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tarLightAlanna
-
2 # 情解123
後半句是正常心理。問題在於前半句,任何的付出都是期待回報的,你把自己想要的都讓給了別人,人與人是不一樣的,你想要的別人不一定是想要的,所以別人的反應沒有與你期待的一致,這樣你就有了落差,感到不舒服。反過來說,你一直在把自己想要的讓給別人,是你對自己的價值感到不滿,你需要努力充實自己,而不是在把自己想要的讓給別人獲得好評來感覺充實,這種充實是虛假的。努力充實自己,獲得自己的好評這才是生活的實質。
-
3 # 喜歡影視劇的小IT
那是因為這個人或者這件事對於你來說還沒有那麼重要。不過,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我們期望我們付出了一些,就會得到一些,沒有收到期望的回報就會失落。對於人來說,我們失望了可能會刻意疏遠,對於事來說,我們可能就不會對這件事繼續上心。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問問自己,自己付出的初衷是什麼了,如果對於一件事,我們付出卻得不到回報,要麼是付出的還不夠,要麼是時間還沒到,。但是付出的是人的話這情況就比較複雜了,最終看你到底想要什麼吧。
-
4 # 紫花地丁
追求公平是我們人類天生的本能,即便是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在面臨不公平的情境時,也會出現嫉妒和憤怒的情緒反應。因此,當我們在社會當中,特別是人際關係當中,遇到自己付出很多,但是對方卻很少、甚至沒有回報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失衡的心態,想要報復,乃至中斷這一人際關係。
但是如果我們理性地思考一下,就會意識到,其實所謂的“等價交換”、所謂的“公平公正”,在大多數現實環境中都是不存在的。並沒有哪一條法律法規規定,你投入多少,對方就一定要回報多少。試想一下,如果真的是這個邏輯,那麼那些大眾明星和偶像,怕是要活活累死自己,也回報不了眾多粉絲的厚愛。更何況,“回報”本來就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概念,有人以為只有金錢才算回報,有人則希望得到情感的回饋;不同的人對於同樣的行為反應,可能會有不同的界定和衡量標準,你以為對方沒有給你包紅包就是沒有回報,而對方可能以為ta努力幫你解決問題就已經足夠報答你的恩情了。在不同的衡量尺度下,追求一個清晰穩定的界定標準,本身就是不合邏輯的事情。
那麼,我們該怎麼面對現實中經常遇到的付出與回報問題呢。我想向大家推薦一下阿德勒的自體心理學中的一些理念,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待和處理這一類問題。
在自體心理學的視角下,任何人際互動其實都可以分為“自我課題”與“他人課題”這兩個部分。比如你的朋友遇到了困難,要不要幫助他,怎麼幫助他,這屬於你的“自我課題”部分,而你在幫助他或者不幫助他之後,他怎麼對待你,屬於“他人課題”。自體心理學建議,我們每個人都只要管好“自我課題”,而不要妄想去幹預其他人的“他人課題”。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拋棄對對方回報的期待,只關注自己此時此刻是不是真的想要去幫助他。如果在不存在任何回報的前提下,我們仍然發自本心地希望幫助他,並且能夠從助人的行為中獲得自我滿足,那麼就去做;反之,就不要做。相信如果我們都能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行事的話,就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自我糾結和不平的心態。
經常會有那種為了釋放善意也為了顯示大度而將好東西讓給別人的行為,但是別人接受了我的讓步卻沒有任何回報甚至感謝也沒有的時候我就會覺得失落。
回覆列表
世事無常,付出想有回報無可厚非,但往往事與願違。所以在付出時,就要想到會沒有回報,甚至會有更糟的結果。如果能承受這些,你就付出;如果不能承受,就別付出了,免得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