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毛維準

    世界從來不是簡單的一對一模式。世界的真正執行模式是網路式的,一個節點與另一個節點的互動必然會影響到其他的節點與其他的地方,所謂綱舉目張網路動。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並不僅僅是多線作戰的問題。就答題人來看,德國如果在佔領法國以及比利時荷蘭和捷克之後能夠停下腳步不要再對外消耗戰力,保持規模,就已經不錯了,甚至這已經使其負擔沉重了,因為當前的範圍基本上也是拿破崙大帝時可以控制的核心領域。在歷史上,地盤並不一定是一種優勢,而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當然,為了加速戰爭機器的運轉和國內權力的控制,德國肯定不會停下腳步的這是必然。它全力進攻英國與開展多線作戰相比勝算還是有一些,卻無法確保獲勝。因為英國的國力、工業基礎、國際上的號召力、貿易能力等都遠超德國。軍事,特別是長期的軍事對峙,如果缺乏國力的支撐,那麼必然會最終走向失敗。

    如果再加上美國與英國的特殊關係因素,碾壓德國是必然的。在這一點上,也有其他的答題人已經回答。

    不可忽視的另一個因素是,蘇聯的存在,國與國是為敵的,特別當意識形態並不一樣,納粹是以反共為目的之一的。從歷史上來看,蘇聯一直對西部地區念念不忘,這個跟其國家性質與意識形態因素沒有多大關聯,儘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存在著,但是無論如何德國不會更不敢全力進攻英國而將東部騰手讓出來。這也必然會影響其對英國的勝利獲得。

    還有,地理因素的限制,英吉利海峽的存在,看看敦刻爾克大撤退就知道當時運兵是多麼的困難,德國必須依靠空軍來對英國進行轟炸,但是德國的空軍實力並沒有達到一擊制勝的地步。其對倫敦持續轟炸256天,已經是極限了。

    因此,從自身負擔、國內因素、美蘇存在和地理因素等限制來看,即使沒有其他因素,德國也無法搞定英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Apple store購買iphoneX,支付失敗卻扣款了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