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紫氣東來
-
2 # 青帝-絕對自私者
最早真的就是鑽木取火,叫木燧一直到唐朝都還有“旅雁上雲歸此塞,家人鑽火用青楓”的詩句。後來有了金燧,就是用放大鏡取火。
大概到魏晉才開始有敲擊石頭取火的方法,就是石燧。後來慢慢發展出火鐮一類的工具。
-
3 # 原相
華夏文明的發源就伴隨著火,夏商的青銅器都是用來盛煮食物的。而伏羲的先天八卦中離火又位於東方青龍位,也就是說伏羲時代火就是生活的必須,沒有火,我們吃什麼?
我們對古文化一直有誤解,在於我們始終把古人當作原始人,把伏羲神農燧人僅僅當作聰明點的原始人,對此我只能呵呵噠!暫且不說取火。
先說伏羲的先天八卦,先天卦位是用來預測未來的,梅花易術六爻等要用先天八卦而不是後天文王卦。據科學家說伏羲是在地上立了根棍子,看影子畫出來的,你們信嗎?
再說神農,神農定二十四節氣,確保農耕的時令曆法,其五日一侯,月曆黃曆精準無比,到今天依然準確。據說是看星星算的,你們信嗎?
還有《神農百草經》,現代人說是神農嘗百草寫的。我們又可以想象一下了,原始人透過嘗草就寫出了現代科學都無法完全探究出來的書,你們信嗎?還有黃帝內經,怎麼寫出來的?
上古時代有著比現在文明高出許多的幾個人,以伏羲為代表,燧人氏為風姓,巧合的是伏羲也是風姓,九天玄女風后也是風姓。這裡,就有很多讓人思考的東西了!
言歸正傳,取火的方法記錄下來的有幾種,木燧,鑽木取火。外國精彩有野外生存的影片,取火時間三分鐘左右,有繩子和木棒配合來加速旋轉,簡單方便。
金燧,用太陽配合金屬的聚光功能取火,周禮就有記載,時間視氣候而定。
石燧,用火石取火,這個要晚一些,取火速度快,簡單方便。
我們都會留下火種,所謂香火永傳,就算是古人,也不是需要經常來透過那些方法來取火的。
-
4 # 人渣嘯西風
最早的原始人類是透過保留自然界的火種來使用火的。自發的取火就是使用鑽木取火了,實際上鑽木取火使用的年代相當的長,甚至一直到唐代,偏遠鄉下的人們還在鑽木取火。杜甫的《清明詩》裡就有寫到:“旅雁上雲歸此塞,家人鑽火用青楓。”因為取火是一件比較費事的事情,所以古人甚至認為只有根據所用木料的顏色與時節相配,才能夠鑽出火來。所以在古代,每到換季的時候,人們就要熄滅火種改用新火。《周禮·月令》裡甚至規定:鑽木取火春天要用柳木,夏天要用棗杏或者桑柘木,秋天用柞木,冬天用槐木檀木,這被稱作"更火"或是"改火"。但是鑽木取火到底是怎麼鑽木,怎麼取火,這點可能很多人並不清楚。查資料說起來簡單,但到底怎麼操作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這裡我就給大家做個生火的演示。
首先鑽木取火的樹枝頭要削圓一些,這樣方便轉動,起熱更快。當然條件許可的話挑選比較直和乾燥的樹枝自然是效果更好,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一般指頭粗細即可。如果沒有表面比較光滑的樹枝,還需要大致削掉粗糙的樹皮,用沙土進行簡單打磨保證不會扎手。
然後需要一塊鑽板,這其實並不需要很方正的木板,在野外隨便找塊乾燥的木頭都可以作為臨時鑽板,在上面挖出一個比鑽木稍大一點的孔,這樣鑽木就不容易鑽起來到處跑偏,然後在邊上開一個槽,這樣方便鑽出來燃著的木屑落在引火物上。
在鑽板下面墊上易燃的引火物,剩下的就只是需要用力的搓動鑽木了,在鑽到冒出比較濃的煙後就可以把燃著的木屑倒在引火物上,然後吹著引火物,火就生起來了。一般來說只要熟練的人在五分鐘之內都能生起火,一般快的話2、3分鐘就可以生起火。但是這只是最原始的鑽木取火的方法,古代人民雖然用了很久的鑽木取火,但是並不是一直使用這種最原始的鑽木取火的方式。
除了手搓的鑽木取火法,還有用火弓的取火方法,貝爺早就做過演示,用有彈性的木頭拴一根繩做成弓的形狀,把繩繞在鑽木上,再拿一塊木頭或者一塊石頭壓著鑽木,把鑽木放在鑽板上,來回拉動火弓就可以生火,這要比用手搓的效率高很多。但是還有效率更高的方法,那就是用火鑽取火。
火鑽是一種更加高效的鑽木取火的裝置,中國古代給火鑽加裝一個鑽頭就可以給木頭或者其他物品打孔用。製作火鑽需要一根小木棍,一根繩子,以及一塊配重塊鑽孔裝在木棍上,以保證足夠的轉動慣性。最後還需要一塊木板,中間打孔,兩邊綁上繩子,不過這塊木板並非必需品,有木板更方便一些,沒有這塊木板向兩側拉動繩子也能完成生火過程。有木板的情況下就可以向下按壓木板然後靠慣性繩子會再把木板拉起來,再次向下按壓,如此往復就可以效率更高的生火。這種生火方式即便不怎麼熟練的人也可以在一分鐘之內就生起火來,而熟練的人在半分鐘內就可以生出火來,效率很高。
而除了鑽木取火外,古人還有其他的生火方式,早在周代中國就有記載利用太Sunny來取火,周代的《考工記》就記載了用青銅做凹面鏡,用凹面向太陽聚光取火的方法。“陽燧以銅為之,向日則生火”。《周禮》中記載但凡卜筮,要用明火,“以陽燧聚光取明火於日。”這種生火的工具因為靠太陽取火被稱為“陽燧”,因為是金屬製成的,也被稱為“金燧”。這種陽燧一般做成碟子或者小杯的形狀,可以隨身佩戴,非常方便。陽燧一直到了清代依然還有人在使用。只是陽燧受天氣限制比較嚴重,夜晚不能取火,陰天下雨也不能取火。只是在陽燧不能用的時候才會使用木燧取火。所以有“左佩金燧,內佩木燧”的記載。
