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山海經裡有世界各地的動物。
8
回覆列表
  • 1 # 展忘

    問題是山海經如何寫的,這個問題問的很籠統,我個認為問的是山海經是如何形成的。那麼下面開始做答。

    首先說山海經的出處,山海經的出身並不是很好,存在著這麼幾種說法,有的說是西漢時期整理發現的,有的說是晉時編制的,也有的說是上古大禹命伯益等人編寫的。無論是哪種說法,私以為都不是準確的說法,山海經行文不早於戰國,下限也不晚於魏晉,這部書是從哪來的?我認為山海經是不斷累積起來的地理志,為什麼這樣說呢?

    是基於這兩點,第一根據尚書的記載,惟商先人有冊有典。那麼這些商前古書是什麼呢?戰國時諸子言論也有記載 是三墳 五典 八索 九丘

    九丘沒什麼疑義,聽名字就是地理志,八索呢,有一種說法是八澤。也就是說在上古時期地理志存在的可能性極大。

    第二,這是根據周時的幾何理論和考古發現的,周時人們已經熟知了一種測定遠端距離的方法,那就是千里日影差一寸。在周時人們是當成定理來講的,說明這說法已經成熟了。他是個什麼意思呢?就是以夏裡250米為單位,相差一千里的兩個地方,在同一時間觀測同樣參照物的日影長短,差是一寸。而在陶寺發現的觀像臺和日晷的原型長杆,也從側面印證了商前的古人不但有很大可能掌握了這種觀測技術,同時還有實物印證。

    從以上兩點看來,山海經最初的起源就明朗了些,山海經的起源是什麼,是中華文明高度發達後基於統治需要的一種政府行為。就類似於今天的大規模測繪,但在當時來講只是規模要更大,更困難。

    基於以上的這些說法,我們就漸漸的理清了山海經的源頭,那麼很顯然,這些測繪並不是一次形成的,也就是說這些資料不是一次探測完成的,商前的古人不止一次的探測著未知的世界,以千里日影差一寸的說法來講,測繪的時間需的要非常長,因為這種測距方法需要的一個重要點,就是時間的同一性,這也是最困難的。所以測繪隊伍需要在特殊的日期記錄日影,才能與位於地中的帝都日影想對應。所以他們需要在一個地點停駐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人員也沒有閒著,而是觀察動植物,當然也少不了吃這些動植物。所以才會有山海經中關於冬眠和動植物用效的記載。這種觀察是十分細緻的,甚至細緻到了產生錯覺,把食之不飢,不倦,不癲這種功效都體會了出來。

    那麼有人會問,這種根據日影的測距方式準還是不準?答案是並不太準,他只能提供一種大概的距離資料,那麼古人就採信這個資料嗎?當然也不是,山海經中本身就記載了太章 豎亥測量四極的故事,怎麼測的,用腿。

    那麼這個步幅是長短變化的,這個資料就準嗎?答案是準。怎麼變準的呢?這跟禹有關,史載禹之形象是啥呢?是載四時 左準繩 右規矩。

    那麼我們結合金文中的夏字來看 有人講說金文的夏字是一個武士被肢解的樣子,其實不是,這就是禹的形象,夏字又怎麼會是武士被肢解的形象呢?目字或日字在金文中都代表有是頭,面,人。目字上之橫恰恰就是四時,這個四時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春夏秋冬,而是計數工具,應該是四類計數工具,裡 丈 尺 還有一種應該是較大的距離單位,亦或是寸,但可能性不大。

    那麼規矩呢?就是土改時仍能見到的類似於圓規的東西,用以丈量土地。而準繩,沒有定論。有人說是用於測定水深的,有人說是測距離的,功用我們不去管它,但在金文夏字中這個準繩的形象就是個倒的工字。簡單理解就是棍與棍之間繫著繩子。棍應當是帶尖銅棍,可以沉入水底測水深,也可以插入地面測距離。

    等於是三種測量方法的對應採到可取信的資料。

    說了一大堆都是源頭,至於形成過程嘛,你要知道,舜在理論上是把位置傳給了禹,可也有禹囚舜的說法,後面的湯革夏命,武王伐紂,都是對立的革命,儘管資料材料是國與國之間必須承接的,但處於亂世也難免佚散。加之年代久遠,可能原本準確的資訊變的模糊了。到了春秋中後期,諸子思想盛行,有人把這些離散的資料,重新整理彙編了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兒子學口腔醫學的,快畢業了,不知道就業前景怎樣,迷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