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麗醬每日分享
-
2 # 軍政淺談
晉楚鄢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575年(成公十六年:)。當時晉國為中原第一強國,窮兵黷武,入侵中原各國。秦齊國力不如晉國,承認晉國霸主地位,只有楚國不服。之後晉國進攻鄭國,鄭國求援楚國,楚國答應出兵。兩軍在鄢陵發生大戰,以楚軍失敗告終。
鄢陵之戰是晉國遏制楚國勢力向中原擴張的一場重要戰役,為晉國復霸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此戰消耗了兩個軍事大國的有生力量,削弱了晉國對中原各國的控制力,加深國內階級矛盾,為歷公敗亡埋下伏筆。
-
3 # 規則與制度
鄢陵之戰,是公元前575年晉國和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鄢陵地區(今河南省鄢陵縣)發生的戰爭。是晉國和楚國繼城濮之戰、邲之戰之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兩國軍隊主力會戰,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楚成王與晉文公時期,晉楚城濮之戰,楚國大敗,晉文公稱霸。但是此戰並未損耗楚國實力,楚國北上勢頭雖被遏制但仍是兼併征伐周邊一些小的國家。
楚莊王時期,三年不問政,“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公元前597年,楚莊王攻鄭,晉國救援,兩軍相遇於邲。邲之戰的結果則是以楚國的大勝而結束,晉國中軍、下軍幾乎全軍覆沒。此戰後,楚國打通了北上中原觀中國之政的道路,楚莊王稱霸。
楚共王時期,公元前575年,楚國引誘鄭國背叛晉國與楚國結盟,唆使鄭國攻擊晉國的盟友宋國,晉國救援宋國,楚國支援鄭國。兩軍遇於鄢陵,戰爭中,晉國軍隊善察戰機,巧妙指揮,擊敗同自己長期爭霸中原的楚國及其聯盟鄭國的兩國聯軍,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楚國的霸權開始衰落。
在此戰之前,晉國的廟堂之上發生了一件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著名政治事件,趙氏孤兒。晉國內部的卿大夫已經形成了強大的集團勢力,影響著晉國國力的凝聚。而透過趙氏孤兒這一事件,使得晉國內部的勢力在此分化與合併,韓趙兩家結成了相對鞏固的同盟。鄢陵之戰後,晉國雖勝,但並未實現國內權利的集中,而是加劇了分化。此戰之後的不足百年時間,晉國終為三家卿大夫所瓜分,也標誌著春秋時期的結束,戰國之世的來臨。
-
4 # 夜狼文史工作室
鄢陵之戰,指的是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晉國和楚國在鄢陵地區(今河南省鄢陵縣)發生的一場戰役。
戰爭簡況:
交戰地點 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交戰時間 公元前575年參戰雙方 一方晉國,一方楚國和鄭國聯軍交戰結果 晉國獲勝,楚國和鄭國聯軍敗後撤兵參戰兵力 不明指揮人員 晉國方:中軍將欒書,楚鄭聯軍方:楚共王、鄭成公傷亡情況 楚共王傷一目、楚王子公子茷,鄭將唐苟戰死從戰役結果來看,楚鄭聯軍大敗,晉軍獲勝。
對於這次戰役的評價,如果從軍事角度去觀察,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鄢陵之戰是春秋時期的經典戰役之一。
對於這次戰役的“歷史意義”,網路上有這樣的評價:
