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聽王叔叔講故事

    我是兒童故事撰稿人王叔,我來回答。

    歐美人和其它的外華人,在印度算什麼種姓?這個問題是很多華人感興趣的。那麼,具體情況到底如何呢?王叔分享幾個觀點,供大家參考:

    首先,印度已經於1947年獨立建國時,在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現在的種姓觀念是殘留在印度人的下意識中。你也許在法律和文字裡找不到這個東西,但在印度人的生活和社會行為上可以感受得到,而且還似乎是無處不在的。

    比如,高種姓拒絕與低種姓共同用餐,拒絕任身體上的接觸,甚至拒絕通婚,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已經做到了生殖隔離。這樣的無形枷鎖甚至比有形的枷鎖更為致命,也更為難解。

    但做為外華人來講,只要不涉及通婚,種姓制度對其影響不大(黑人除外)。因為三哥自己可能都比較疑惑,因為種姓制度發明者雖然將印度教徒劃為三六九等,但那都是針對自己人的,對於外華人,可是沒有任何明文規定和明確說法的。

    說到這裡,王叔再來科普一下何為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可以說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宗教,印度的種姓制度來源於其國教——印度教,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種姓,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除上述四個種姓外,還有一種將人不算作人、被排除在“人”之外的階層,稱為“達利特”,即“賤民”或“不可接觸者”。

    在印度,通常可以透過種姓和膚色來區分不同的階級。種姓制度的始作俑者,是外來征服者雅利安人,屬白色人種。印度國內的賤民就是膚色黝黑的古印度原住民,與黑人很象。印度種姓制度的梵文“Varna”,本意就是指“陰影”或“顏色”。所以,印度人崇尚白面板,以白為美和高等人的標誌。

    而對於在印度的外華人來說,如果非要劃分,膚色應該是主要的劃分標準。

    比如歐美白人,一般自動歸為高種姓,如婆羅門、剎帝利;這跟雅利安人是白人有關,也跟英華人統治印度200多年有關。

    而東亞黃種人主要分為剎帝利或吠舍類。不會受到歧視,但也沒什麼特權。

    而非洲黑人去印度,可能會直接劃分到首陀羅這樣的低種姓去,大機率會受到歧視。類似案例實在太多了。

    2013年,印度果阿邦政府的一名部長直接將在印的奈及利亞人貶稱為“癌症”。2014年,一名印度暴徒在新德里襲擊了來自加彭和布吉納法索的一群黑人,暴行被髮布到影片網站後引發激烈批評。2016年1月,一名坦尚尼亞學生駕車經過班加羅爾某車禍現場,只因為是非洲人,就被印度警方懷疑是罪犯,被推下車門並毆打。2016年5月,一名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黑人留學生,因乘坐黃包車與三名印度青年發生爭執,在新德里街頭被活活毆打致死。此起事件還釀成了嚴重的外交危機,非洲國家駐印外交官全體拒絕參加當月印度舉辦的“非洲日”文化活動,以示抗議。

    結束語:

    1-印度的種姓制度在法律上已經廢除,外華人(含歐美人)也並無直接對應的種姓等級規定。

    2-種姓制度以種姓和膚色來分類,歐美人可直接劃分到高種姓。

    3-無形的枷鎖最致命,在印度,種姓制度的幽靈依然在默默遊蕩!

    【如有疏漏,敬請斧正!

  • 2 # 飛哥說史

    可能比較直觀和籠統的說法——感覺印度人基本就是以膚色論高低。純種的雅利安人白一些,然而從混血程度不同,膚色逐漸變深。

    據說膚色白的外華人去了印度,基本就算是剎帝利或者以上,也就是第二高或者最高種姓。所以華人去了印度,怎麼也能算個剎帝利吧。如果是非洲兄弟去了,也仍然是提不起檔次的(非種族岐視,只說現象)。

    印度人對膚白充滿了嚮往。在加爾各答找的翻譯小哥,看著我們中國同伴的手說:如果你的白給給我一些就好了。

    印度最原始的本土人種是矮黑,後來被外來人種不斷征服。外來人種為了保持人種純淨,才整合印度教,搞了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內部又分很多亞種姓,而之外都是賤民。

    種姓制度的核心就是高種姓統治低種姓是天賦神權,高種姓和低種姓不得通婚,特別是嚴禁高種姓女性和低種姓男性通婚。

    而外來征服者之一,和種姓制度的締造者,是雅利安人種,確實是白人,這也是為啥很多印度人自稱自己是白人的原因。

    因為在他們眼裡,印度人就是白人,和白人混血具有白人特徵的人,而那些不白的人,就是牲口。

    然後物以類聚,白人到了印度,就是第一和第二人種,預設為高種姓。

    而亞洲人,預設第三種姓,不受優待,也不受歧視。

  • 3 # 叄板斧

    一般的話是吠舍。如果你膚色淺一點,英語流利,教育背景好,會被當做剎帝利。婆羅門的話,就不用想了,因為婆羅門是印度的貴族階級,當然,如果你有很多錢,或者是價格很高的官員,那就另當別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日本動畫片比國產動畫片更具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