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浦凡夫
-
2 # 羨之說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別很多,有的適合商業化,而有的則不怎麼具備市場化的前景。作為產業而言,實際上涉及了多個產業,包括:旅遊(如各種人文古蹟、景區、民俗生活、節慶等)、展覽(文物、民俗)、餐飲、酒店住宿、地產、工藝品、紡織服裝、演藝(包括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表演)、影視、農副食品加工和食品製造等行業。
投資非遺文化產業,選對類別肯定是有前景的,因為成功的案例也不少,比如小罐茶。但是作為投資,應該注意兩點:
第一是需求,滿足什麼群體的消費者需求,以及如何滿足。真正有多少消費者,會為了單獨的“文化遺產”買單?不能站在文化遺產的角度,而應該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站在產業發展和企業運作的角度;應該將文化遺產作為本產業中一種可利用的資源要素,發現對於某種消費者差異化需求的滿足點,增加消費者的認知度、品牌忠誠度或消費粘性,但不能一切從文化遺產本身出發、以文化遺產為中心,那就本末倒置。當然,如果是地方政府或者文化遺產的保護人,為了保護遺產而進行有限度的商業化推廣,那和投資還不是一回事。譬如小罐茶,其中忽然有茶葉製作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品牌推廣中並不濃墨重彩加以強調,而是突出精挑細選、品質把關、包裝與風格獨特、多種品類選擇等等切合消費者需求的要點。這是產業運作、企業經營、品牌推廣的邏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可利用的資源,僅此而已。
現在大的產業環境,是消費升級——隨著中國邁入中等收入國家,人均名義GDP即將步入一萬美元大關,物質生存消費的比重會下降,而對於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與此同時,消費也更加多元化甚至是個性化、定製化。文化產業也必須適應這種形式,粗放式的依託於資源的發展邏輯已經不適用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沒什麼前景,而需要對消費人群進行精準定位、多元服務,實現規模效應或長尾效應。
第二是投資門檻、投資回報率。不同行業的進入門檻如何?需要資本多少?需要什麼固定資產?技術門檻如何?需要什麼人力資本(人才)?譬如做手工藝品和旅遊地產是完全兩回事。有的是重資產,有的是輕資產,有的可以依託於網際網路和電商,差別很大。投資回報率也是一樣,有的要較長時間收回投資、資金週轉率低,但是穩定性好、細水長流,比如旅遊景區(基礎設施投資),而消費品行業資金週轉率高,但是風險高。
每種產業都有出路,否則就不足以成為產業,產業能夠形成一定規模,在其充分競爭並形成寡頭壟斷的格局之前,都會有利可圖,而吸引潛在競爭者進入,而逐漸形成當前的競爭格局。文化產業不是一個行業,而是多種行業,差異化競爭也比較多,關鍵是看定位、資源、企業經營管理能力。
回覆列表
謝謝誠邀!投資非遺文化產業,用長遠的眼光來看,我認為還是大有奔頭的。當然我說的是就整個非遺文化產業而言的,並非指某一個體。從世界各國的文化產業市場看,保護和投資非遺文化產業所產生的影響和效益大多是相當不錯的,尤其是一些文物古蹟的保護所帶來的旅遊以及第三產業的勃興,其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都是難以評估的。但投資非遺文化產業,也有一定的風險,有些非遺文化產業短期內難以收到明顯的效果,這就須要投資者認真考察,全面分析,周密論證,然後再作決斷了。泛泛而談,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