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歡樂志

    有一個朋友,她愛上一個男人。

    她喜歡烹飪,於是經常做些小點心,假裝不經意給男人和他的朋友送去。

    她約他看電影,看畫展,聊人生,聊感情,一切能加強他們感情的事,她都會做。

    但是,男人只是默默接受著,再無其他迴應。

    故事的最後,朋友和另一個男人在一起了。沒有電視劇的狗血。

    當然如果,她和那個男人真的要有一個如果,也許是他們短暫的開始之後再短暫的結束。而她,無私付出之後收穫的,僅僅是一段短暫艱辛而痛苦的回憶。

    因為,他們之間永遠是一個開心地做餅乾,一個默默地吃餅乾,一個不斷地乞求,一個不斷地施捨。乞求,施捨,乞求,施捨,綿綿不絕。

    可能這樣的付出可以維持一年,兩年,但是五年,十年之後呢?兩個人終究會累的,他們會對這樣的關係感到疲憊。

    你為什麼永遠看不到我的付出?你為什麼永遠都在強迫我接受?你為什麼不會為我考慮一下?你的良知呢?你的心是鐵做的?

    很多人都說過,不要嫁給不會為你下廚的男人,更不要嫁給不願意為你花錢的男人。

    因為,如果只有你不斷地付出,而他只是站著不動,那最後的結果,就只是你慢慢地絕望之後付出的越來越少,而他對你也不過是越來越多的厭煩。

    這樣的單向付出就如乞丐一樣,乞求別人感情的施捨,如此得來的感情永遠不會有未來。

    真正的愛情,是在對的時間和對的人,一起談一場相互的戀愛,而不是一個人演一場獨角戲。

    所以,用良知和道德維持的愛情,或許有,但已經不是愛情了。

  • 2 # 三寸煙火

    何為良知?良知就是天賦的道德觀念,一種天賦的分別自己善的和惡的意向的道德意識。“良知”是倫理實踐的出發點,修身的“功夫”就在於,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為中的惡的意向並實施或實現自己的善的意向。

    何為道德?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它是以宇宙之理制定的,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愛情裡面不存在良知和道德,但婚姻裡面存在。

    只有在我愛你的時候才會去像你表白,才會對你朝思暮想,才會對你一再忍讓,這些都是愛的表現,而不是良知和道德。

    當愛情過度到婚姻的時候,你們之間的愛情在慢慢轉變。由激情到平淡,由愛情到親情。但是當我們之間慢慢歸於平淡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很白痴的問題:我為什麼當初會愛上你呢?當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再來正視我們婚姻的時候才發覺原來良心告訴我們咱倆誰也離不開誰。

    當我們想出去放縱一下的時候心裡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你,這是道德所不允許的。

    雖然我們之間感情淡漠了,平淡了,但在彼此心裡卻始終更放不下了。

    所以愛情裡經得起誘惑,婚姻裡禁得起平淡才算完整的一輩子。

    喝多了,亂七八糟的不知道說什麼。能看就看不能看就使勁罵吧。心情糟糕到了極點!

  • 3 # 隔壁班草

    這是一個將“我愛你”說得像“草泥馬”一樣隨意的年代,但很奇怪“愛”是越發貶值了,原因很悲傷,是因為普遍都只知道說,根本不懂得什麼叫做“愛”。

    “愛”是什麼呢?

    坦白說,班草君也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外人看來,“愛”是輸出大於收入的無用功,但偏偏當事人會樂在其中。

    那麼好了,這也算是回答題主前半截問題:連“愛”都不知道是什麼,何來談“情”呢?不靠良知和道德維繫,那也只能靠高昂的“離婚成本”來降低日漸攀升的離婚率。

    至於剛剛看到另外一個答題的朋友在談“良知”,班草君覺得很有必要在這裡“安利”一下王陽明的“致良知”。陽明先生認為良知是與生俱來的,只不過在出生之後,受到後天的影響而明珠蒙塵。透過修身練習,找回內心的良知,那麼就能夠幫助人實現“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狀態,將不良不合理的知屏棄,拾起良的能夠做的去踐行——這看上去似乎冷血沒趣是吧,可人生苦短,你不可能總是朝三暮四地見異思遷,那不說是幻想,也絕對是浪費光陰。

    或者各位看官看到這裡,會以為班草君帶偏題了,其實不然,就像上面說的,世人皆不懂愛時,唯有以良知和道德維持感情。至於道德,其實就是將良知具象化之後的產物。

    如果說“愛”是機械自動化將兩個人的感情拉進,那麼“致良知”就是手動掛擋推進——既然沒有“愛”作為兩個人在一起的情感基礎,那麼不靠自己的良知和與自己必須負責的人攜手走下去,也只能落得一個幾敗俱傷的下場,譬如離婚苦了孩子,出軌悔了內心……

    最後,奉上一幅截圖,相信能夠恰如其分地給到題主想要的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確保單反拍出來的照片是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