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技年輪
-
2 # Oktobersonne
從單純的科技進步來看,戰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在戰爭中每個國家為了求生存,積極地發展軍事科技,而戰後,這些科技又會有一部分轉為民用,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計算機的發明。
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我們應該不止於此。戰爭中發展的科技,基本上是為了戰爭中取得勝利而發明,其側重點大多數都為殺傷力大小,而這些武器很難轉為民用,換句話說,戰爭中的發明只有一部分是對社會國家在和平期也有貢獻的(如通訊),而非所有。那麼耗資巨大的研究只有一部分能用於社會與人民,其比例遠遠不如在和平時期,將其所有投入造福人類的研究中獲得的收益大。
其次,戰爭本來就是一臺極其昂貴的機器,其本身除了研究投入之外,還有無數損耗,造成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無數浪費。其不僅使得民不聊生,而且還會使得對於科研的投入相對於本來在和平時期的投入大幅度下降。
最後,科研最重要的除了資金意外,還有人才。戰爭中確實不乏許多有志之士,如錢學森,鄧稼先等,深諳周恩來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科研發展助力。然而,在那樣一個苦難的時代,人才的培養是非常艱難的,其成就者的數量也遠不及和平年代。而且許多非工業領域或者與戰爭相關領域的科研也都會因戰爭停滯不前,造成人才的浪費與科研發展的不平衡。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戰爭時期會有一部分驚人的科技進步,但相對於和平年代,這樣的科技進步不一定比和平年代快,而且是一個不平衡,投入遠遠大於產出,代價遠遠大於獲利的表面上的“科技進步”。和平才是最偉大的,以戰可以止戰,但已戰難以求發展。
從歷史程序看,每一次戰爭後都會帶來科技的飛速發展。有軍轉民用,也有民為軍用的!就拿飛機來說,二戰期間的飛機研發速度是二戰後和平二三十年速度的幾倍。 戰爭會促進科技的發展,就不說醫學,化學和製造業在戰爭中的大發展了,就說你上網用的電腦,最早的電腦研製目的就是為了要破譯敵方密碼,而最先進的電腦大型機都是為了軍事目的而製造的,它要承擔模擬核爆炸,模擬氣象等大規模運算。人們總是在戰爭時期才能激發出足夠的熱情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