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果樹施“二氧化碳”,怎麼施?還能增產30%?這是從哪得到的結論?是否有大規模的施“二氧化碳”的示範果園進行展示?說實話,每當看到這些較為另類的栽培技術、肥料、農資產品我都想笑,不一心一意的研發新產品,淨整一些“噱頭”產品來騙錢。

    1、二氧化碳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農作物、果樹以及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來合成葡萄糖。如果淺顯的理解光合作用那就是農作物、果樹以及綠色植物的葉片透過氣孔吸收二氧化碳,在進入葉片之後在葉綠體中與水結合轉化成葡萄糖。合成的葡萄糖有什麼用呢?夜間呼吸作用消耗,滿足農作物進行生理生化反應對能量的消耗,滿足農作物籽粒和果實灌漿、結實期間對有機物的消耗。所以,二氧化碳在農業生產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滿足農作光合作用對原料的需求。

    2、農業生產中二氧化碳是否供應充足?對於農業生產中所需的二氧化碳,除了大棚種植的環境下有可能會出現棚內空氣流通不暢而出現的二氧化碳濃度不足之外,大田生產的環境下不可能出現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足。大田環境下的空氣流通較為通暢,綠色植物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時,就會透過空氣流通的作用對區域內的二氧化碳進行補充。

    而且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處於逐年增加的狀態。以前都未出現二氧化碳的缺失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現在更不可能因為二氧化碳的因素影響到產量。同時,綠色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也會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也就是說,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吸收氧氣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是一個迴圈的過程。可能存在生長季節晝長夜短的因素而造成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超過釋放二氧化碳的量。但是還是有其它的生物活動、工業生產以及日常生活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空氣中並不缺少二氧化碳。

    3、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大田環境下,綠色植物、農作物、果樹的光合作用強度並不受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影響,而是受農作物的長勢、氣象條件以及土壤條件等因素影響。比如說農作物的長勢越好、葉綠體的合成強度越大、葉綠體的數量越多、光合作用的強度就越強;比如說氣象條件良好、溫度適宜、光照充足,也有利於光合強度的提高;再比如說土壤含水量適宜,沒有因為過度的乾旱和淹灌影響到根系的生理功能,也有利於光合作用強度的提高。所以,影響大田作物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中並不包含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還何談補充“二氧化碳”呢?

    4、影響農作物、果樹產量的因素。真正能夠對農作物、果樹的產量造成影響的因素的確與光合作用的強度有關係。但是,光合作用的強度大小受到其它的因素的影響,比如說水肥管理、病蟲草害防治、綜合性的氣候條件以及品種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光合作用強度對農作物、果樹的產量影響是間接的,其它的管理措施、氣象條件才是影響農作物、果樹產量的直接因素。

    既然如此,在果樹種植中施用“二氧化碳”來增產就是無稽之談了。而且,近些年與之相似的騙局有很多,比如說“富碳農業”、“碳基農業”等等,還是希望廣大的農民朋友能夠有效的辨別,以免受騙造成經濟上的損失。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2 # 臥龍宛農

    呵呵,請問怎麼施呢?理論上來說二氧化碳多了的話能夠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但是也不是盲目補,二氧化碳濃度也不是越高越好,是有一定閾值的,超過這個閾值,補的再多也沒用。再一個,正常空氣中二氧化碳是能夠滿足光合作用的,沒必要刻意去補充。

  • 3 # 海納百川21210

    沒有道理的專家理論!

    第一,果樹生產的豐產靠全年多環節綜合管理,包括秋春基肥施入,冬剪,拉枝,刮皮,清理雜草,防霜凍,灌水,果實澎大期追肥等。而單純一項追二氧化碳既能增產3O%是誇大其詞,純屬專家不靠譜理說或為推銷產品的廣告之詞。

    果樹與其它任何作物一樣,都是要求氮磷鉀肥全價,都是需要鈣鋅等各種元素的。

    離開這些豐產綜合性生產技術實施,單憑追二氧化碳就增產3O%,可大連金州大棚反季果農從未重用這樣技術,卻每年嬰桃等果品,產值畝幾萬元,怎麼解釋呢?

    離開基礎生產的高產,都是空中樓閣。世界上除買彩票撞運氣,就沒有不勞而獲的果實。減小密度,充分通風透光就不能改善果樹迴圈系統,而非要施二氧化碳,作用比不用肯定要好,但一下子提高30%,那這果樹農民真的養不好,讓專家們去養吧!

    還是把豐收寄託在汗水上,果園全年最佳化管理,既要壯樹又要控旺,既要豐產又要年年均衡。防治蟲害,病害哪一樣勞動不到位,果園收入肯定要給你臉色看!

