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古談今

    這12字方針,乃是趙普建議趙匡胤做的。自從“安史之亂”到北宋建立,中國進入了將近三百年的“藩鎮割據”稱雄的時期,特別是唐末到北宋建立的八十年間(大概齊)裡,天下大亂,武將殺皇帝、戲子打皇帝(唐莊宗)等咄咄怪事,其主要原因是什麼?趙匡胤在黃袍加身的那一刻就成了一塊兒心病。

    為此,他問趙普“天下自唐季以來,兵戈不息,蒼生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趙普地回答看似簡單卻很難,普曰:“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治之,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首先,我們談談二趙“密謀”削弱武將軍權的思想比較正確。其次,12字方針其實很容易理解,老百姓居家過日子都以此為重。我們用一個現代的例子來解釋一下這12字方針,恐怕大家就都能明白要不要命了。

    趙普的意思很明白“無他奇巧也”,也就是沒有短平快的好辦法,只有:奪他們的權、制約他們可支配的錢糧、收編他們的軍隊。

    任何人做事情都需要工具、買工具的錢、使用工具的權力。舉例說:我派一個人去新收購的公司,或者新收購了一個公司,但那個人在新公司逐漸掌握了一切,我逐漸失去了對新公司地掌控。那我怎麼辦?

    對照12字方針,首先去掉不聽話的人的職務、其次(也可能是先做這個,主要看實際情況)派去財務監控對公司的錢的使用(沒有財務簽字一切資金不能使用)、裁掉不聽我的話的人甚至採用各種手段讓他成為“無用之子兒”。

    三者缺一不可呀!趙普的12字方針也是如此,三者的排列順序可以隨便變,但哪個都不能少。

    例如他雖然沒有職務但他有威望有實際影響力呀!從實際說,影響力來自何處?

    一是能力,讓手下信服,自願跟隨他,這個太危險了。

    二是他雖然沒有了職務但是因為他當領導時間久或者已經變成家族企業了,他說句話,其他部門的領導或財務就可能照樣聽他的,為了錢效命的人也會聽他的。所以,控制財務後這部分人就會為我所用。

    最後,就是針對因為能力強而自願追隨他的人,這類人只能直接調離關鍵崗位或者開除。開除不了的直接殺掉,戰場上“借刀殺人”的事情並不少見。

    綜上所述,任何只要做大事的人其實都會遇到使用這12字方針的機會。古今都是如此。

  • 2 # 古籍與歷史

    藩鎮能夠對抗中央,其中一項就是後勤能夠自給。如果後勤受制於中央政府,藩鎮就不敢對抗中央。因為中央一旦給你斷糧,你的精兵強將再多也沒用,一旦斷糧他們分分鐘倒戈相向。

    收其精兵

    藩鎮有許多精兵強將,這些人是藩鎮的中堅力量。但是他們和藩鎮並不是團結一致的。所以中央政府會用升官等方式把他們調到中央或外地來削弱藩鎮的力量。

    稍奪其權

    藩鎮如果同時擁有軍事權以及一些行政權比如稅收等等,實力就會急劇擴張野心也會不斷增長。為了限制其增長速度中央政府會剝奪一些相對次要的行政權。

    這幾項措施如果能順利實行的話,藩鎮就不會變成大型割據政權比如後梁,後唐了。

  • 3 # 安興小技術員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和九月,趙匡胤登基後不久,兩個實力派藩鎮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相繼擁兵反叛。趙匡胤親率精兵良將出徵,至十一月方將叛亂平息。此後的一天,趙匡胤與心腹謀臣趙普有一段很著名的談話。

    趙匡胤問:“自唐末以來數十年,帝王換了八姓,國家戰火不熄,生靈塗炭,這是什麼原因?我要平息天下的兵火,為國家謀一個長治久安之計,應該怎樣做?”

    趙普回答:“陛下考慮到這些,真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這沒有別的原因,方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現在要根治,唯有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太平了。”稍奪其權即逐漸剝奪藩鎮的權力,制其錢糧即控制藩鎮的經濟命脈,收其精兵即收取藩鎮的精兵良將,這三大方針成為宋朝解決藩鎮問題的基本國策。

  • 4 # 在野武將

    本來這就不是什麼新的妙計、奇策;到了趙匡胤、趙普的時代,河北藩鎮也早就沒有和中央討價還價的實力。總之,河北藩鎮的衰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趙匡胤只是運氣比較好。他上臺了,這些問題自己已經解決了。

    本來,藩鎮就不等於藩鎮割據,藩鎮只是帝國管理龐大疆域的一種方式。唐帝國有超過30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個刺史,如果中央要直接管理這三百多個單位,實在管不過來——就好比如果我們打星際、魔獸,四五個分基地還行,三百多個怎麼操作?於是就有了藩鎮,委任給某個人來管一個方面。

