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子非文化

    我們先來看“外王法”——這個詞來源於《莊子·天下篇》,是典型的道家理念。“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道)。此即“內聖外王之道”也就是治理天下的人君所追求的至高的境界。而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哲學也是“內聖外王”,雖然散見於不同的場景當中,可是,其核心仍然歸於一。

    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裡面開宗明義: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這就告訴我們,想要讓天下太平安定,先要能把自己的封邑治理好;而要治理好自己的封國,就先要把自己的家族的事務處理到合乎禮樂制度;要做到家族不出亂臣賊子,就先要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讓大家效仿。而要到這一點,就要正心誠意,格物致知,達到“聖人”的標準。只有這樣完善的人格,才有資格獲得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認可。這樣才有從事政治治理的資格。內聖是修養自己的人格,使之達到“聖”的標準。這樣高尚的人格,自然就能將天下的福祉裝進自己的心中,具備了“仁”的特質。而“外王”,則是政治理想了。只有具備仁人君子條件的人,才有可能實現這個理想,像“湯、文、武、周公”這樣的仁人君子。

    其實孔子的“外王”論述是散見於各種場景的。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等。

    其實,要簡單地理解的話,就從《大學》裡儒學的三綱八目裡去劃分,“格、治、正、誠”是成為聖人的途徑;而“修、齊、治、平”則是外王的必由階段。

    這種完美的人格修養和政治理想,聽起來是讓人陶醉嚮往的,但一直沒有實現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眾cc380頂配和雷車es260頂配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