——鄢陵之戰是晉楚爭霸戰爭中繼城濮之戰、邲之戰後第三次、也是兩國最後一次主力軍隊的會戰。鄢陵之戰標誌著楚國對中原的爭奪走向頹勢。晉國雖然藉此戰重整霸業(晉悼公復霸),但其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逐漸減弱。
這個評價似乎沒有得到研究戰爭的史家所認可。
解放軍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戰爭史”方面的研究著作對這次戰役,在戰爭年表中有簡略的介紹;但是,在戰爭史之中,用了很大篇幅詳細敘述“城濮之戰”和“邲之戰”,可對“鄢陵之戰”隻字未提,直接忽略掉了。
研究者所提到的晉楚爭霸的“城濮之戰、邲之戰後第三次戰爭”,是另外的提法,而且也不是從“鄢陵之戰”發生的“前575年”開始的,而是從“前563年”開始的。
透過這些瞭解,想必大家對“鄢陵之戰”的歷史意義該有個瞭解……
-
5 # 每天來點歷史
鄢陵之戰是晉國和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展開的戰役,戰後,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中原戰場開始沉寂下來。
1|楚國出兵
晉楚的第三場大戰眼看要一觸即發的時候,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晉楚的戰績。
晉楚,之前有兩場大戰,
其一、城濮之戰,以晉國全勝姿態而告終
其二、邲地之戰,晉國內訌,晉國大敗虧輸
晉楚,各自一勝一敗。晉楚此時,實力應該說是勢均力敵的,因為晉國國中有三郤專政,同樣楚國南部也面臨吳國的挑釁和國內的變亂。
對於要不要攻打鄭國這件事情。晉國決定打,必須打。
於是575年,晉國出兵伐鄭。
晉國一出兵,鄭國就去找楚國搬救兵去了。楚共王派子反為中軍,子重為左軍,子辛為右軍。
楚軍北向,到達申邑,子反去拜見老臣申叔。問申叔,對於這場戰爭的看法。
申叔問:晉國出動多少人。
子反說:幾乎晉國全部兵力
申叔說:你覺得晉國和楚國,誰強?
子反說:應該不相上下,晉國略強於楚國。
申叔說:那楚國必敗無疑。楚國一不佔道義,楚國首先背棄會盟。二不顧人民生死,在春耕之時出兵。這樣的情況,楚國怎麼可能贏?
其實,我們還有一點不知道。按道理來講,楚國背棄盟約,確實是楚國理虧。但是晉楚出兵之時既然都是農耕之時,為什麼說楚國不佔先機呢?
我們看楚國此時,中原國家除了鄭國以外,其他國家幾乎都是先向晉國。此外,楚國南部有吳國在後方搗亂。
最麻煩還不是人心向背的問題還是士氣的問題。
鄭國使者回到鄭國,報告楚國的情況。
他說:楚國行軍速度很快,經過險隘之處,行軍的排列不齊,缺乏紀律性。
軍隊紀律性是軍隊重中之重,特別是古代戰爭。古代戰爭的武器裝備差距極小,楚國佔有銅祿山,銅礦豐富,按道理楚國的武器裝備應該不錯。
戰爭贏在哪裡?就是士氣和紀律性。所謂士氣,就是一定有確信,包括戰爭的意願。所謂紀律性,就是軍士相互配合的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講,管理學上的第一設問就是,如何提高組織的匹配度。
如果把我們的人體視作組織,那麼各個器官,甚至各個細胞的都必須匹配,無論任何細胞,如果不受規定的盲目增殖,也就是各個細胞的匹配度開始變動,那麼我們就會生病。同理,在一個管理組合中,最重要的就是匹配度。各個機構林立,最頭疼的也是匹配度。一個組織越大,他的匹配度就要穩固,否則組織可以立刻破潰。
2|士燮之憂
楚國這方對於戰爭不看好,晉國這邊也差不多。
士燮聽說楚國出兵了,再次要求退兵。
他說:我們退兵吧,就假裝打不過楚國。打楚國這件事情不是我們能承受的。
大家都不同意。
晉、楚兩國隨後在鄢陵相遇,士燮再次希望退兵。
郤至馬上就諷刺士燮說:韓之戰的時候,晉惠公潰不成軍。箕之戰,先軫戰死。邲之戰,晉國戰敗。這是晉國三大恥辱。現在又要避開楚國,那不是恥辱嗎?
