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丹水驕子

    宋朝的官制非常複雜,分為階官和職官兩種。階官,對於武將來說,簡單來說就是現在軍銜制度,如上校之類;而職官,就是團長營長之類。

    例如,狄青曾經做過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秦州刺史是虛銜,代表他的官職大小,代表從五品的官員,而是涇原路副都總管是職官,是負責統領涇原路兵馬的指揮官。

    兩名武將要比較官的大小,一般來說,是比較階官。那麼,這些階官是如何比較的呢?宋朝的官制發生過三次變化,分別是政和以前武將官制(1116年前),政和官制(1116至1131)和紹興官制(1131以後),大體如下

    政和新官 政和之前舊官 官品 階次

    太尉 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為武階之首。 正二品 1

    通侍大夫 內客省使 正五品 2

    正侍大夫 延福宮使 正五品 3

    宣正大夫 履正大夫 正五品 4

    協忠大夫 並政和新置。 正五品 5

    中侍大夫 景福殿使 正五品 6

    中亮大夫 客省使 從五品 7

    中衛大夫 引進使 從五品 8

    翊衛大夫 從五品 9

    親衛大夫 從五品 10

    中缺

    拱衛大夫 並政和增置。 正六品 12

    左武大夫 東上合門使 正六品 13

    右武大夫 西上合門使 正六品 14

    正侍郎 正七品 15

    宣正郎 正七品 16

    履正郎 正七品 17

    協忠郎 正七品 18

    中侍郎 並政和增置。 正七品 19

    中亮郎 客省副使 正七品 20

    中衛郎 引進副使 正七品 21

    翊衛郎 正七品 22

    中缺

    拱衛郎 並政和增置。 從七品 24

    左武郎 東上合門副使 從七品 25

    右武郎 西上合門副使 從七品 26

    武功大夫 皇城使 從七品 27

    武德大夫 宮苑、左右騏驥、內藏庫使 從七品 28

    武顯大夫 左藏庫、東西作坊使 從七品 29

    武節大夫 莊宅、六宅、文思使 從七品 30

    武略大夫 內園、洛苑、如京、崇儀使 從七品 31

    武經大夫 西京左藏庫使 從七品 32

    武義大夫 西京作坊、東西染院 禮賓使 從七品 33

    武翼大夫 供備庫使 從七品 34

    武功郎 皇城副使 從七品 35

    武德郎 宮苑、左右騏驥、內藏庫副使 從七品 36

    武德郎 左藏庫、東西作坊副使 從七品 37

    武節郎 莊宅、六宅、文思副使 從七品 38

    武略郎 內園、洛苑、如京、崇儀副使 從七品 39

    武經郎 西京左藏庫副使 從七品 40

    武義郎 西京作坊、東西染院、禮賓副使。 從七品 41

    武郎翼 供備庫副使 從七品 42

    敦武郎 內殿承製 正八品 43

    修武郎 內殿崇班 正八品 44

    從義郎 東頭供奉官 從八品 45

    秉義郎 西頭供奉官 從八品 46

    忠訓郎 左侍禁 正九品 47

    忠翊郎 右侍禁 正九品 48

    成忠郎 左班殿直 正九品 49

    保義郎 右班殿直 正九品 50

    承節郎 三班奉職 從九品 51

    承信郎 三班借職 從九品 52

    下班祗應 殿侍 無品

    以上就是一直到南宋初年的武將官階情況,先比較品,同品官職就比較階次。看到這些東西,會有人會問,當一名武將,從階官來說,升到正五品之後,上面好像就是太尉啊?一下子從正五品到從二品?其實,在這個中間, 還有從四品的諸衛將軍,正四品的諸位大將軍,從三品的諸衛上將軍,正三品上護軍這些環衛官。

    此外,還有:

    節度使(從二品)、

    節度使留後又名承宣使(正四品)

    觀察使(正五品)、

    防禦使(從五品)、

    團練使(從五品)

    刺史(從五品)

