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花開正好

    寧”用作姓氏時,念Nìng寧(Nìng 甯)姓源出有三:源流一出自嬴姓,以諡號為氏。據《姓纂》和《急就篇》記載:“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諡寧公,支庶因以為姓。”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襄公有曾孫去世後諡號“寧”,其支庶子孫有以其諡號“寧”為氏,世代相傳姓寧。源流二出自姬姓,來源於封地,以邑名為氏。上古周朝時,衛國有位公族叫衛成公,衛武公將其兒子姬季亹(Wěi 音偉)封於寧邑(今河南省修武縣)。他的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稱寧氏,世代相傳姓寧。據《元和姓纂》四十六:“甯,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採於甯,弟頃叔生跪,跪孫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又《潛夫論》引《世本》雲:“甯氏出自衛武公子季亹,食採於甯,因以為氏。”再《姓氏考略》:“甯,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採於甯,以邑為氏。望出齊郡,又與寧通。漢甯成,史記作寧城。”據此,寧氏發祥於春秋時代距今兩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帶古老家世,始祖衛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弟,當時被封為諸侯的周文王眾多子弟之中,相當出類拔萃。衛武公則為衛國第二任國君,其在位時間相當於公元前812-758年。源流三出自滿族複姓所改。清滿族有寧佳氏、寧古塔氏,入關後有從漢姓習俗,改單姓為寧氏。遷徙分佈寧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三位,人口約八十七萬三千餘,佔全華人口總數的0.055%左右。寧氏最早發源於春秋時期衛國的寧邑,得姓不久,便風光顯赫,見諸史冊者有寧俞(甯武子)及其子寧相,寧殖(甯惠子)及其子寧喜(甯悼子),寧速(甯莊子)等均為衛大夫,另有被放逐於秦的衛國大夫寧跪,這樣寧跪子孫和秦寧公之支庶便在陝西相融合,另甯戚仕於齊,子孫便落籍山東。戰國時期,有周威王師、趙國中牟人(今屬河南)甯越。秦朝時期,有魏人(今河北臨漳)寧昌,東陽人(今安徽天長)寧君。西漢時期,有東平亢父人(今山東濟寧)寧壽,南陽穰人(今河南鄧州)寧成;東漢時期有朝歌人(今河南淇縣)寧季,廣漢人(今屬四川)寧叔。在兩漢時期,寧氏族人已分佈於今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等黃河中下游省份,並有進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晉南北朝時,寧氏族人曾繁盛於今山東濟南一帶,故後世寧氏族人有以濟南為其郡望堂號的。當然,這一時期的寧氏族人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有避亂南遷進入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連祖國西南端的廣西也有了寧氏族人家的足跡。隋、唐兩朝,寧氏名人再次多見於史冊,一改魏晉南北朝時期沉頓的局面,使寧氏族人發展呈現新局面。兩宋以後,寧氏族人南遷者漸漸多起來,並逐漸播遷於廣東、福建。明朝初期,山西寧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山東、河北、北京等地。明朝中葉以後,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寧氏族人進入山海關以北繁衍生息,並有四川、廣西之寧氏入遷雲貴。張獻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寧氏填四川。清朝康、乾年間以後,山東、河北、河南之寧氏族人隨闖關東的風潮進入遼寧、吉林等地,並有閩粵沿海之寧氏族人入居臺灣,山西之寧氏族人入遷內蒙,陝西之寧氏族人進入甘肅。如今,寧氏族人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吉林、陝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為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靖能撐住遊坦之一掌不重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