士燮說:今日不同往日,以前秦、楚、狄、齊四國威脅我們的生存空間,不得不打仗。現在秦、狄、齊早已臣服,我們沒有必要打這場仗了。就退一萬步講,我們晉國此刻打贏這場仗,我們就會更加驕傲,晉國滅亡就不遠了。
大家不聽。
士燮的兒子首先就不聽他父親的勸告。
晉楚兩國當時在鄢陵軍營靠的非常近。
楚國早晨,早早就逼近晉軍,意圖佔領先機。現在,如果晉軍此刻列陣,那就是楚軍的刀下之鬼了。晉軍這方十分害怕。
士燮的兒子範匄說:既然楚軍不想我們在外面列陣,那我們就填平鍋、井,就在裡面列陣,其他就看老天爺的指令吧。
這可以講,就是決一死戰,相對於破釜沉舟之策。
士燮聽說以後,拿著戈就跑出來,一邊跑一邊罵說:小兔崽子,國家存亡,你竟然只用天意決定,你懂什麼?
這句話透露出的資訊其實太大了。可是很深刻揭露,春秋時期的特點。為什麼呢?
如果各位還記得,以前的打仗都要幹什麼?
占卜,既然是占卜,不就是聽天命嗎?可是士燮竟然說國家大事不能訴諸於老天爺。
這裡就要講一講,占卜在早期軍事的莫大貢獻。
要知道,人類所有知識都是建構在占卜上。無論是現在看似真理的科學理論,他的根本訴求就是透過規律把握未來。本質上跟原始的占卜幾乎沒有任何區別。
假想一下,最原始的時候,兩個氏族打仗,你除了占卜你還能做什麼?
派間諜考察一下對方?絕對沒有這個可能。因為當時都是血緣群團,我們都是姓“姬”的,各自都十分熟悉,忽然看到一個人,從來沒見過,一看就是其他部族的人。自發的就牴觸,你有什麼間諜可以行使。
那麼部落領導人總要打這場仗,而打仗最害怕,軍心動搖。即使一個錯誤的決策,也比搖擺不定的決策好。
所以怎麼辦?占卜,老天爺要我們怎麼辦,就怎麼辦?
當後來,軍事上,我們能獲悉的情報越來越多,占卜肯定不行了。於是周朝出現所謂“重德”的觀念,已經將天命,改成了領導人的德行好壞了。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到了《孫子兵法》成書的時候,直接提出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所謂廟算,你想想,原始時代,你什麼都不知道,你算個什麼?只有你能獲悉對方的資訊,你才有足夠的能力去算。
《孫子兵法》接著說
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
所謂“不可取於鬼神”,就是警告軍事統帥,不能占卜。很明顯,《孫子兵法》成書的時候已經有一套獲許對方資訊的方法。
書歸正傳的是,士燮為什麼這麼謹慎?
因為士燮害怕?怕什麼呢?怕禍及子孫。我們來看看,晉楚的戰爭,從晉國來看,免不了的是內部卿族爭權。
除了第一場,城濮之戰,晉文公當時的威望,卿族實力尚未發展起來,還沒有多少爭權奪利。
第二場的邲地之戰,直接就是卿族爭權奪利,導致戰敗。
現在第三場戰爭,卿族內部擠壓,跟過去比有過之無不及,趙氏被殺,三郤專政。開戰之前,士燮就警告,內部的問題。士燮自然很明白,如果這場仗,自己家族有一點問題,戰爭過後,免不了趙氏之禍。
可以講士燮的眼光別緻而深遠。而他的兒子卻不懂他老子一片苦心。
欒書說:楚軍輕佻,我們先保守,堅決不出戰,等他們退兵的時候,再突然襲擊,就可以取勝。
3|戰前部署
欒書說完話,郤至就大聲的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他說:我們不能才去保守政策,我看楚軍雖然來勢洶洶,但是沒什麼可怕的。他有六大弱點。
其一、楚軍兩個統帥不和
其二、士卒疲憊
其三、鄭國士兵列陣無組織無紀律(鄢陵之戰是鄭國、楚國聯軍)
其四、楚軍的蠻人不對,沒有陣法可言
其五、打仗不避免晦日(月末,不吉利)
其六、佈陣士兵懶懶散散
這樣的將士怎麼能贏呢?趕緊出擊,不要失去戰機。
郤至雖然人不怎麼樣,但是這個決策是非常正確的。
楚國這邊,楚共王正在觀察晉軍的動態。
楚共王問:晉軍有些人正在向右,向左跑,這是幹什麼?