    這些武將虛銜。而事實上,這些武將虛銜,作用比階官還大,很多武將官職大小的比較,都是透過這些虛銜來比較的,大家可以理解成階官的一種補充。

  • 2 # 追蹤歷史腳步

    宋朝統治者有意實行“以文壓武”的政策,總的來說武官的實際級別大大降低。另外又實行“官”、“職”分離的制度,使得武官的級別與所任軍職並沒有必然聯絡。最高級別的武官仍然是“太尉”,但只有從二品,而且只是個榮譽稱號,無論文武都可以封授。同時保留了前朝的種種、校尉名號,但只是作為武官的“贈典”,只有榮譽稱號的意義,甚至有的號為“大將”,實際上只是個沒有品級的官。 武官的級別以“某某使”(北宋後期改為某某大夫)來表示品級,如傳統的稱號:節度使(從二品)、承宣使(正四品)、觀察使(正五品)、以及防禦使、團練使、刺史等(均從五品),或者是宋代新創的內客省使(正五品)、四方館使(正六品)等等,低階軍官為“某某副使”。到北宋末將高階武官改為帶有“武”字系列的“某某大夫”,低階軍官改為“某某郎”。但都是虛銜,僅僅表示俸祿數額。 真正的最高軍職為朝廷“三衙”長官,即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的“都指揮使”,往往只掛有個四、五品的官銜。而且明確文官可以管轄武官,而武官絕不得管轄文官。在品級比自己高的文官面前,武官只好俯首聽命。

  • 3 # 火炎焱燚鑫鑫鑫

    宋初承後唐舊制,在三班之上設諸司使、副使,當時尚有正官擔任實職,但後來逐漸變成階官。階官,對於武將簡單來說就是現在軍銜制度,如上校之類。

      武將之間要比較官的大小,一般來說,是比較階官。那麼,這些階官是如何比較的呢?宋朝的官制發生過三次變化,分別是政和以前武將官制(1116年前),政和官制(1116至1131)和紹興官制(1131以後),大體如下

    1、太尉:正二品

    2、通侍大夫、內客省使:正五品

    3、正侍大夫、延福宮使:正五品

    4、宣正大夫、履正大夫:正五品

    5、協忠大夫、並政和新置:正五品

    6、中侍大夫、景福殿使:正五品

    7、中亮大夫、客省使:從五品

    8、中衛大夫、引進使:從五品

    9、翊衛大夫:從五品

    10、親衛大夫:從五品

  • 4 # 凌煙閣論史

    北宋在消滅了五代十國割據後,把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中央,建立起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題主問的是各個城市的武官,下面就說說北宋的地方政府機構與禁軍廂軍等軍事機構的複雜關係。

    北宋的州級與縣級官制

    宋朝的地方政府機構實行州、縣二級制。

    州級:

    宋初沿襲唐制,將全國劃分為十餘道。宋太宗改道為路,路作為朝廷派出機構的轄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省,地位在州、縣之上。州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縣的轄區和稱呼基本沒有太大改動。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宋朝進一步將全國劃分為二十三路。

    北宋前期,各路皆設定轉運使和提點刑獄,有些路常置安撫使,各設官衙辦事。這幾個職位的權力劃分基本如下:

    安撫使:由本路最重要的州府長官兼任,主管一路的軍政,也兼管民政、司法和財政等。

    轉運使:主管所領州縣的水陸轉運和財政稅收,兼管司法和民政等。

    提點刑獄:主管一路的司法,兼管財政等。

    各州(府、軍、監)直屬朝廷,由朝廷委派京朝官管理州郡事。

    知州可直接向朝廷奏事。

    知州以外,設"通判"同領州事,裁處州諸事,行文與知州聯署。其官屬有:

    錄事參軍:主管州衙庶務,糾察各曹稽違;

    司戶參軍:主管戶籍、賦役、倉庫受納;

    司法參軍:主管議法斷刑;

    司理參軍:主管審訊獄訟。

    縣級:

    北宋的各縣設定知縣或縣令,還有縣丞、主簿、尉等。

    宋初設定的縣官叫做“判縣事”,為一縣之長。後朝廷選派官員稱為“知縣事”,以選人主持縣政者為縣令。

    知縣或縣令主管全縣民政、司法、財政,如果駐軍則兼兵馬都監或監押。宋仁宗初年,北宋開始設定縣丞,做為縣的副長官。縣主簿:主管本縣出納官物,銷注簿書。縣尉:主管閱習弓手,維持治安,後命兼捕私販等。

    小結一下:

    北宋州縣一級的常規官職和機構設定大致如上面。但是,北宋的軍事管理體系是比較獨立的,有禁軍,還有廂軍、鄉兵、蕃兵,這些兵種有的在中央,有的在地方,下面我們說說這裡的關係。

