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繁星國學
-
2 # 天虹之劍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3,來而不往非禮也。
4,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5,堂中教子,房中教妻(公庭不言婦女)
6,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第五條是從禮記原文演化出來的。《禮記》中名句甚多,很多名句需要基本的文言文基礎才能理解。
-
3 # 明德書院
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zòng),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傲慢之心不可有,慾望不可放縱無拘,志氣不可自滿,享樂不可毫無節制。
2.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人,不可只知其優點,而不知其缺點;對於自己所憎惡的人,不可只知其缺點,而不知其優點。
3.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qí),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人到了十歲叫做幼,這時候就該出外上學了;二十歲叫做弱,這時候就該加冠了;三十歲叫做壯,這時候就該娶妻了;四十歲叫做強,這時候就該做官了;五十歲叫做艾,這時候就該參與國家的政事了;六十歲叫做看,這時候就該役使他人了,七十歲叫做老,這時候就該把家事交給兒孫掌管了;八九十歲的人叫做耄;七歲的孩子叫做悼。被稱為耄與悼的老人和幼兒,即使有罪,也不會對他們判刑。百歲老人叫做期,兒孫要盡心加以供養。
4.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道行高的人不限於擔任一種官職;懂得大道理的人不侷限於某一方面的用處;最講誠信的人不必靠誓約來保證;天有四時而不只有一季。
5.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博聞強記而能謙讓,樂於作善事而不懈怠,這樣的人就叫做君子。君子不要求別人時時事事都說自己好,也不要求別人時時事事都要對得起自己,這樣,交情才能始終保持。
6.君子愛人以德,細人愛人以姑息。
君子愛人表現在如何成全所愛之人的美德,小人愛人則是想著如何讓所愛之人苟且偷安。
7.不窺密,不旁狎(xiá),不道舊故,不戲色。
為人不要窺探他人的隱私秘密,不要隨便地與別人套近乎,不要揭露他人的老底,不要有嬉笑侮慢的神態。
8.毋拔來,毋報往。毋瀆神,毋循枉,毋測未至。士依於德,遊於藝。工依於法,遊於說。毋訾衣服成器,毋身質言語。
做事不能只憑一時衝動,否則也就只有三分鐘的熱度。不可褻瀆神明,不可重蹈覆轍,不可妄測未來。應當以道德為依歸,沉潛於六藝之中。作為工匠,應當以規矩為依歸,鑽研有關的理論。不要詆譭外界事物。對於可疑的傳聞姑妄聽之,不可妄加證實。
9.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雖有美味佳餚,不吃,也就不會知道它的滋味。雖有再好不過的道理,不學,也就不會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只有透過學習,然後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只有透過教別人,然後才能發現自己還有哪些地方尚未弄懂。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努力上進。知道了自己還有哪些地方尚未弄懂,然後才能發憤自強。所以有句話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說命)上說:“教別人,其中有一半等於是自己學習。”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10.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叭五官弗得不治。
鼓聲不屬於五聲中的任何一種,但是沒有鼓聲的調節,五聲就不會和諧;水不屬於五色之中的任何一色,但是沒有水的調和,五色就不會鮮明;有學識並不一定要做什麼官,但做官的沒有學問就辦不好事。
-
4 # 孝親尊師
一、《禮記·曲禮》原文: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則;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翻譯過來是:禮節是注重有來有往的,自己對別人施慧,而沒有收到回報,是不符合禮的,;別人對自己有恩惠,自己卻沒有報答別人,這也是不合理的。
二、《禮記·曲禮》原文:父之讎,弗與共戴天。
翻譯過來就是:對於殺父仇人,做兒子的是要與他拼個你死我活,不共戴天。
三、《禮記·坊記》原文:子云:"父母在不稱老,言孝不言慈。閨門之內,戲而不嘆"
這句話意思是:孔子說,父母健在,做兒子的,不敢自稱老。平常要多講究,對父母如何孝順,不要講究做父母的應該怎樣慈悲愛自己。家門之內,只可以引逗父母高興,不可在父母面前哀聲嘆氣。
四、《禮記·中庸》原文: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用現在話說就是: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
五、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忠實不懈的履行理論和實際相符的行為原則。
六、《禮記·大學》原文: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透過對天下事物的道理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實,意念真實後思想才能端正,思想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候才能使天下安定
-
5 # 康榮後甸子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多私者不義,揚言者寡伩;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敖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臨財勿苟得,臨難勿苟免
……
回覆列表
四書中的《大學》、《中庸》都是《禮記》中的一篇,名句比比皆是。
如《大學》中的“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君子必慎其獨也”,“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再如,《中庸》中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隱惡而揚善”。
又如,“大同”也出自《禮記》。“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