伯州犁回答說:在召集官員。
伯州犁是誰呢?伯宗之子,因為父親被迫害,就跑到楚國。
楚共王說:那些人集中在中軍,幹什麼?
楚共王說:晉軍為什麼陳設帷幕?
伯州犁說:占卜吉凶。
楚共王說:撤去帷幕了。
伯州犁說:那就是做出決策了,要發兵命令了。
楚共王說:甚囂塵上,怎麼回事?
伯州犁說:應該是列陣。
楚共王說:兵士登上兵車,又拿著武器下來,幹什麼?
伯州犁說:那是聽取將軍誓師
楚共王說:那是要作戰了嗎?
伯州犁說:還說不清楚。
楚共王說:他們又上了戰車,將軍和左右又下來了。
伯州犁說:那是向神靈祈禱。
伯州犁把晉厲公所在的地方,指給楚共王看。
同樣,在晉國這方,又占卜又誓師。占卜,是什麼結果呢?
首先,晉國這邊也有一個楚華人,苗賁皇。
苗賁皇對晉厲公說:此番,楚共王親自來戰,士兵必然要保護君王,所以兵力就分散了。左、右的兵力少,我們應該首先打側翼,左右一亂,中軍兵士還不敢輕舉妄動,此戰必贏。
接著,占卜,結果大吉。
好,如此,戰爭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4|君子之風
戰端一開,是有進無退。
這場仗,涉及到三個國家,三個國家的君主一起”鬥地主“。
晉厲公這方,郤毅給駕車,欒針為車右。
鄭成公這方,石首給駕車,唐苟為車右。
楚共王這方,彭名給駕車,潘黨為車右。
一開始,晉厲公的車就陷入泥沼之中,出不來了。這樣一來就尷尬了,”出牌“不順利。
欒書就跑過來,說:要不,我的車給君主你做?
欒針說:
書退,國有大任,焉得專之,且侵官,冒也,失官,慢也,離局,奸也,有三罪焉,不可犯也
欒書,你退下,你是有責任的,怎麼能跑過來,侵佔我的責任。這是冒犯我,擅離職守,這是怠慢。遠離部下,這是犯罪。
有意思是什麼呢?欒書和欒針是父子倆,欒針本來想幫幫兒子,結果被他一頓數落。
欒針然後奮力一抬,把車抬出來。
按照戰略,怎麼打呢?
1、著力攻擊兩方的楚軍,把側翼一攻破,全域性潰散。
2、引誘兩方的楚軍出來,楚軍主力一出來,晉軍派一支精銳部隊,攻打兵力較弱的中軍,殺死或者生擒楚共王。楚軍潰散。
那麼選哪個?
選第二個。
於是晉軍開始引誘楚軍出來,而楚共王的兵力極少,楚共王正在看熱鬧呢?晉軍突然射來一支暗箭,突然射到楚共王的一支眼中。
楚共王突然覺得頭暈目眩,大喊,養由基,養由基。把射我那個人,射死。
養由基是神箭手,拉弓搭箭,射死了那個人。
那人是誰呢?是,魏錡。
話說,前一天,兩人都做了件事情。
魏錡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射中月亮,自己卻做到了汙泥中。
占卜,說,你明天肯定能射中楚王,但是你也會死。
楚共王也做了件事情,楚國有兩位神箭手,養由基和潘黨。兩人比賽射箭,戰績很好。於是在楚共王炫耀,楚共王說:你們賣弄本身,就會死在技藝上。
楚共王負傷,那仗還怎麼打?
