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看鑑地理

    很多網友都說: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一是空調,二是火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火鍋的發展史。

    在原始社會人們每天吃燒烤吃到吐,沒辦法不會別的烹飪手法啊,直到新石器時代時古董羹的出現,古董羹跟古董沒有一毛錢關係,而是食物投入沸水時咕咚聲的諧音,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說是火鍋其實應該叫火鼎,因為這個時候鍋還沒有被髮明出來,當時的鼎可比鍋大多了,所以想吃火鍋你得先湊齊幾十個人。後來這種吃法還被演化成了一種酷刑,叫做烹煮,西伯侯姬昌的兒子伯邑考就是受此刑而死。

    到了漢朝火鍋的體積變小了,變成了一個人幾個人都能吃的美食,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時期一個叫曹丕的吃貨在銅爐中嵌入隔板,形成的五個獨立區域,做到了一鍋五吃,換到現在應該叫五宮格。

    宋朝計程車大夫跟現在的廣東人有同樣的嗜好,愛吃野味,野兔更是他們的最愛,宋朝的野兔可倒了血黴了。這些有文化的吃貨,天天就研究著怎麼吃兔子,終於撥霞[xiá]供出現了,簡單來說就是涮兔肉,可是這野兔不好抓啊,而且個頭還小,還沒吃過癮呢,就沒了,於是只能拿牛羊豬肉來湊,這是一種關於涮肉起源的說法,另外還有人說涮肉起源於蒙古,蒙古騎兵的糧食都是自己會走的牛羊群,這省去了運送糧草的時間,但是用大鍋烹飪大塊牛羊肉,卻要浪費很多時間,蒙古騎兵的馬腿就這樣被束縛住了,後來成吉思汗發明了一種新吃法,他命令士兵用自己的頭盔當鍋,再把牛羊肉切成小片涮著吃,不僅解除了馬腿的封印,還讓大批的廚子放下了鐵鍋拿起了馬刀。不管怎樣北派涮肉火鍋就這樣出現了,相比於之前的煮,涮這種吃法讓食材更加鮮嫩爽口。

    清朝的皇帝有一個共同的癖好愛吃火鍋,而乾隆爺更是其中之最,大家都知道乾隆爺老了的時候,喜歡舉辦千叟宴,其中有一次就是火鍋版千叟宴,整整5000多人一起吃,1550多個火鍋愣是沒夠吃,到了清朝末年重慶長江一帶的船家們喜歡用麻辣十足的燙底煮下水吃,因為重慶是中國的霧都,所以在那裡生活的人,體內溼氣積攢特別快,不過別擔心,只要吃上一口看著都辣的重慶火鍋,保你什麼溼氣都沒有了,與北派火鍋涮的吃法不同,重慶火鍋講究的是汆,筷子力度不鬆不緊,十秒之內撈出方能Q爽彈牙,民間更是流傳著毛肚汆,七上八下,鴨腸滾,上三下三口感最佳的說法。這種吃法廣為流傳逐漸形成了以辣味為主的南派火鍋與北派涮肉分庭抗爭。

    各位朋友,世上哪有吃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問題啊,如果有,那就吃兩頓!

  • 2 # 蜀八爺巫建

    其實在古代每一個朝代都有火鍋的出現。最早的火鍋了,是在商周時期的一些權貴們用青銅鼎來煮湯食物。

    後來到了秦國的時候,一些百姓們喜歡用瓦罐來煮湯食物, 當年蜀郡太守李冰在治水雒綿的時候,當地名廚“蜀八爺”為了感謝李冰治水, 特地用八角大料等香料烹煮了一鍋火鍋李冰嘗後大讚,好料來自蜀八爺,味美堪比上八珍。

    南北朝時期的“古董羹”是比較有名的火鍋了,在後來的元朝忽必烈發明了涮羊肉火鍋,清朝是古代歷朝歷代火鍋最繁盛時期。

  • 3 # 東家APP

    說到火鍋,作為一個川妹子怎麼能不回答呢!

    火鍋一詞發展至今,其外延已發生變化。從狹義上講火鍋是一種炊具,也指代一種烹飪方法,是涮食的一種典型代表。

    火鍋的烹調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

    從歷史方面看,在商代以前,已有火鍋烹調形式,據《中國陶瓷史》介紹,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遺址出土的先民們使用過的炊具、陶盆、陶罐,很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最原始的火鍋器具,因為人類開始製陶後最早學會的烹飪方法就是水煮法或曰水烹法。

    △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陶罐

    △陶盆

    直至夏商周的“青銅時代“,青銅的誕生逐漸取代了陶器,這其中又以鼎、鬲為主,所謂“鐘鳴鼎食”,也就是說“擊鐘列鼎”而食就是指的這個時期啦。

    但由於鼎大,壁厚,燒火無灶難以集中火力, 比較浪費材料。

    至於火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那要追溯到漢代之後了,漢魏時期,銅和鐵的出現,使得炊具燃燒更加容易。其後更是大行其道,並逐漸代替了銅鼎。

    到了三國,一個銅鍋裡格成五個格,分別煮不同味道的,這叫五熟釜,比現在的鴛鴦火鍋還高階。魏文帝曹丕在當太子時賜給相國鍾繇一尊“五熟釜”,用美食美器對一個人進行褒獎,說明了美食美器是多麼重要,這也是關於“五熟釜”的最早記錄。

    △五熟釜

    這種“五熟釜”就是一種新型“火鍋”,它最大的特色就是釜內分五格,每個格子可以放置不同口味的底料和食物。

    唐宋之後,不得了,飲食文化發展讓火鍋越來越流行, 出現了“唐三彩火鍋“,造型與現在的通心式銅火鍋極為相似,分為鍋體、煙囪和支架。

    △唐三彩火鍋 現存於重慶火鍋博物館

    北宋有了專門的火鍋店,一般在冬天開,後來到了南宋,那些文人階級崇尚野味,食野兔之風尤盛。“撥霞供”就是一種兔肉,他們發現涮兔肉最好吃,於是兔肉風靡一時。

    明朝時期,除了涮兔肉,人們還添加了豬肉和羊肉。所以那些說明朝時期不讓吃豬肉是不成立的。

    以上所述的煮法在清朝滿人還沒有入關前都不叫“火鍋”。而且各地的叫法不同,比如閔粵地區叫打邊爐,江浙叫吃暖鍋,東北叫高火筒。

    △打邊爐

    暖鍋

    △高火筒

    清朝之後統一稱之為“火鍋”,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之前,把生肉放進滾湯裡,燙熟後撈出來就吃,這在古代就叫“炸”,但並非用油炸,一直到清末才明確稱為涮。

    火鍋發展到民國之後出現了派別,南北兩派,南派代表四川火鍋、重慶火鍋,北派代表涮羊肉,但涮羊肉不是隻吃羊肉,一般大白菜、粉絲和豆腐是標配,一直到民國晚期,火鍋才慢慢蕭條,戰爭的持續讓多數人吃不飽穿不暖,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飲食市場沉寂。

    改革開放後,火鍋才漸漸興起,各地吃法不一,湯底也有所不同,但聚在一起吃火鍋的其樂融融,我想大家也深有體會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捕獲一個逗比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