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越人間
-
2 # 宋安之
這裡應該說的是北京故宮,故宮當然還是從古代遺留至今的完整故宮。但是經過明清兩代幾百年的不斷重修,其實已經是大變樣了。現代雖然並沒有改裝,但無異於是脫胎換骨。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606年)始建,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先後歷經明朝、清朝、民國、新中國共近600年的歲月滄桑。
故宮最初佔地七十二萬平方米,合一千零八十七華畝,建築面積約十七萬平方米,歷經幾百年以後,還存有十五萬平方米的建築。
雖然歷經明清兩代不斷的修繕、重建、改建、擴建等,但故宮的基本框架依舊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修建的故宮框架。
雖然故宮大致整體沒有變,但內在其實也改變了不少。
在明朝故宮自1420年建成後,第二年三大殿就被大火燒燬。修復以後,在明世宗嘉靖年間又被燒燬。明神宗萬曆年間第三次大火,又將三殿燒燬,直到明熹宗天啟年間才修復起來。在明朝276年中,三殿兩宮是一再燒燬一再重建。
明末清初時李自成在故宮稱帝,後匆匆忙忙退回北京時燒燬了故宮三大殿,清朝入關以後,又重新修復了。
雖然說清承明制,但清朝畢竟是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所以清朝期間對於故宮的修繕與改建都帶有一些滿族風格。
以建築材料來說,明朝起於南方,所以喜歡用楠木,所以故宮剛開始皆是使用的楠木。清朝起於東北,因此更喜歡關外的松木柏木之類的。加上明朝時的大采楠木,到了清初已經是所剩無幾了,是供不應求加上楠木產區西南都在三藩中吳三桂的實際控制之下,不在清王朝統治範圍內,所以康熙二十五年開始便以減輕百姓負擔為名,停止採運川省楠木,主張使用關外木材。原諭旨這樣說:“蜀省屢遭兵燹,百姓窮困已極,朕甚憫之,豈宜重困。塞外松木材大木,可用者甚多,若取充殿材,即數百年可支,何必楠木,著即停止川省採運”。在二十九年時又很冠冕堂皇地說:明朝宮殿俱用楠木,本朝所用木植,只是松木而已”。當然小件的楠木當時依舊還是在採取的。
到了清高宗乾隆以後故宮完全改用了北方的松木和柏木。
清朝康熙年間時還將將太和殿、保和殿的左右斜廊改為斜牆。太和殿左右朝房後簷改為封護簷。據清朝工部黃冊記載,在康熙十一年還有修理斜廊工程。康熙十八年太和殿為火所燒,康熙三十四年修斜廊時為了防止火災將其改為斜牆。將廊廡相貌由玲瓏秀麗的造型,變為呆板的山牆。
總結來說清朝多次修繕和改建故宮之時,雖然沒有整體改變故宮的格局,但是使故宮中多了很多滿族風格。
建國後政府特意為故宮制定了修理計劃,立即進行了修繕。首先清除了垃圾瓦礫,在1952年到1958年運出的渣土有二十五萬立方米。如果利用這些渣土修築一條寬到二米高達一米的公路,可以由北京直達到天津。
當時修繕故宮的方針是:“著重保養,重點修繕,全面規劃,逐步實施”。由此在故宮博物院裡設立了古建築研究單位,聘請經驗豐富的老工人,組織了專業技術隊伍,在科學研究基礎上進行維修,加以細緻地保護故宮。
同時在故宮原有的基礎上,為了預防雷火,在宮殿上安裝了避雷針。在故宮的排水系統基礎上設定了消防水道,組織了消防隊。另一方面對故宮舊藏的文物也進行了科學的整理,並且逐步補充收藏文物。
首次修繕完成以後,溥儀在寫回憶錄“我的前半生”時,曾回到故宮參觀,當他走到原來居住的宮殿之時,看著煥然一新的宮殿,驚訝的說道真是整潔,自己都有些認不出來了。
當然修繕故宮時受限於傳統技術的流失,有些需要修繕的地方已經失去了原有的修繕方法,只能以現代工藝慢慢進行修繕,儘量保持其原貌不變。
整體來說北京故宮歷經近600年的滄桑,雖然有著無數次修繕、重建、改建、修建等,但大體還是保持了明初的格局,這樣的旅遊聖地還是值得大家一遊。
回覆列表
故宮分為,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臺北故宮,其中,北京故宮是和明朝故宮是有很多不同,基本佈局是一樣的,但是木質建築會有不斷的翻修和損毀,所以北京故宮是每隔幾十年都要進行分批分次大修的,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在故宮這座古建築群中,現存有房屋八千七百餘間,大多是按照中國傳統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組成,各個庭院之間以及每一座院落內部房屋的組成,又是根據使用者所處的地位和建築物的功能來確定其屋頂式樣。
故宮中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大殿和內廷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等後三宮,這六座大殿是皇帝活動的中心,佔據著紫禁城最重要的部位,因為大多是重簷廡殿和重簷歇山式屋頂。故宮中的東西六宮是后妃生活區,它的主體宮殿則是次一等的單簷廡殿或單簷歇山式屋頂。皇帝的內家廟奉先殿和乾隆做太上皇用的皇極殿,用的是重簷廡殿屋頂,而老太后用的宮殿一般用單簷歇山頂。 三大殿的正門----太和門是重簷歇山頂,進門立於三屋漢白玉石雕鑿的臺基上的太和殿,是皇帝的“大朝正殿”,俗稱“金鑾殿”,使用了最尊貴的重簷廡殿頂。太和殿的東廂房為體仁閣,西廂房為弘義閣,左右對稱,同是單簷廡殿頂。兩閣之南還有東西相映的廡房。在這一正兩廂之間,綴以單簷歇山的門廡,形成以太和殿為主體的廣大庭院。其後以保和殿為主體的第二進院,兩廡是連簷漫長的通脊硬山頂。三大殿的四周或以牆垣,或以門廡,或以樓閣加以連結,四隅有重簷歇山頂方形的崇樓,形成封閉式的空間。 太和殿是重簷廡殿頂,保和殿是重簷歇山頂,兩殿之間佈置一個較為矮小的四角攢尖式屋頂的中各殿。這三大殿四周房屋有單簷廡殿頂、單簷歇山頂、硬山頂等數種,這種屋頂的變化,不僅起到區別主次的作用,而且體現了統一和多變的藝術手法,使整個宮殿建築在嚴謹中又有了一定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