楚國這方,士氣大挫,楚軍一潰千里。
郤至在戰場上,賣力搏殺,三次碰到了楚共王。看到楚共王,就跳下車,脫去盔甲。看到楚共王,就跳下車,脫去盔甲。如此三回,以示恭敬。
楚共王於是派人,拿著弓來見郤至,對他說:剛才有個很有禮貌的人,不知道他有沒有受傷。
郤至說:感謝貴國國君,我能夠和楚王交兵,實屬榮幸,不敢接受你的禮物。
鄭國這邊也遇到困難了。晉國的韓厥追擊鄭成公,給韓厥駕車的人說:快點、快點,快要追上了。
韓厥說:不能再羞辱國君了。
韓厥為什麼說這句話,當年鞍之戰,就是他差點抓到齊頃公。
此時郤至也追上了,郤至旁邊的人說:我們繞道,就可以抓住鄭成公了。
郤至說:不行,抓住國君,你想幹嗎?他再怎麼樣,他也是國君。
鄭成公逃過兩劫,但是早就魂飛天外。
鄭成公的司機石首說:當年衛懿公好鶴,不肯拔出車上旌旗,所以被殺。
於是,拔下旌旗。但是晉軍窮追不捨。
戎右唐苟下車,戰死沙場。
5|勝負已定
仗打成這樣,現在楚華人已經不想打贏這場仗,趕緊讓國君衝出重圍吧。
楚國的勇士叔山冉對養由基說:儘管國君有命,但是此時此刻,你要射箭了。
於是養由基,射了兩箭,箭無虛發,射殺了兩個晉華人。
叔山冉一把抓住晉國的車,扔去。晉華人看到兩個人如此神勇,不敢靠近,楚共王才衝出重圍。
此時的晉軍,卻展現了優雅的君子之風。
欒針看到楚國令尹子重,向晉厲公說:那是令尹子重的帥旗,當時我出使楚國的時候,子重楚軍問晉軍的勇武是怎麼樣的?我說,
好以眾整,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
來說明,我們晉華人從容不迫。我們現在拿著酒請他喝,讓他看看,什麼叫從容不迫。
於是拿著酒,說:寡君,請你喝這杯酒,略表心意。
子重說:那個人肯定是當年晉國出使之人,竟然還記得這件事情。
子重一把拿過酒來,說道:好酒、好酒。
從早晨開打,到晚上結束,子反查點受傷人數,補充戰士和兵車,修整鎧甲和武器。
晉國這邊一樣,激勵士氣。
並且故意把俘虜的楚華人,放掉。這些人回來就報告楚共王,楚共王大驚,召來子反來商議。
結果子反喝酒,喝醉了。楚共王嘆氣道:看來天亡楚國啊。
於是楚共王趕緊撤軍。
到這裡,鄢陵之戰以楚軍一潰千里而告終。
第二天,晉軍在楚軍營地大吃大喝,相對於雪了邲地之戰的恥辱。
只有士燮說:我們贏了,可是國君還小,希望國君能夠有警惕之心。
6|子反之死
楚共王此時要做一件事,勸住子反別想不開。
因為害怕跟成得臣一樣,又死一位將領。
於是派人,對他說:這次戰敗,跟你沒有關係,都是寡人的錯。
子反說:我難辭其咎,感謝國君赦免我的過錯。但是我不死,難以贖罪。
子重此刻因為和子反爭權,於是派人故意激將他說:成得臣當年什麼下場,你應該知道吧。
子反說:即使成得臣當年不死,我今日也會自殺。
於是自殺而死。
-
6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晉楚爭霸的最後一幕鄢陵之戰
鄢陵之戰,發生於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區(今河南鄢陵南)。是役,晉軍善察戰機,巧妙指揮,擊敗同自己爭霸中原的老對手——楚國,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這場戰爭後,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中原戰場開始沉寂下來。
