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hazhiliang
-
2 # 酸爽烏龍茶
旅行者1號是由美國宇航局研製的一艘無人外太陽系空間探測器。重815千克,於1977年9月5日發射,截止到2014年10月仍然正常運作。它曾到訪過木星及土星,是提供了其衛星高解像清晰照片的第一艘航天器。現時,它是離地球最遠的人造飛行器。旅行者1號現時已經進入太陽系最外層邊界,目前處於太陽影響範圍與星際介質之間。
從1977年到今年,也恰好是提問者說的40年,那麼在這麼遙遠的距離,地球上的控制中心是如何控制它的呢?其實這跟它的預設程式、任務、實時調整有關。旅行者1號原先的主要目標,是探測木星與土星及其衛星與土星環。現在的任務也已變為探測太陽風頂,以及對太陽風進行粒子測量。
在旅行者1號順利地藉助了木星的引力後,它朝土星的方向進發。旅行者1號於1980年11月掠過土星,於11月12日最接近土星,距離土星最高雲層124,000公里以內。它探測到土星環的複雜結構,並且對土衛六上的大氣層進行了觀測。由於發現了土衛六擁有濃密的大氣層,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控制人員最終決定了讓旅行者1號駛近一點土衛六進行研究,並隨之終止了它繼續探訪其餘兩顆行星。
在2011年2月,就有跡象表明,"旅行者1號"已在之前某個時刻抵達了太陽系邊緣的"過渡區",這個過渡區就是太陽系與星際空間最後的交界處。"旅行者1號"已抵達邊界處,也就是說,它將很快進入星際空間了。
一旦進入星際空間,"旅行者1號"將需要4萬年的時間才能抵達下一個行星系。至於"旅行者1號"上的電池,科學家說,探測器上攜帶兩枚核電池,能夠保證它繼續飛行至2025年。一旦電池耗盡,"旅行者1號"將繼續向銀河系中心前進,再也回不來了。
附:旅行者1號的旅行日誌:
1977年9月 5日12點56分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出發,離開地球。
1977年12月 趕上了率先一步離開地球的雙胞胎兄弟"旅行者2號"。
1978年9月 離開小行星帶。
1979年3月 近距離"拜訪"木星,看到了木星背陽面的極光。
1980年11月 近距離"探訪"土星,發回萬餘幅彩色照片。
1989年 向銀河系中心方向前進。
2012年5月 已到達太陽系邊緣。
2012年12月 正在太空"遠征"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仍未飛離太陽系。
2013年8月,NASA仍未確定旅行者1號是否飛出太陽系。
2013年9月,NASA透過新聞釋出會正式確認旅行者1號進入恆星際空間,尚屬於太陽系中
2014年9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新聞釋出會,宣佈37年前發射的"旅行者一號"探測器已經離開太陽系,正在飛向別的恆星。
約2025年,旅行者1號沒有足夠電力供應任何單一儀器
-
3 # 微拍影片
我認為應該是用無線電訊號來控制.旅行者1號現距離地球大約209億公里,無線電訊號從地球到達旅行者1號飛船大約需要19.6個小時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對旅行者1號發出指令要經過大約19.6個小時之後才能發揮作用.
-
4 # Accord居士閒逸雅居
當旅行者1號飛離地球極限通訊距離光速,地球所放射的指令,要等若干吋間後才能收到,幸好旅行者1號飛行速度不是很高,還在可控範圍內,地球發射的指令,隨時可調整校正飛行路線,若旅行者1號要達到光速,地球基地更本高無法控制了,因地球通訊指令與飛船速度一祥,就根本追不上以飛行若干年遙遠的飛船,除非地球基地通訊能超越光速的N多倍,在一定距離範圍內可控制飛船,否則更本就無法控制遙遠的飛船。
-
5 # 譚宏21
你這問題“科普達人”(神棍)沒一個回答你,回答你的,全是顧左右而言他。 簡單說,宇宙中的一切客觀存在都是相互作用而可知的;客觀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資訊都是由光(子)、電磁波、伽瑪射線等輻射能,或場形物質,或叫玻色子負責傳遞的;換句話說,資訊與能量(輻射能)是不可分離的,既沒有不用輻能傳遞的資訊,也沒有無資訊的輻射能,或者說,有多大的輻射能傳遞給你,你就接收到多大資訊量;像一群神棍胡編亂造的各種神秘事件,全是騙人鬼話!什麼千里摘花、萬里救火、隔山打牛、UFO瞬移…等,說白了全是各種懷鬼胎的騙子在騙人!
