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愛肉丸子先生
-
2 # 舊巷裡的少年狼
在這一期間,孫權是魏國的吳王。
當時漢獻帝已經退位,正統的漢朝已經不存在。劉備只能算是小政權只是自立為帝的帝號,孫權是一個特別能忍的君主,事不可為的時候向魏國稱臣,孫權降魏封九錫。不可能是蜀漢的吳王。吳國地盤比蜀國還要大很多。只會向強大的魏國尋求保護不會向比自己弱小的稱臣。
-
3 # 歷史簡單說
孫權的吳王,當然是魏的吳王,曹丕在稱帝的第二年,也就是劉備稱帝的當年,冊封孫權為吳王,具體內容如下:【今封君為吳王,使使持節太常高平侯貞,授君璽綬策書、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將軍使持節督交州,領荊州牧事,錫君青土,苴以白茅,對揚朕命,以尹東夏。】
孫權的吳王不可能是漢吳王,首先,不可能是東漢的吳王,因為漢獻帝已禪位給了曹丕,其次,沒可能是蜀漢的吳王,因為蜀漢只是停戰和解,雖然後面諸葛亮還派使者到東吳,雙方重新和好,但是孫權的吳王斷沒有向蜀漢稱臣的道理。只是關係緩和而已。
-
4 # 泊圖泊途
題主說的漢指的應該是劉協的東漢吧。
孫權偷了荊州殺了關羽以後,劉備是徹底的被激怒了。恰逢不久後曹丕把劉協趕下臺,劉備就自己稱了帝。稱帝后的劉備行事上更加自由,新仇舊恨一起算,孫權也就大難臨頭。
孫權聞到了危險的氣味,主動表示要做魏的藩屬,曹丕當然也欣然接受,封孫權吳王。“持節督交州,領荊州牧事” ,加九錫,反正大概就是把孫權擁有的再賞一遍,增加他的合法性還做個假人情。
名義上是魏的吳王實際上還是自己的吳王。後來索性自己用了黃武的年號,不用曹丕的魏號。
孫權打敗劉備後,對曹丕又怠慢了,曹丕讓孫權把兒子送去當人質,孫權當然不同意。鬧來鬧去,雙方就翻臉,吳王這個名號就更加獨立。成了名義上和實際上獨立的王國。
是自己的吳王。
-
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夷陵之戰從222年正月劉備誓師出征一直到8月漢吳雙方爆發決戰,劉備見到火燒連營,已知不能救,令漢軍各營寨各自為守,隨後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死戰,劉備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
隨後,劉備陸續收攏潰兵,軍勢稍振。旬月間,趙雲統後軍至,漢軍有眾2萬,已足以固守。陸遜等人也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速返江夏(孫權已遷都武昌),面見孫權。
(陸遜回師武昌)
陸遜等人尚未敘功封賞,到222年9月,曹丕就已派軍自北而來。孫權眼見裝孫子也不能讓曹丕退軍,就已經222年10月建元黃武,自封為吳王,定都於武昌(現在的鄂州時),以利於排程諸軍直接應對魏軍威脅。同時,孫權還派人前往永安城,向劉備示好,並將在夷陵之戰中俘虜的漢軍將士送還。劉備也派了蔣琬、費禕等人出使吳國,以作迴應。
孫權交好劉備的原因,是孫權此時面臨著曹丕的軍事壓力,孫權必須要以全國之力來應對,而且曹丕對孫權的出爾反爾很不滿,在曹丕短短的7年帝王生涯中,三次大規模討伐孫權。如果劉備此時再度率軍與魏國約盟圖謀吳國,孫權腹背受敵,進退兩難,必然不能持久。
孫權也知劉備必然不會落井下石,因為吳國一旦滅亡,下一個就會輪到蜀漢,因此必然不會與魏國結盟。不過,孫權要是實現想劉備出兵助戰,那也是不可能了。劉備能夠置身事外,讓孫權獨自抵抗魏國的攻擊,就已經是幫了孫權大忙了。
(孫權說到底還是劉備的大舅哥)
孫權取的黃武年號也挺有意思。曹丕代漢建魏,年號黃初;劉備繼承漢祚,年號章武。孫權倒也省事,各取一字,名為“黃武”,背後的意思讓曹丕和劉備去想。
對於劉備、曹丕而言,孫權實際上在政治上最為弱小。劉備是漢室宗親,承襲漢祚,被人認為理所應當;曹丕是受獻帝禪讓,也有合法的程式。孫權呢,他沒有劉備、曹丕的優勢,所以他們能當皇帝,孫權還不能,這是孫權為自己留有後手。萬一曹丕和劉備聯手而來,孫權反正沒有稱帝,可以隨時再次稱藩。
作為藩屬國,最大的標誌是要沿用宗族國的禮儀制度,年號自然也要採用宗主國的。如皇太極東征北韓,就逼迫著北韓國王停用“崇禎”年號。可是,北韓對明朝感恩戴德,暗中記史崇禎年號竟沿用了268多年。所以,孫權雖然沒有稱帝,但是建了年號,這意味著孫權的吳國實際上已經脫離了魏國的藩屬體系,自成一國。
(孫權稱帝登基)
公元228年,諸葛亮臥薪嚐膽6年,誓師北伐,曹魏淮南兵力為之一空,孫權正面壓力頓減。孫權估摸著曹魏和蜀漢打的難分難解,必然不會再來關照自己了。現在三國領導人種,孫權比劉禪年長25歲,比曹睿高一輩,國力也不弱於他們兩位,但是使者往來,奏章文牘上總是無故矮三分,心裡不爽,因此就在吳黃武八年(229年)四月十三日,孫權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立國號為吳。
稱帝之後,孫權把都城遷到建業,以利用建業的“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有利可戰、退有險可守。
回覆列表
“生子當如孫仲謀!”其實孫權繼孫堅、孫策之勢力割據東南,其實勢力完全不用接受曹丕還是劉備的冊封,劉備的勢力最小,孫權自然也不怎麼放在眼裡。
早在孫權之父時代,因鎮壓黃巾起義被封為烏程侯,191年孫堅死後孫策繼位為烏程侯,直到197年才被朝廷正式冊封為吳侯,得到東漢王朝的承認。在漢朝襲爵須冊封,不能私自承襲,不過東漢末年諸侯割據,朝廷根本就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地方官爵都是自行襲傳。
200年,孫策死後傳位於孫權,還是私自襲傳。直到219年,孫權因為平定荊州有功被曹操表為南昌侯。
220年曹丕篡漢,222年曹丕為了拉攏孫權,就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使持節總督荊州、揚州、交州諸軍事。孫權也樂得接受,封曹魏為正朔,其實他此時雖未稱帝卻已經自己建元了,儼然一個獨立王國而非藩國的陣勢。後來因聯(蜀)漢抗魏,長期未稱帝,後來覺得自己勢頭大幹嘛居於臣子位,於229年在武昌稱帝。
總體來說孫權的吳王是曹丕所封,起初為曹魏的吳王,後期其實是獨立的王國,即不是曹魏也不是蜀漢的吳王,而是正在的獨立自主的吳國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