從這層意義上說,鄢陵之戰堪稱為當時晉楚爭霸的最後一幕。
公元前578年,晉國取得對秦麻隧之戰勝利後,已處於爭霸的最有利的戰略地位和歷史時期。這時,秦被打敗,一時無力東顧;齊、晉同盟正處於鞏固階段;中原中小諸侯國皆臣服於晉;南方的吳國和晉攜手,與楚為敵。晉國只待有利時機出現,即可與楚一戰,以進一步鞏固自己在中原地區的霸權。鄢陵之戰就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必然產物。
周簡王九年(公元前577年),鄭國興兵攻打許國,攻入許都外城,許被迫割地媾和。許為楚國的附庸,鄭國的行動自然要引起楚的干涉。於是,次年楚國便起兵攻打鄭國,迫使它屈服於己。鄭國叛晉後,仗恃有楚國作後盾,興師進攻宋國。鄭國的所作所為,直接違反了諸侯的盟約,且為楚國勢力的北上提供了便利條件。對此晉國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下決心討伐鄭國:以欒書為中軍帥,並聯合齊、魯、衛等國一道出兵殺
向鄭國,時在公元前575年。
楚共王聽說晉國出兵,也不甘示弱,親自統率楚軍及鄭軍、夷兵,以司馬子反為中
軍帥,迅速北上援救鄭國,兩國軍隊於是便在鄭地鄢陵相遭遇。
當時晉國的盟軍齊、魯、衛軍尚在開赴鄢陵的途中,針對這一情況,楚軍統帥部作
出決策:乘齊魯各國軍隊未到達戰場之前,先集中優勢兵力擊破晉軍,把握軍事上的主
動權。
為此,楚軍於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日,趁晉軍不備,利用晨霧作為掩護,
突然迫近晉軍營壘佈列,以期同晉軍速決速勝。
晉軍此時未見盟軍援兵抵達,加之營壘前方有泥沼,楚軍逼近,兵車無法出營列陣,
處於不利的地位。鑑於這種形勢,晉軍主帥欒書主張固守待援,“楚軍輕窕,固壘而待
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然而新軍統帥郤至則認為,楚軍有諸多弱點,
軍列陣不整;④隨楚出征的蠻軍不懂得陣法;⑤楚軍佈陣於無月光之夜,實不吉利;⑥
楚軍佈陣後,陣中士卒喧譁不靜,秩序混亂。指出如此雜亂無章的軍隊一旦投入戰鬥,
必然是互相觀望,沒有鬥志,我軍若乘此機會發動進攻,一定能夠把他們擊敗。因此主
張利用楚軍的弱點,先發制人,主動進攻楚軍。
晉厲公認為郤至所言很在理,於是改變先前固守待援、後發制人的計劃,決心趨利
避害,立即與楚軍決戰。隨即便在營壘中填平井灶,擴大列陣的空間,調動上、中、下
軍及新軍佈列陣勢。
雙方在決戰前夕都進行了戰場偵察活動。楚軍方面,楚共王在晉國叛臣伯州犁陪同下,登上巢車,觀察晉軍在陣營內的動靜。伯州犁向楚共王逐一解釋晉軍活動的性質和
目的,介紹晉軍的臨戰準備情況。然而,楚軍並未能由此而判明晉軍的作戰意圖,並做
出相應的準備。另一邊晉軍方面,晉厲公也在楚舊臣苗賁皇的陪伴下,登高臺觀察楚軍
的陣勢。苗賁皇熟悉楚軍內情,這時便向晉厲公提出建議道:楚軍的精銳是在中軍的王
族部隊,晉軍據此應該先以精銳部隊分擊楚的左右軍,得手後,再合軍集中攻擊楚中軍。
認為這樣一定能大敗楚軍。