旅行者號被控制和發來所謂的探測資訊,都是人們利用無線電訊號(電磁波),進行遙測、遙控完成的。要想完成飛船的遙測、遙控,首先必須是飛船上要有無線電發射和接收機,地球(地面)上也有無線電發射和接收機;這些無線電發射和接收機都是電子裝置,都有一個靈敏度極限(也叫信噪比極限),即低於這個靈敏度極限,什麼資訊都辨識不出來,目前人類無線電接收機靈敏度極限在皮瓦級(10^-12瓦左右),即你接收機接收到的最小訊號功率。1946年以前只能是電子管、非積體電路的,體積又大又笨,靈敏度還低,1977年人類的電子技術水平還不太高,積體電路水平還很低,大約是十幾萬個/cm^2。總之,那個年代無線電發射機功率達到一千瓦,則其發射和接收機體積和重量都很大;另外,關鍵是其功耗極高、效率卻很低,在太空高輻射環境下,其壽命很難有40年,我們現在用的家用電器,用30年的非常少,多數20年就基本壞了。
光、電磁波在真空傳播,是將能量鋪撒在以其路徑為半徑的一個球面上;也就是說,如果接收機與發射機相距一百公里,則你發射機發射的電磁波能量,將鋪撒在這個一百公里半徑的球面上,再根據一定的聚束折算,大致發射機發射的電磁波能量鋪撒在這個90度~60度的扇形球面上,也就是4分之一~6分之一這個球面上。
目前,“旅行者一號”與地球相距2百億公里,即2×10^13米,4兀×4×10^26米^2,其六分之一大致就是8×10^26米^2;如果用現在十公里的矩陣天線接收訊號,則其天線接收面積粗估,4兀×10^8米^2,再加上10^-12瓦接收機靈敏度極限要求,則要求飛船發射機功率大致0.6×10^6瓦,即接近百萬瓦的發射機功率,就算用一百公里的矩陣接收天線,也要求飛船發射機功率在幾千瓦級別。
1977年的發射功率在幾千瓦的電子裝置,其體積、重量、功耗、效率、壽命,特別是電池功率和壽命,非常不可能工作40年,20年都不太可能,除非美華人獲得“小綠人技術”,否則只能認為其在撒謊!
透過以上專業分析,“旅行者一號”不太可能飛越土星後還能工作,其在太空壽命能有十年左右已是“超級技術”了。即便是放到現在,其發射的飛船也不可能跑到這麼遙遠,還能遙控通訊。目前也確實沒聽說美國發什麼“旅行者n”了,好像換成“先驅者n”了。
從我專業角度分析,甭說美華人早期發射的太空飛船,就是現在發射的“先驅xp”號,其遙控遙測技術的先程序度,已達“小綠人”級別,比中國先進至少五、六十年以上,只能說“不可思議”!
回覆列表
目前,在太空中飛得最遠的人造物體是旅行者1號,它於1977年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並於2012年越過了太陽風層頂,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進入星際介質的太空探測器。迄今為止,旅行者1號已經在太空中飛行了40年,目前距離我們大約140天文單位(209億千米,19光時)。另一艘太空探測器“旅行者2號”也於1977年發射,直到現在仍然是造訪過兩大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唯一太空探測器。
還有其他的太空探測器已經到達或即將到達太陽系的“邊界”,這是一個十分遙遠的距離。由於目前發射的深空探測器都是無人駕駛,那麼,它們在太空中如何知道該往哪裡飛呢?如何不會撞上其他天體呢?
與遙遠的太空探測器通訊
如前所述,這些深空探測器一直在遠離地球,現在與我們相距已經十分遙遠。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透過無線電波與這些太空探測器進行通訊。無線電波是一種電磁輻射,其傳播速度為光速。即便是以光速傳播,訊號從旅行者1號傳到地球也需19個小時,將近一天的時間。同樣地,地面的深空網路傳送訊號給旅行者1號也需19個小時。既然深空通訊存在如此巨大的輸入延遲,太空探測器是如何進行導航的呢?
太空幾乎是空蕩蕩的
雖然太空中游蕩著數量眾多的小天體,但相對於浩瀚的宇宙空間是微不足道的,太空基本上是空蕩蕩的。太空探測器不大會從密集的小天體中穿過,也不會受到這些天體的引力影響。
太空探測器的飛行路線是可預測的
在發射探測器之前,科學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來設計太空探測器的飛行路線。由於太陽系中大型天體的相對位置是已知的,透過精密計算可以確定太空探測器的飛行路線,使它們在飛行過程中幾乎不會遇到任何意外。由於科學家確切知道太空探測器的飛行路線,所以他們可以提前預知探測器未來將會遇到哪些天體。
還有一些未知的天體在距離探測器數千公里遠的地方就會被探測到,所以地面人員有足夠的時間重新調整探測器的航向。因此,即便訊號延遲了19個小時,地面的深空網路還是能夠引導旅行者1號在太空中飛行。當然,如果旅行者1號突然遭遇了不測,由於訊號延遲,地面人員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