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等公車的浮士德
-
2 # 安靜影視
”淡淡的憂傷,靜謐,沉思“,是增三和絃給人的感覺,典型代表:《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開頭的#Gaug;
還有例如,王心凌《花的嫁紗》的前奏,也用到了Caug,歡快的C轉Caug後立馬就出現了一種憂傷的氣息。
”淡淡的憂傷,靜謐,沉思“,是增三和絃給人的感覺,典型代表:《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開頭的#Gaug;
還有例如,王心凌《花的嫁紗》的前奏,也用到了Caug,歡快的C轉Caug後立馬就出現了一種憂傷的氣息。
增和絃在流行音樂中比較少見,因為其在音程上極度的不協和。但這並不說明增和絃沒有其用武之地。
郭頂在其代表作水星記中便用到了增和絃。
《水星記》是郭頂老師專輯《飛行器的執行週期》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首。那麼今天,勒文就給大家詳細的講解這首作品。
歌曲前奏是鋼琴與電吉他的配合。當然,分工也極為明確,電吉他下行,走旋律聲部,鋼琴上行做鋪底和聲聲部,這讓聽眾可以感受到一種音樂的落差感。按照pop音樂常規的編曲思路,原本應該是電吉他上行感,而作為鋪底的聲部應該下行才對。郭頂老師選擇用這種別出心裁的編曲思路,不得不說是非常新穎,時尚的。別聽郭頂老師的和聲鋪底加上電吉他的旋律聲部有很多極不協和感(二度,七度音程為極不協和),一般情況下他會用到至少三個和旋,比如I級,IV級,V級這樣的組合形式(這種組合方式是和聲中最常見的形式,包括很多古典音樂,現代音樂和當代音樂所編寫的和聲,都與這三組和聲有著密切的關係)。然而事實上,郭頂老師在這首歌的前奏中,所運用的和旋只有I級而已,極不協和感的來源是,郭頂老師將原位的大三和旋的三音升高了一個大二度,由於其在總體結構上並沒有改變旋律調性,故此稱它為調式變音(指將調式音階中的任何一個自然音級加以升高或降低,所構成的帶臨時升降記號的音即為調式變音)。
進入主歌部分,電吉他音色消失,人聲實錄出現,鋼琴由前奏時的柱式和旋換成了分解和旋(依舊是I級和旋,分解下行),以其運動性和靈活性凸顯古典鋼琴的顆粒感(這種奏法會有利於手指靈活度,增強肌肉記憶的能力,同時對於力度的把控和鋼琴踏板的使用會顯得比較嚴謹)。而第一段主歌所用到的配器,只是人聲加鋼琴,有點兒類似古典音樂的藝術歌曲或是.Opera(歌劇)的表演形式。第二段主歌加入bass,讓音樂的低,中,高三音平衡一下。在這裡可能很多聽眾會覺得郭頂老師的人聲旋律有一種變調的感覺,當然,勒文自己也有這樣的感覺,為此,勒文專門去鍵盤上試了一下.......嗯,這首歌的唱段中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變調或轉調(只是副歌部分有很明顯的和聲大調感)。而產生這種幻聽的錯覺是因為郭頂老師在I級的分解和旋中加入了升sol和降si(勒文這裡用的是首調識音,不是固定調,這是一首F和聲大調的歌曲。大家不要用C自然大調或固定調的認音方式來判斷)。
副歌部分,分解和旋再度變化為柱式和旋,增加音樂的穩定性。Drum出現在第一段間奏的末尾部分,這裡運用的奏法是低音大鼓踏奏法(低鼓用右腳踏擊,在通常情況下,腳跟踩在踏板的後端,以踝關節為軸,用前腳掌踏擊踏板而帶動鼓槌擊打鼓面。踏擊時,大腿、小腿、腳部肌肉相應放鬆,槌頭擊鼓面後要立即返回,形成迴圈的踏擊動作。在極強擊奏時,可將腳懸起後用腳尖踏擊踏板,使右腿全部重量落在一個點上,從而加強踏擊的力度,得到預想的效果)。後續第二段間奏有出現模擬電薩克斯音效solo的效果器,第二段副歌后面有出現絃樂組加花,讓音樂在現代pop之餘還有一種經典和復古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