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強,諸侯譬 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願大 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我的意思是按照當時的購買力和現在的購買力換算一下當時的三十萬金是現在的多少錢評論裡有人提到現在的生產力、糧食產量與當時的情況天壤之別,用糧價來換算不是最優解,那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換算更加合理呢?
10
回覆列表
  • 1 # 辰時餘說

    關於比較,書中提到了一個思路:

    勞動才是唯一普遍的,精確的價值尺度,也就是說,只有用勞動做標準,才能把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商品價值拿來比較。

    這句話是真理,確實毋庸置疑,但是問題是至今為止我們都沒有一種好的方式去計算勞動力。

    亞當·斯密也書說中說到

    一件商品的交換價值更多地按貨幣量計算,而極少按其所能交換的勞動量或者別的商品的量來計算

    所以亞當·斯密提出了一種比較法:也就是問題中提問者所說的糧食比較:

    一世紀一世紀相比來看,用所能換得的銀量來衡量某種物品的真實價值不合適;一年一年比較來看,用所能換得的穀物量來衡量某物的真實價值也不行。但無論從一世紀一世紀,還是一年一年來觀察,我們都可以用一種物品所能換得的勞動量來準確衡量它的真實價值。就一世紀一世紀來說,穀物比銀更適合於作為價值尺度,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等量穀物比等量白銀顯示出更大的支配等量勞動的可能。但是就一年一年來說,銀又優於穀物,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等量的銀比等量的穀物更能支配等量勞動。

    所以後世基於這一理論經常用糧食穀物來換算生產力,但是這種換算並不是以一次糧食的交易價格位為基值,而是一個世紀裡的糧食交易價格的加權平均值!這是我們常常誤解的一點。因為我們要求的是真實價格,而不是市場波動下的名義價值。

    同時我也認同提問者所說的,因為生產力差異,同等糧食背後的不是等量的勞動。

    經濟學裡提到勞動的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資本論>裡解釋是: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先秦時期距今幾千年,生產條件差異確實很大,及時假設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是一樣的,同樣勞動時間下產量的差異也很大。

    這主要歸功於技術進步,所以我大膽的提出一個思路:我們能否在糧食的價格比較中加一個權數,權且稱為技術權數。

    初步的想法是以近百年的糧食畝產值為基值,橫向對比歷史各時期百年畝產平均值來求技術權數。

    這是個很有趣的命題,我能想到的就是以上內容,今天算是拋磚引玉,以此文廣招歷史愛好者,經濟學愛好者中認同我這思路的人,一起收集先秦的糧食交易資料,以及探討如何計算技術權數最合理,一起努力把這個問題算到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要因為愛我,選擇離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