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一點點歷史
清朝入關定鼎中原後,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全國戰爭,分別是“三藩之亂”和“太平天國運動”,一個鞏固了清朝的統治,一個動搖了清朝的根基。
康熙十二年(1637年),康熙皇帝做出撤藩地決定,同年11月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由於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一時間各地紛紛相應,吳三桂的軍隊更是勢如破竹,連下四川,湖南等地,巔峰時期佔據西南半壁江山。
初期
這時候的康熙非常頭疼,三藩地叛亂帶帶動了各地很多反清復明的起義,三藩之亂初期形勢對清廷十分不利,康熙皇帝曾想御駕親征,但被大臣阻攔。
勢如破竹的吳三桂卻卻在攻下湖南大部分地區後,停止了北上的步伐,開始沿江佈防,抵禦清軍。
而此時清朝的後方又出現了問題,蒙古部察哈爾王舉兵造反,無異於火上澆油,但是康熙帝沉著應對,聽取太皇太后的意見,命圖海帶領滿清家奴出戰,僅用兩個月就平定叛亂,徹底穩定了自己的大後方。
中期
康熙皇帝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
吳三桂佈防湖南後,和清朝在嶽州展開大戰,史稱”嶽州之戰“,此戰歷時六年,是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戰鬥。
就在清軍和吳三桂相持之時,吳三桂舊將王輔臣在平涼被擊敗,這一戰開始形勢開始向有利於清軍發展。不久後耿精忠,倉促撤兵請降。尚之信也相繼投降,至此清軍可以集中兵力全力會戰吳三桂。
後期
雖然在消滅王輔臣和其他藩王勢力之後,清朝已經佔據了戰場的主動性,但是總體看來仍與吳三桂處於僵持階段。
隨著1678年吳三桂病逝,叛軍突然群龍無首,清軍於是展開全面攻擊,擊潰吳三桂。相繼收復湖南,四川、廣西、貴州等地。三藩之亂徹底被平定。
-
3 # 謀士說
公元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明朝皇脈已經終結。同年,吳三桂被康熙帝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由於藩王實力過大,威脅清朝的統治,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結果導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造反,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紛紛響應。康熙帝見局勢失控,撤銷了撤藩的命令,對耿精忠和尚可喜進行招撫,這兩人相繼歸屬朝廷,而吳三桂繼續抵抗清軍。
其實,三番叛亂的時候,清軍的兵力不足,根本無法將他們同時剿滅。所以,三番叛亂,清兵屯兵在荊州八年等待時機。這八年當中,清軍對付的主要物件是吳三桂,其他兩個都實行招撫,不過這一招很管用,耿精忠和尚可喜都歸順了清朝。吳三桂一死,他們內部就開始瓦解了。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清軍開始利用各地的漢人將領去收拾殘局。可以說,三番叛亂之時,清軍沒有足夠的力量與三番對著幹。清軍在荊州屯兵,主要是分化吳三桂的軍事力量,將其孤立。然後對其他叛亂的漢人進行招撫,再起用漢族投降的將領,最後三番叛亂被投降清朝的漢人剿滅。也就是說,三番叛亂其實漢人自己人打自己人,滿人在一邊看熱鬧。
回覆列表
首先,康熙很淡定,他清楚吳三桂並不得民心。對當時的百姓來說,滿清雖然是外敵入侵,但相對於吳三桂這個叛徒奸賊相比,還是吳三桂更加可恨。果不其然,吳三桂等起兵以“反清復明”為藉口,根本沒人理會。
他首先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反叛者卻實行招撫,透過分化力量而孤立吳三桂。軍事上僅以湖南為進攻的重點,同時能夠充分信任漢將,這樣就鼓舞了朝廷軍隊計程車氣。
面對來勢洶洶的三藩之亂,康熙能夠平靜淡然的迅速平叛,也足以看出他的政治軍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