    北宋的禁軍

    北宋的禁軍是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一半駐紮在京城和京畿,另一半分駐各地,並定期輪番更換駐地。宋朝稱這種做法叫“內外相維”,就是任何一半想要造反,都有另一半能制約,保持平衡。

    對於駐守外敵的禁軍,宋廷另外委派"率臣",統御駐紮在各地的禁兵,負責鎮戍、征戰等事宜。所謂率臣,一般有安撫使、經略使、經略安撫使、都部署、副都部署、部署、副部署、都鈐轄、鈐轄、副鈐轄、都監、副都監、監押等名目,後來避英宗趙曙(1032~1067 年)名諱,將部署改名為總管。《宋史》兵志記載,"邊境有事,命將討捕,則旋立總管、鈐轄、都監之名,使各將其所部以出,事已則復初。" 這些率臣統兵官都是臨時委任,並無定製,品級高低不一,管轄地區有大有小,所轄兵力也有多有少。

    最終,禁兵如果駐紮在首都開封府,則由三衙直接管轄;如屯駐外地,則既受率臣指揮,也受三衙節制,實際上是雙重領導。

    至於大小率臣之間,儘管有上下級關係,但這種隸屬關係並不嚴格。

    品級最高的率臣,又聽命於中央樞密院、宰執大臣和皇帝本人,三衙則無權指揮。宋廷在禁軍中建立的這種縱橫交錯的指揮系統和統轄體制,其目的無非是把權力集中到中央特別是皇帝本人手中。

    小結:禁軍駐紮各地,並無專門的官職來管理,實際官職名稱是朝廷根據需要設定。

    北宋的廂軍、鄉兵、蕃兵:

    宋王朝除國家正規軍中央禁兵外,還有大量的地方武裝,它們主要包括廂兵、鄉兵和蕃兵3種,此外還有屬於鄉兵系統而又與鄉兵略有不同的土兵和弓手,是具有類似於現代地方警察性質的州縣地方治安武裝。

    廂兵:是國家正規軍中的地方軍,原是各州的鎮兵。宋初將各地藩鎮兵中壯勇者抽調編入禁軍後,剩下老弱者留在本地,充當廂兵。"太祖皇帝制折杖法,免天下徒,初置壯城、牢城,備諸役使,謂之廂軍。"

    宋設定廂兵的目的,"大抵以供百役",所以廂兵既是地方軍,又是雜役軍。

    廂兵服役的範圍很廣,如築城修路,製造武器,建造戰船,疏浚河道以及官員的侍衛、迎送、運輸等。一般情況下,廂兵不進行訓練,也很少參加戰鬥。

    廂軍隸屬於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直接受州府和中央軍事機構統管。

    鄉兵:是保衛鄉土的非正規地方軍。與禁軍和廂兵不同,鄉兵是依據戶籍從農民中抽丁組成的,一般不脫離生產,就地訓練,以守衛鄉土。

    蕃兵:是由少數民族組成的非正規邊防地方軍,是宋仁宗中期應西夏戰爭之需而設立的,由河東、陝西與西夏接壤地區大大小小的羌人部落的"熟戶"組成。所謂熟戶,是指靠近宋邊並接受宋統治的羌人。一般由其本部首領統率,同鄉兵一樣,屬於地方性質的軍隊。

    鄉兵和蕃兵都直接受地方軍政長官指揮,當朝廷有需要時,會調發蕃兵到另一地執行軍事任務,但一般不會調鄉兵。

    結束語:

    北宋的軍事制度相對唐朝複雜多了,駐守各地的禁軍並無固定官職,而是朝廷根據需要臨時指派官員。地方政府對禁軍也無指揮調動權。

    廂軍、鄉兵和蕃兵則屬於雜役和地方武裝的性質,直接歸地方軍政首長指揮,也服從朝廷中央的統一排程。

    (完)

  • 5 # 歷事

    大家好!我是從小愛歷史。中國歷史上最複雜的官職非宋代莫屬,今天我們只能簡單的說一下北宋的武官,希望您能夠初步瞭解!