  • 4 # 六連發

    專家說的是有根據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中暗反應的原料,有它才能進一步合成糖類。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國外大棚種植的時候會去監控棚內二氧化碳濃度的原因。

    具體影響有以下方面:

    ①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是處於平衡狀態和相互轉化狀態的。而設個轉化過程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轉變成糖類,釋放出氧氣。而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氣,消耗糖類,釋放出二氧化碳。所以這兩個過程是相互平衡制約的。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不足(就是原材料不足),就會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製造的效率),最終影響的不就是糖分的積累嗎(影響產量)。就好比你去池塘裡撈魚,池塘裡魚的數量越多,越密集,一網下去撈上來的會不會更多。

    ②呼吸作用的影響:空氣裡二氧化碳多了,是不是會抑制植物的呼吸。植物的呼吸代表的是什麼,不就是類似人減肥一樣嗎,消耗體內的能量。這樣抑制了呼吸作用是不是就減少了能量的消耗。產量就上去了。

    其實這些都是高中生物課本上的知識,如果,你們說專家說的沒有道理的話,何必把這個知識灌輸給高中生呢。

    科學種植有它的道理在,專家只是提了這個點,就是沒有具體說如何施,沒有說具體說到多少濃度才是最適合的。理論性的東西很好理解,就是操作是個問題,就和是其他農作物肥料一樣,多了不行,會燒苗。少了,達不到效果。

  • 5 # 醉美雪巖

    果樹週期比較長,還不像玉米這類農作物,一次底肥就可以得到收成,就在用肥上一年都要追好幾次,春秋的基肥,花期前的氮肥,膨大期的磷鉀肥,還有其它微量元素等等,這都非常關鍵,少了一步都直接影響產量和品質。更別說常規的剪枝,拉枝,刮皮,清理雜草,防凍,澆水等等步驟。

    二氧化碳確實是果樹進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在大棚果樹栽培中,氣體的交換受到限制,果樹的生長、開花、結果處於二氧化碳的缺乏狀態。要是能給密封的棚室內輸送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確實可以改善果樹的二氧化碳營養,製造出更多的光合產物,促使根深葉茂、碩果累累。但是,一定是做好一切基本工作的前提以後。

    綜上,二氧化碳確實對果樹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不要放棄我們基本的管理,每一個細節都別忽略。所謂的專家,麻煩您在發表觀點理論的同時考慮好再說,不要只追求單一理論,而誤導我們種植戶。你的一句話,可能就是我們一年的損失。

  • 6 # 金源778

    現在有一部分專家吹噓碳肥和葉面肥增產20—30%,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尤其是光碳核肥,背後有個中安食,組建了個強大的忽悠團隊,全國賣地盤,找代理,大家不要上當。

    任何作物生活離不了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只有科學的施肥,精準的施肥,才是我們搞農業的根本!

  • 7 # 飛火流星905

    你好!飛火流星為你解答。

    果樹施肥要施“二氧化碳”,能增產30%。對專家說的這個果樹施肥增產辦法是需要從兩方面區別情況去看待的。採用大棚或溫室等設施農業方式種植的,施用二氧化碳確實能夠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但露天地裡種植的果樹,再怎麼施用二氧化碳,也不會對提高整個果園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多少作用,只會勞民傷財。

    2015年10月20日,《京郊日報》曾報道,北京市延慶縣唐家堡村金粟合作社的設施葡萄運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施肥技術,畝投入成本200元左右,平均增產150公斤,且提前10天上市,增加收益大約在6000元。這一真實案例已經很好地說明,如果把題主提問中提到的專家說法,放在特定的環境下驗證,還真是切實有效的。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的物質基礎,植物在整個生長過程中都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植物葉片的葉綠素吸收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等化合為糖、澱粉、蛋白質、脂肪和纖維素等有機質,然後再輸送給莖、葉、花、根等器官。設施農業栽培的果樹或蔬菜,施用二氧化碳後,植物根系的吸收能力提高,生理機能改善,增產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但在施用二氧化碳的同時,同樣需要適當增加磷鉀肥的施用量,控制氮肥,以防植株早衰或徒長。同時要注意運用激素點花保果,促進坐果。

    採用設施種植蔬菜或果樹的農戶可以透過三種方式達到補充棚室二氧化碳不足的目的:

    一是施用有機肥,靠有機肥分解釋放二氧化碳。有科學實驗結果表明,1噸有機肥,完全分解後能夠釋放大約1.5噸二氧化碳。

    現在已經有制酒廠家嘗試,把釀酒過程中的副產品二氧化碳透過加壓的方式灌入到鋼瓶裡,供設施農業使用。一鋼瓶二氧化碳淨重大約35公斤,可在1畝果樹上使用1個月左右。

    粒狀二氧化碳肥料1畝果樹一次施用40-50公斤,可以連續40天以上不斷釋放二氧化碳。但需要保持土壤疏鬆,並適當控制通風時間和次數,以利於二氧化碳釋放,減少遺失。吊袋式二氧化碳肥只需要吊掛在棚室內即可,使用方便,安全有效。

    需要注意地是,二氧化碳在果樹上連續使用1個月以上才會產生效果,使用時也需要考慮果樹的不同生長期,且濃度不宜過高。一般大棚二氧化碳的施用濃度為1000ppm,溫室為800-1000ppm。二氧化碳施用濃度過高,容易造成果樹裂果、畸形果、卷葉和植株衰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創企業如何突破新媒體人才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