晉厲公和欒書欣然採納這一建議,及時改變原有陣勢,即由中軍將、佐各率精銳一部加強左右兩翼。確定了首先擊破楚軍中薄弱的左、右軍,爾後圍殲其中軍的作戰方案。
部署既定,晉軍遂在營內開闢通道,迅速出營,繞營前泥沼兩側向楚軍發起進攻。
楚共王望見晉厲公所在的晉中軍兵力薄弱,即率中軍攻打,企圖先擊敗晉中軍,結
果遭到晉軍的頑強抗擊。晉將魏錡用箭射傷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軍後退,未及支援
兩翼楚共王中箭負傷的訊息很快傳遍楚軍,造成人心浮動。晉軍乘勢猛攻楚左、右軍,
楚軍抵擋不住,被逼到不便通行的地形上,陷入被動,陣勢大亂,紛紛向潁水北岸方向
敗退。雙方從清晨一直打到夜幕降臨,楚軍損失很大,公子茂也成了晉軍的俘虜。楚共
王只得收兵,而晉軍見天色已黑,也暫時中止了追擊。
當天夜裡,楚中軍帥子反檢查救護傷兵,補充兵卒戰車,修理甲冑兵器,整頓部隊,
準備明日再戰。晉軍方面見楚還不服輸,也積極行動起來,補充軍隊,秣馬厲兵,準備
來日再一決雌雄。楚共王聽到晉軍備戰的訊息,心裡不安,急忙召見子反商量對策。但
這時子反卻因多飲了兩盅,大醉臥帳,不能應召。楚共王見元帥如此,不禁心灰意懶,
自料再戰也佔不到什麼便宜,於是率軍宵遁。撤退到瑕地時,楚中軍帥子反引咎自殺身
死。
次日,晉軍勝利進佔楚軍營地,食用楚軍留下的糧食,在那裡休整3日後凱旋迴師。
鄢陵之戰,至此以晉軍的勝利而結束了。
鄢陵之戰,是晉楚爭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兩國軍隊主力會戰,在歷史上具
有重要的意義。它標誌著楚國對中原的爭奪從此走向頹勢;晉國方面雖然藉此得以重整
霸業(即所謂的晉悼公復霸),但其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也逐漸減弱了。
回覆列表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紛起英雄輩出,每一場戰爭的結果或是影響了自己國家的霸主地位,或是定下了敗局之相。所以每一戰都是國家的一次生死之戰,各國都要傾其國力和上到君主下到臣子的所有智慧。
公元前579年,鄢陵地區發生了戰國曆史上經典的一場戰爭,史稱“鄢陵之役”。此次戰役是楚國和晉國為了獲得對中原的霸主地位而開戰,有專家指出,鄢陵之役本是晉楚兩國在爭霸過程中的第三次交鋒,基本上也是最後一次由主力軍隊主導的混戰。
這場戰役最後說起來沒有輸贏。楚王的兒子在戰爭中被活捉,他本人也身受重傷,晉國則是損失了大量的國力與兵力,實力也不像從前那樣強大。因此這一場爭奪中原霸主的惡戰,最終是兩敗俱傷。
晉楚雙方都沒有在這場戰爭中嚐到什麼甜頭,反而給了其他小國機會,讓他們有可趁之機逐漸蠶食滋擾曾經比他們強大很多倍的大國,使得當時的社會局勢更加混亂不堪。
鄢陵一戰讓晉國和楚國的損失都很大,雙方都無法將對方治服,也沒有辦法再迎戰對方,一時之間誰都無法爭奪中原的霸主,所以兩國進入了休養生息的狀態中。
而中原地區連年的戰爭,終於得到了一時的安穩,只是其他國家此時卻經歷著不一樣的戰事,也會獲得不一樣的軍事地位。中原霸主最後花落誰家,還是要看各國最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