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圳智慧家居
-
2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康乾盛世一派歌舞昇平,暗中藏著四大危機
康雍乾盛世,是清朝最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當時的清朝可謂是一派歌舞昇平,僅人口就有三億。天朝上國看似光鮮無比,實則危機重重,概括起來,當時主要面臨著四種危機。
一是商業危機。康雍乾時期,國家支柱依然是農業,這與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大環境不無關係。明清之際,中國引進了馬鈴薯、玉米等高產的農作物,也因此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但是這種農業生產方式與西方正在進行的機械化農業生產方式顯然無法相比。
彼時,西方已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生產力飛速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更危險的是,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為了掠奪更多的資源開始向世界各地進行侵略擴張。雖然說在康雍乾時期國力強盛一些,暫時還能有抵禦能力。然而,清朝重農抑商的政策終究不是世界的主流,商業危機大大抑制了清朝的發展,最終被列強所侵略。
二是財政危機。康熙和雍正時期還好,國庫較為充盈,但前提也是盤剝農民稅收所致,工商業雖有發展,但是不足以支撐清政府無休止地消耗,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尤其到了乾隆,六次南巡就將國庫掏走了大半。不僅如此,乾隆時期多次戰爭以及自然災害頻發,更是進一步掏空了國庫。雖然乾隆死後給嘉慶留了另一個“小國庫”和珅,但是畢竟出的比進的多,很快和珅的錢也花光了,國庫虧空、財政危機也為後來大清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三是軍事危機。滿清入關時八旗兵何等的威武雄壯,令人膽寒。然而隨著盛世的到來,八旗子弟享受的特權越來越多,人也越來越懶惰。清政府每年要花大量的銀子用在八旗兵丁上,但是八旗兵的戰鬥力卻並沒有隨著特權的增多而提高半點。
更重要的是,當時西方列強的軍隊已經用上了槍炮,實行的是現代化的戰爭方式。拿破崙的陸軍曾經橫掃歐洲大陸,靠的就是先進的戰爭方式,而清兵依舊用著大刀長矛,曾經的紅衣大炮也沒有了以往的威力。
四是起義危機。一方面,清朝的高壓政策一直就引起民眾的不滿,不論是軍事上戰勝之後的屠殺還是思想上實行的文字獄等,一直激化著矛盾。另一方面,天災人禍也一直讓百姓受苦,水災、旱災讓一些地區顆粒無收,賑災的款項卻經常被和珅這樣的貪官所截留。所以清朝時期的農民起義一直不斷,如白蓮教的活動就一直存在。後來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早在盛世之中就埋下了伏筆。
所以說,康雍乾盛世看起來是盛世,但其實早就種下了衰落的種子,清朝越來越落後於世界的潮流,並最終落了個捱打的悲慘結局。
參考資料:《清史稿》
回覆列表
比較準確的說法,應該叫“康雍乾盛世”,說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個連續的清朝年代,出現了較為繁榮穩定、國泰民安的“盛世”局面。從這個意義上講,稱之為盛世並不為過。理由如下:
第一,從清王朝統治期間來看,康雍乾這一百多年之中,國家政局總體平穩,經濟秩序相對穩定,沒有成規模的農民起義,軍事上、外交上也佔據主動權。
那個時候,周邊國家對清朝態度不敢說是萬佛朝宗,至少還在進貢稱臣,當老大來侍候。從乾隆的接班人嘉慶開始,西方工業革命興起,鴉片流入中國,白蓮教鬧得風聲水起,明顯出現衰敗跡象。
第二,從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形勢看,難得會出現連續一百多年保持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局面。元朝自忽必烈開始,就形成了爭汗位的壞習慣,從來沒有真正穩定過,把元氣全都經內耗傷去了。
明朝倒是有幾位開明君主,但總體是“隔代親”,從來沒有連成片地出現繁榮穩定。比如朱元璋死後,朱棣以靖難之變奪了侄子的皇位;朱棣倒是把明朝的威望推向了頂峰,但兒子朱高熾又不太爭氣,所謂的“仁宣之治”,多半是朱瞻基的功勞。如果朱元璋開創的洪武盛世、朱棣開創的永樂盛世和仁宣盛世能夠連成片,那這個盛世的威懾力與康雍乾比較,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之所以有人提出,康乾盛世是偽造的,不外乎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康熙朝和雍正朝用兵頻繁,消耗了大量國力,國民經濟和國家財政面臨困難。在康熙朝,總共有三次規模較大的用兵,一是削藩,二是平臺,三是徵西,每次打仗打的都是銀子,拖垮的是國民經濟。到了雍正朝,徵西仍然在繼續,但他算是有先見之明,沒有搞太大的動作,所以,他給兒子乾隆,還留了點國庫家底,沒有像康熙那樣因用兵和旅遊揮霍成赤字。
其次,乾隆皇帝別的沒學到,把康熙同學愛旅遊的毛病全都學會了。因此,還惹下不少在江南的緋聞官司,讓人編出什麼還珠格格、遺珠格格之類的故事。皇帝出行,可不像公司老闆出遊,頂多帶兩個保鏢和財務人員。隨便一次出行,幾萬人馬的開銷,全都要國庫掏是不可能的,全都讓地方來承擔誰也承擔不起。由此,就把風氣和制度全都搞壞了。可以這麼說,清朝的糜爛,是從乾隆正式開始的,這個鍋,必須由他來背。
然而,不管怎麼說,國窮而民富,仍然可以算個太平盛世。康雍乾三朝,雖然國庫家底很一般,但老百姓的生活相對富足,所以才沒有出現太多官逼民反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