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自駕地理
-
2 # 全球化的和平與發展
我個人綜合全面的分析得出:
地形因素:西南地區主要地形為雲貴高原,海拔高,地勢險要,地形複雜多樣。
氣候因素:西南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高溫多雨。
人為因素: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土地支離破碎。容易發生次生災害。
-
3 # 不吃腸的大腸
西南地區正好處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活動比較活躍,地震頻繁,整個岩石構造也相對鬆散。再一個,西南地區位於中國第一級和第二級地形階梯的交界地帶,地勢起伏很大,地形又十分的複雜,山多谷深,地貌型別也是多種多樣,在地形陡坡的過度地帶,就很容易出現地質災害。
再加上西南地區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十分充沛,在雨季經常出現局地的強降雨。像是雲南,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能超過600毫米,而在每年的雨季(5-10月)的降水量更是能佔到全年總降水量80%左右,而且多大到暴雨,強降雨的沖刷使山體土壤溼度飽和,非常容易出現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像雲南的滑坡泥石流災害,主要也是出現在雨季。而且因為雲南夜間的強降雨很多,所以泥石流很多都發生在夜間或者凌晨這段時間,大家都在睡覺,很容易造成人員和財產損失。
除了自然因素,人類活動也有影響,過度的砍伐樹木,採礦、不合理的公路建設等等,都會造成水土流失,地基鬆動,這也可能會使得雲南的地質災害更加嚴重。
-
4 # 科普團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災害等。
(四川省漢源縣山體滑坡)
西南地區的地質災害主要以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為主。其原因如下:
地震災害西南地區地震頻發是由於中國西南邊界正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接觸帶。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以及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正是由於兩個板塊碰撞而形成的。現如今兩個板塊之間的碰撞運動仍未停止,在西南地區產生複雜的板塊內部構造運動,由此在西南地區發育有康定-甘牧地震帶、安寧河谷地震帶、滇東地震帶等多條地震帶。使西南地區地震頻發。
(5.12汶川大地震)
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中國西南地區尤其雲南、四川、貴州等地處於第一與第二階梯的交界處,山脈眾多,地形崎嶇,且地表岩石多為灰巖、白雲岩等碳酸鹽巖,其裂隙較多易受到流水侵蝕,加之西南等地氣候溼潤,常年雨量充沛,地勢落差較大,河水流速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極易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四川綿竹市漢旺鎮清平鄉特大泥石流)
預防措施保護林木,杜絕濫砍濫伐,有效增加植被覆蓋面積,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
及時評估地質災害的風險,修建道路、村莊遠離地質災害高發區,公路兩旁的山體及時修建防護網等防護措施。科普地質災害的相關知識,開展地質災害的演習培訓工作。西南地區雖然多災多難,可也多美多福,大美西南,最愛西南!
-
5 # 遊山玩水看石頭
地質作用分為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又是相互的,西南地區主要以山區為主,多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常見地質災害,所以地質災害監測機制和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再加上內動力地質作用,比如地震等,又會伴生次生災害。所以加強地災監測能力建設。
-
6 # chusky83
準確來說是多發山區重力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
第一,西南地區地形起伏,地震活動多,山體容易變得鬆動。
第二,加上降雨量較多,外力風化作用強烈。
第三,最主要的是人類活動對山地地區影響極大,如砍伐森林、破壞植被、山坡修公路、挖隧道、採礦等。
其中引人類活動引發山地地區地質災害已經佔據主導作用。
-
7 # 侏羅紀瓦力
中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這其中西南地區及鄰區又是中國地質災害多發區。西南地區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熱害等,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上億元。
▲中國地質災害圖(可以看出,西南地區很多地方屬於地質災害極重度分佈區)
地質災害的發生和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地質、地貌、地形、氣候、降水以及人類活動等。西南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地質災害多發性。
【1.中國西南地區是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匯聚處】
西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的周邊地帶,是印度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處附近,地質活動強烈。板塊活動導致西南地區地震活動頻繁,發育深大斷裂,水熱活動劇烈,易導致地震、崩塌、地熱害等地質災害。同時,由於斷裂發育,巖體破碎,在暴雨時節易發生泥石流、滑坡等。
▲西南地區位於板塊碰撞處附近
【2.這裡是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交界處】
中國幅員遼闊,從西向東地形地貌變化大,一般根據海拔高度的不同將中國地形分為三個階梯。而西南地區就處於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分解處,海拔高度從4000米左右驟降到1000~2000米。劇烈的高度變化使得西南地區山高峽陡、地形複雜、地表不穩、暴雨時極易誘發滑坡和泥石流。
▲中國地形三級階梯分佈圖
▲泥石流和山體滑坡
【3.西南地區是岩溶地貌的集中發育區】
西南地區是中國岩溶地貌集中發育區,發育有溶洞、天坑、天生橋、地下暗河等岩溶地貌景觀。岩溶地層易受到流水侵蝕,地貌形態不穩定,本身就容易發生地質災害。
【4.西南地區的氣候特徵】
西南地區在30°N附近,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受海陸風影響,氣候炎熱溼潤,暴雨集中。加上人為的亂砍濫伐,山上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一旦暴雨較大,重力作用增加並潤滑山體,就極易發生地質災害。
並且由於地質災害鏈的存在,即一旦發生一種地質災害,很容易誘發其他的地質災害。因此,西南地區才顯得如此“多災多難”。
回覆列表
毫無疑問,連日暴雨是引發地質災害的罪魁禍首。
當暴雨發生以後,地理環境成為影響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地理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江河分佈等。高原和山地在暴雨的作用下,最易誘發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而平原地區則由於地勢平坦,面積遼闊,以漫漬性澇災為主。
強降雨滲流導致斜坡岩土體重度增加、沿途軟化、滑帶岩土強度降低等,大型山體滑坡往往發生在強降雨後3-5天左右,甚至更長,主要取決於岩土的水分滲透能力。
中國地質災害嚴重頻發的地區,西南地區尤甚不難看出,西南地區因為地處高原,多山地河川地形,加之沿途滲透能力強,在夏季暴雨的水分沖刷之下,高頻次山體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機率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