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後經蕭何保舉拜為大將軍,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彭城之戰失敗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又平定了魏國。隨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了趙國。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蕭何譽他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兵法三篇 。
韓信在漢朝建立後被解除兵權,從齊王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韓信的下場可謂是極其悲慘的,為漢高祖擊敗項羽,統一天下立下不世之功,但最後落得個身死族滅的結局。
中國歷史上功臣被誅滅一直就存在的問題,元末明初的學者陶宗儀所著的《說郛》其中有一句話,我覺得最適合解釋此類問題:猜忌天下之亂源也,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主疑臣而不誅則臣疑而反,臣疑主而不反則主必誅之。就是說君臣之間互相猜忌,必然是有一方要失敗的。而猜忌的的根源是什麼呢?是因為功臣在立功的時候表現出了及其優秀的個人能力、獲得了巨大的個人威望,而這又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沒有能力怎麼輔佐君王建功立業呢?
華人從古以來追求的不過是名利二字而已,漢初三傑之中,張良得了名之後迅速退隱,相當於只要名,不要利;蕭何要了利,但損了名;只有韓信,想名利雙收,在封建時期做不到啊!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後經蕭何保舉拜為大將軍,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彭城之戰失敗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又平定了魏國。隨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了趙國。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蕭何譽他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兵法三篇 。
韓信在漢朝建立後被解除兵權,從齊王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韓信的下場可謂是極其悲慘的,為漢高祖擊敗項羽,統一天下立下不世之功,但最後落得個身死族滅的結局。
中國歷史上功臣被誅滅一直就存在的問題,元末明初的學者陶宗儀所著的《說郛》其中有一句話,我覺得最適合解釋此類問題:猜忌天下之亂源也,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主疑臣而不誅則臣疑而反,臣疑主而不反則主必誅之。就是說君臣之間互相猜忌,必然是有一方要失敗的。而猜忌的的根源是什麼呢?是因為功臣在立功的時候表現出了及其優秀的個人能力、獲得了巨大的個人威望,而這又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沒有能力怎麼輔佐君王建功立業呢?
華人從古以來追求的不過是名利二字而已,漢初三傑之中,張良得了名之後迅速退隱,相當於只要名,不要利;蕭何要了利,但損了名;只有韓信,想名利雙收,在封建時期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