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生活致力於抹去我們的稜角,使我們變成一個球,只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滾”得更遠。所有行星也都是球形的,這是不是一個巧合?因為宇宙也想讓它們可以“滾”得更遠。
6
回覆列表
  • 1 # shazhiliang

     行星之所以是球形,皆由於重力。

      太空中的材料在其自身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大的結構,當天體的質量達到足夠高之時,它的引力變得強大到足以克服材料的結構,然後開始變形(如果行星在其早期經歷熔融階段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岩石(或冰、氣體或其他)被拖向天體的重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重力把材料拉成最簡單的形狀來處於最穩定的狀態(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一個球體(忽略因自轉產生的任何奇怪凸起)。

      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如果沒有任何其他較大的外力作用,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重力中心將成為物理中心,而質量足夠大的行星將會成為球體。

      當然,“足夠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冥王星比地球小得多,但仍然足以形成一個球體。冥王星的最大衛星卡戎、地球的月亮也是呈現球形。即使是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穀神星也是足夠大到呈現出球形。

      如果成為球形是定義一顆行星的唯一要求,那我們就必須要把無數的其他天體視為行星了。

      事實上,地球更適合被視為一種雙行星系統(彼此繞著共同質心運動,地月質心位於距地球表面約1650公里的地方),而不是一顆行星與一顆衛星。  

      最後,關於為什麼行星呈現出球形的問題有一個非常基本的回答:根據我們所理解的宇宙物理定律,那是因為它們根本沒有其他的選擇。

      

  • 2 # 深空電報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6屆全體大會所提出的定義,行星“的質量必須足夠大,能夠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似於球體)”。也就是說,大質量天體(行星及以上級別)在形成過程中由於旋轉中的流體靜力平衡必然形成球形。而小質量天體,例如小行星、彗星和較小的衛星等,一般不是球星。行星的定義已經很明確了,就是能夠清空軌道,然後聚集小天體,形成一個更大的天體。

    目前太陽系的行星也都是這樣,唯一不同的是冥王星,冥王星雖然有一條繞日軌道,但是體積和質量不夠,因此將其劃入矮行星的行列比較合適。因為太陽系中的幾個矮行星也都和冥王星相當,體積和質量都相當,只不過冥王星在軌道很遠,有點像行星的軌道,但是體積又太小,所以冥王星是無法成為行星。行星之所以都是球形,是因為引力的作用,引力不可能有缺角,但行星也不完全是完美的球形,還是有缺角的地方,比如地球就是一個土豆外形。

    不是嚴格的球形,只有恆星才能做到球形,行星是無法實現的。宇宙中的氣態行星也有可能形成球形,氣體行星的塑造更加完美,岩石行星由於有固體表面,因此塑造起來不太可能出現完美的球形。至少太陽系幾大巖質行星,都不是非常完美的球形,但總體上看,都是接近球狀的。

  • 3 # 天馬行文

    行星都是球形的 ,因為這是行星和矮行星的定義,不是球體就不叫行星了。

    行星和矮行星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能夠透過自身重力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也就是僅在重力作用下,它得是一個球,但在離心力作用下,可以稍扁一些。也就是說,如果自轉太快的話,可能是橢球體。

    不過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裡即使是自轉速度最快的木星和土星(9~11個小時),扁率也只有0.06-01, 也就是長軸和短軸的比例是大約10:9,看起來長成圖1這樣了。 太陽系中只有矮行星裡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妊神星,它是一個282×1704×188km的三軸橢球,也就是說長軸是短軸的兩倍。這是因為妊神星轉得太快了,自轉一圈只要3.9個小時。

    拿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來說,確實不是100%標準的球形,而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形,但即便如此,地球兩極間的半徑(6356.8千米)也就比赤道間的半徑(6378.1千米)小了二十多千米而已,再加上地表的高低起伏,地球上最高的山 八千多米,最深的海溝一萬多米……也就是說,這些 統統加起來,地球的實際地形起伏相對於一個標準的球形,最高處和最低處也不過只相差了不到50千米而已。這對平均半徑約6400千米的地球來說,只有不到 0.8%的變化而已,顯得微乎其微了。

    最先提出地球是球形這一概念的是公元前五、六世紀的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 ,但是他的這種信念僅是因為他認為圓球在所有幾何形體中最完美,而不是根據任何客觀事實得出的。此後,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月面出現的地影是圓形的,給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個科學證據。公元前 3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埃拉託斯特尼根據正午射向地球的太Sunny和兩觀測地距離,第一次算出地球的周長。1522年葡萄牙Nautilus麥哲侖領導的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確實是球形的。17世紀末,牛頓研究了地球自轉對地球形態的影響,認為地球應是一個赤道略為隆起,兩極略為扁平的橢球體。1733年巴黎天文臺派出兩個考察隊,分別前往南緯2°的秘魯和北緯66°的拉普林進行大地測量,結果證明了牛頓的推測。

  • 4 # 萌萌的小可愛LT

    話說在一個古老的年代,那個時候並不是所有行星都是球形的,它們還都儲存著自己鮮活的稜角,在宇宙當中飛行。只是,在經過幾億年的變遷之後,在我們發現它們的時候,它們早就已經不復當年的模樣。

    根據,偉大的“蘋果掉落”理論,如果在沒有外力進行干擾的情況下,一切物體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之下都有向中心聚集的趨勢。也就是這樣,一個蘋果就砸在了牛頓的腦袋上。

    雖然行星的表面上是固體的,但是在足夠的壓力下,固體是具備著變形性的,並且小顆粒的固體碎片是可以進行再次重組的,這些都為行星變成球形提供了可能。

    首先,在行星形成的過程當中,是完全依靠旋轉將微小的顆粒一點點聚集起來的,這種旋轉的過程就導致了小顆粒圍繞著大顆粒進行旋轉,最後被其同化。所以,大多數行星從開始的時候就是球形的。

    其次,任何一個天體在其內部都存在著質量中心,這個中心可以被看作質量最密集的地方,它對於這個天體的其他部分具備絕對的、毫無疑問的控制力,這個控制力是向四周擴散的,這就要求天體的各個層面必須保證相同的密度。

    所以,在同一個層面聚合的點的密度都是相同的,只能形成一個球面,而不是其他形狀。

    只有在保持絕對平衡性的情況下,才能在宇宙這種以萬年作為單位的地方長久地生存下去。

    細細想來,其實我們和行星之間有著相似的地方。行星面對宇宙,如同我們面對這個世界,都是滄海之一粟。我們需要遵守這個世界的規則,抹去自己的稜角,讓自己“滾”得更“遠”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爵位和官位品級之間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