唐代陽燧
因為陽燧靠太陽生火的作用,被古人視為能與天地相通的器品,被古人認為它有趨吉辟邪的作用。所以從漢代開始,古代的婚典禮儀規定的三十件聘禮中就有陽燧。而陽燧也被做的精巧華麗方便。
這種取火方法因為簡單方便,而且便於攜帶,即便現在也有人把這種陽燧工具作為野外求生用品。而在魏晉時期,中國發明瞭用火石取火的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石火。
古典小說中的火鐮打火就是這個原理,我本人無意中收到一把民國時期的老火鐮,到現在依然可以使用。這種火鐮非常方便,本身就是一個小皮包,裡面裝有火石和引火的火絨,隨身攜帶特別方便,拿出來打火要遠比鑽木取火或者太陽取火更為快捷。
開啟火鐮就可以取出火石和火絨,引火用的火絨有很多種,古代各地所用都不同,有用艾絨的,而不長艾草的地方採用被硝水泡過的紙或者塗有硫磺的木片,更簡單的就是燒製碳布,把棉布放在容器裡悶燒碳化,就會變得非常易燃,碳布就是我本人所用的引火物。在需要點火的時候,只需要把碳布放在火石上,然後用火鐮敲擊火石,打出的火星落在碳布上就可以引燃碳布,然後將被引燃的碳布放進引火物中吹著,火就生起來了。
火鐮所使用的火石一般是燧石,燧石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矽質岩石,全世界各地都有,屬於石英岩的一個變種,燧石比較緻密、堅硬,一般多是灰色或者黑色,原始人就很喜歡用燧石製作石器。燧石想要製作成火石需要敲成小片,有比較鋒利的斷口,這樣火鐮打在燧石鋒利的斷口上才容易打出火星。這是因為打火石的主要成分是硬度非常大的二氧化矽,硬度超過了火鐮的鐵,在進行擊打時,火鐮表面就會被火石刮出鐵屑飛濺出去。而由於受到撞擊產生的摩擦加熱,導致這些鐵屑溫度很高,鐵屑與空氣中的氧發生反應後,就發出了亮光,從而可以引燃引火物。而早期的燧石槍也是利用鋼質扳機擊打火石引發火藥的,與火鐮原理相同。最後奉上完整的我本人用火鑽取火和火鐮取火的影片。
-
5 # 豹小白的雜貨鋪
說到這個,你得先了解一個人。
他的名字叫“燧人氏”。
在上古時期,一些原始部落中的聰明人為人類發展作出了里程碑一樣的貢獻。
那個時代,人多半也沒什麼名字。
人們稱呼這些聰明人,就用他們所做的貢獻來稱呼。
比如:
“有巢氏”:教人建造房屋的人。
“蠶叢氏”:教人養蠶制絲的人。
那麼,“燧人氏”,就是教人生火的人。
早期的原始先民,是不懂得用火的。
他們一般吃的是動物的生肉,或者生的植物的根莖與葉子、種子。
生食,一個是不好吃,一個是不衛生。生肉裡面的病菌和寄生蟲都很多嘛。
不過,先民們也是見過火的。
那個時代,由於動物屍體中之磷的燃燒,裸露的煤炭因地表壓力引起的自燃,森林在極端乾燥下因吸收太陽熱量而引起的大面積燃燒,原始人類經常可以看到火光,有時可以見到連續不斷的森林大火。
一開始,他們很怕火,認為是可怕的、會吞噬人和環境的怪物。
後來有個膽大的主,嚐了一小塊被火燒熟的獸肉,發現——咦,很好吃嘛!
所以,原始人開始不那麼怕火了。
甚至,在火災之後,開始去撿一些燒死的動物吃了。
燧人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的。
燧人氏(生卒年不詳),據說姓風,是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
在所處的部落中,他應該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他發現:火不僅可以帶來熟食,還能在寒冷時帶來溫暖,在夜晚驅逐野獸。
火是好東西,但怎樣才能隨時隨地擁有火呢?
燧人氏發現,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
他受到啟發,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
後來,又以木頭來鑽木取火。
燧人氏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
百科上是這樣說的:幾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位列三皇之首,尊稱“燧皇”。恩格斯說:“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後與動物界分開。”
回覆列表
應答,一是鑽木取火,時間長短,取決於速度,直止起煙生火,第二,有一種石頭叫火石,擊石能用易然品取火,叫:擊石取火,歪打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