    中晚唐的時候,藩鎮內部、藩鎮與中央的關係非常複雜,不同地區差別也很大,這裡就不展開了。可以說的是,中唐的時候,烏重胤就已經提出,我們要稍奪其軍權。具體怎麼做呢?節度使權力大, 主要是君權大,如果節度使手下的每個刺史,都自己有一支軍隊,那節度使就不能大權在握了。這一方案在晚唐的河北無法推行,一個原因就是河北藩鎮的軍隊,本來就已經高度集中了。比如魏博的精銳部隊,早就集中在魏州城內。

    所以,一個世紀以後,朱溫對待魏博的時候,就採取了更加暴力直接的方案。魏博內亂的時候,節度使羅紹威向朱溫求援,朱溫率領大軍進入魏博之後,直接將反對羅紹威的魏博精銳牙軍殺戮殆盡。為了犒勞朱溫的軍隊,羅紹威還奉上了百萬銅錢,七十萬牛羊。換句話說,不僅精銳部隊受到了極大的損耗,財政繼續也付諸東流。這也是一種收其精兵,制其錢穀的思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藩鎮內部的權力關係非常複雜。有唐一代,河北節度使基本就沒有被中央幹掉的,基本都是被家人、部下殺死的。在這一意義上,河北的節度使反而需要依靠和中央的關係,強化自己的權威,防止自己被殺掉。

    隨著後唐的興起,後唐漸漸控制了河北的幽州、鎮、定。處理方式基本也是將那裡的精兵強將,編入自己的軍隊;把那裡的金銀財寶,帶到都城去。所以《舊五代史》裡就講,河朔全盛的時候,本地的出產,都在節度使手裡;本地的美女,都服侍這裡的節度使。後唐的軍隊打過來了,把美女財寶都帶走了。河東武將與河北武將之間開始聯姻,又都一起住到洛陽開封去了,河北的錢穀、精兵,也自然而然地向京畿地區流動了。

    因此,到了950年代,河北藩鎮基本已經沒有和中央對抗的實力。要掌握禁軍,才能主導時局,郭威、趙匡胤都因此黃袍加身。所以,趙匡胤有生之年,基本也不擔心藩鎮問題。化藩鎮為州郡,是趙光義時期全面開始的運動。

  • 5 # 火器工坊

    沒錯,這個方略特別要命。

    稍奪其權,意味著藩鎮將不具備對鎮守地區擁有全部的統治權,而不能實施的權力,恰好就是政府介入地方的突破口,然後政府可以憑藉更強的力量一點一點的滲透,最後把藩鎮的權力架空。

    制其錢穀,自然是要斷了藩鎮的根基,收了藩鎮的錢糧,藩鎮自然也就沒有資本去擴充兵力,提升裝備,自然也就難以招架朝廷的大軍。

    收其精兵,把藩鎮的部分精銳部隊調往中央做禁軍,一方面可以增強中央實力,另一方面,被削弱的藩鎮也就不敢造反了。

    當然了,這個力度不能太大,要一點一點的分散藩鎮的實力,同時防止藩鎮之間互相勾結,做到扶一打一。當初趙匡胤逼宮當皇帝時,李筠和李重進是堅決反對的,而且他倆也是後周的兩大實力派藩鎮。於是趙匡胤顯示用緩兵之計滲透李重進,然後重兵剿滅李筠。等李重進反應過來時,已經來不及了,只能是一同兵敗身死。

  • 6 # 醉美木瀆

    趙普這十二字方針最關鍵最要命的其實是個稍字。我認為在這裡應該解讀為慢慢,一點點。

    在宋代如何解決藩鎮的問題,其實朝廷內外的有識之士的認識比較一致,就是後面的八個字,制其錢穀,奪其精兵。但是不光趙普,藩鎮這幫武將,說話沒這麼精煉好聽,總結的沒那麼到位,甚至有可能連字也不識。但是他們也知道要保住榮華富貴,一個錢,一個權是不能交的。

    因此趙普這十二個字真正的精髓是在個稍字。是在強調事緩則圓,要以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手段來慢慢弱化藩鎮力量。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一個持續強勢的政府,一個持續有能力的皇權以及趙氏帝系的穩定傳承。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宋朝第一明相

    因此我一直說,因為趙匡胤本人壯年突然病重,由於自己兒子的執政能力不足,他傳位於趙光義是明智的,也是趙氏天下能坐下去的必然選擇。不要在糾結趙光義殺兄奪位的事了。這不可信,不可信,不可信,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而且這裡面有個順序問題,是先制其錢穀,再奪其精兵。藩鎮將領都是軍頭出身,直接奪兵無異於激怒他們謀反,在他們的眼裡有兵就有糧,大不了去搶。那就從錢糧入手,慢慢的勒緊藩鎮的脖子,當他們發現因為錢糧不足,無法造反之後,奪兵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方愛思考還是我們愛!為什麼主要學科成就都是西方?思維定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