策》記載和氏璧一直是楚國國寶,楚威王時代和氏璧被賜予攻打魏國有功的昭陽令尹,一次昭陽在設宴招待門客時將和氏璧取出供賓客參觀,此時賓客中有人突發起鬨,並趁亂偷走了擺在桌上的和氏璧。昭陽的門客指認張儀是盜走和氏璧的人。昭陽在經過拷打訊問後放走張儀,張儀在成為秦國相國後曾為此向楚國展開報復,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不明。此後和氏璧經人之手,輾轉來到趙國。依中國正史《史記》記載前3世紀時期和氏璧被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惠文王所有。

    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後,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並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鹹《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唐代詩文中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

    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隋滅陳後,御璽被陳朝的蕭太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清代以後,人們開始對和氏璧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

    至此和氏璧下落不明,民間有兩種說法!

    1、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陪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裡面,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

    2、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有可能就埋在項羽都城,或許遺落在項羽死的地方。

    當然這也只是民間的兩種猜測,可信度也不是很高!!!

  • 4 # 靈石蘊

    和氏璧價值

    和氏璧其實不值多少錢,就材質來說,它可能是獨山玉、可能是黃龍玉、可能是水草瑪瑙、也可能是拉長石或者其它地方特產。無論是什麼材質,它都是塊石頭,就算是和田或者是緬甸翡翠,在沒炒作的時候,它也就是一塊石,最大的價值在於修牆鋪路,修牆鋪路,又能值多少錢呢?

    即便是炒作,存在大量接盤俠,又能值多少?

    當然,商業運作一下,把它當成頂級的帝王綠,掏出來幾個鐲子,雕刻成一些配件,慢慢出手,還是值些錢的

    按照《三國志》記載的尺寸“漢傳國璽,方圜四寸”,這個和氏璧周長約12釐米或者單邊約12釐米

    如果是周長12釐米,和氏璧就是長3釐米的正方體,這樣的大小,按照前幾年緬甸的帝王綠價格,起拍價大約500萬,成交價嘛5000萬;如果是單邊12釐米,大約能挖六七個鐲子,前年蘇富比拍賣有個叫天之環的手鐲,估價一個億,這六七個大約就六七個億,加上去一半價值的餘料,總共差不多值九到十個億吧

    物以稀為貴,真切成鐲子,估計得有小几十年出貨期

    不過和氏璧的價值從來不在於材質,就像寫蘭亭序的那張紙,頂多幾百塊,但有了王羲之的手書,這張紙就是國寶,二十個億問題不大。黃庭堅《砥柱銘》不就拍出四個多億嘛

    和氏璧作為流傳於整個封建王朝的傳國玉璽,只能說價值無量!

    日本的八尺瓊曲玉,如果找到,他們天皇家願意出多少呢?估計得打仗……

    和氏璧最終去了哪

    我們只知道它在秦時被製成了傳國玉璽,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隨著王朝更替由各皇族輪流執掌。在在五代時,史書明文記載,其隨後唐李家焚於玄武樓

    至於真假,不得而知,或許還在,或許真毀了……

  • 5 # 靈魂裁手

    和氏璧,又稱和氏之璧、荊玉,是中國古代一塊著名的璞玉石,相傳為楚華人卞和所發現。 和氏璧後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讓丞相李斯把和氏璧雕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從此作為傳國玉璽,成為秦、漢、魏、晉、隋、唐等歷代王朝的傳國璽,最後在五代十國的動亂中下落不明。在漢元帝時候王莽篡漢時逼問姑母太后要傳國玉璽,漢太后用和氏璧砸王莽沒砸到,摔破了和氏璧一角後來用金鑲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紅木和小葉紫檀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