    北宋年間,官只是虛銜,主要用來定俸祿和官位,職是宋朝當官的特殊職稱,差遣才是實際職務。

    宋朝區分文武以階官為準,而不以差遣為準。武官制度更復雜,除階武官外,還有正任官、遙郡官、榮譽加銜等。

    宋神宗趙頊元豐年間,宋代進行了官位的元豐改制,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年) 重定武臣官名,共53階,

    例如從一品,就包括了職官,如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等等,文散官、武散官輔國大將軍、鎮國大將軍,到爵及勳等等,非常複雜。

    並且北宋實行了“官”、“職”分離的制度,武官的級別與所任軍職並沒有必然聯絡。

    北宋前期武官的級別叫“某某使”而到了北宋後期改為“某某大夫”、某某郎”來表示品級,但都是虛銜,僅僅是為了計算俸祿數額方便,具體如下:

    武官官階之首太尉(榮譽稱號):正二品

    通侍大夫 內客省使 正五品

    正侍大夫 延福宮使 正五品

    宣正大夫 履正大夫 正五品

    協忠大夫 並政和新置。 正五品

    中侍大夫 景福殿使 正五品

    中亮大夫 客省使 從五品

    中衛大夫 引進使 從五品

    翊衛大夫 從五品

    親衛大夫 從五品

    拱衛大夫 並政和增置。 正六品

    左武大夫 東上合門使 正六品

    右武大夫 西上合門使 正六品

    正侍郎 正七品

    宣正郎 正七品

    履正郎 正七品

    協忠郎 正七品

    中侍郎 並政和增置 正七品

    中亮郎 客省副使 正七品

    中衛郎 引進副使 正七品

    翊衛郎 正七品

    拱衛郎 並政和增置。 從七品

    左武郎 東上合門副使 從七品

    右武郎 西上合門副使 從七品

    武功大夫 皇城使 從七品

    武德大夫 宮苑、左右騏驥、內藏庫使 從七品

    武顯大夫 左藏庫、東西作坊使 從七品

    武節大夫 莊宅、六宅、文思使 從七品

    武略大夫 內園、洛苑、如京、崇儀使 從七品

    武經大夫 西京左藏庫使 從七品

    武義大夫 西京作坊、東西染院 禮賓使 從七品

    武翼大夫 供備庫使 從七品

    武功郎 皇城副使 從七品

    武德郎 宮苑、左右騏驥、內藏庫副使 從七品

    武德郎 左藏庫、東西作坊副使 從七品

    武節郎 莊宅、六宅、文思副使 從七品

    武略郎 內園、洛苑、如京、崇儀副使 從七品

    武經郎 西京左藏庫副使 從七品

    武義郎 西京作坊、東西染院、禮賓副使。 從七品

    武郎翼 供備庫副使 從七品

    敦武郎 內殿承製 正八品

    修武郎 內殿崇班 正八品

    從義郎 東頭供奉官 從八品

    秉義郎 西頭供奉官 從八品

    忠訓郎 左侍禁 正九品

    忠翊郎 右侍禁 正九品

    成忠郎 左班殿直 正九品

    保義郎 右班殿直 正九品

    承節郎 三班奉職 從九品

    承信郎 三班借職 從九品

    下班祗應 殿侍 無品

    軍將分三級:

    1.將校:自都統制、統制、統領、正將、副將、準備將、部將、隊將共為八級,隊將為最低一級軍官;

    2.節級:包括都(隊)的軍頭、十將、將虞候、承局和押官;

    3.長行:即軍兵。

    北宋的武官首先比較以上品級,同品的話再比階次。同品的武官要聽文官的,除掉不是必須的,武官的升遷共是48階;才能升到最高階太尉。

    舉個例子:狄青。最初狄青為御馬直(宋禁軍番號名)的一名騎兵,後為三班差使、殿侍(最低階的供奉武官)兼延州指使。後因積功升任西上閣門副使,後又晉升為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又加升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

    打敗西夏李元昊後,狄青被調任真定路副都總管,歷任侍衛步軍殿前都虞候、眉州防禦使,升步軍副都指揮使、保大安遠二軍節度觀察留後,又升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副地方最高軍事長官)。

    後以彰化軍節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樞密副使(樞密院副長官,正二品)。因處理廣南叛亂之事有功升為護國軍(山西永濟縣治)節度使、河中尹,後升樞密使,樞密使做為樞密院的長官,與宰相(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實則以宰相主政,樞密主兵。

    是不是很模糊啊!老實說我也沒搞懂這個北宋的武官排序,留在後面慢慢說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孩子2歲了,不高興就撞頭哭鬧,還喜歡爬高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