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楊絳的《我們仨》既溫馨又扎心,讓你記憶憂心的是哪段話?
12
回覆列表
  • 1 # 書意正濃

    在女兒錢媛離開二老後,楊絳就一直做夢,白天在做,晚上也在做,經常夢到她的媛媛,好像她並沒有走遠,一直都在身邊,還能看到她在笑,看到她在喊爸爸媽媽。這是人痛到極致的表現,是對一個人思念到極致的表現。女兒的離開,對於她,太痛了!

    然而,一年後,又要面對錢鍾書的離開。

    錢老離開時,楊絳在書中這樣寫到:“我自己問自己:山上的石頭,是不是一個個女人變成的“望夫石”?我實在不想動了,但願變成一塊石頭,守望著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

    但是我只變成了一片黃葉,風一吹,就從亂石間飄落下去。我好勞累地爬上山頭,卻給風一下子掃落到古驛道上,一路上拍打著驛道往回掃去。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還沒到客棧,一陣旋風把我捲入半空。我在半空打轉,暈眩得閉上眼睛。睜開眼睛,我正落在往常變了夢歇宿的三里河臥房的床頭。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當時看的淚流滿面,尤其是那句“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透過對這些景物的描寫,楊先生把對錢老逝世的痛苦和悲傷刻畫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代入感極強,感染力極大,不由得淚目。太扎心!

    文中還有一句:“從此,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將這份思念的沉重,躍然紙上。那種深深的孤獨,極力的無助,巨大的悲苦,都深刻的體現了出來,令讀者久久不能釋懷。真的扎心!

    這也許就是偉大作家的文字魅力,總給人莫大的感染力!

  • 2 # 一個賊狠的人

    最近把《我們仨》又看了一遍。每天看的不多,但在找摘抄文段時看得格外仔細,漸漸開始瞭解楊絳,喜歡上了這個文字中充滿著智慧的老人。

    她是個學者,在丈夫去世後她這樣寫:“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她選擇逃向世上最難的學問——古希臘語哲學讀本、柏拉圖《對話錄》中的《斐多》。中譯本《斐多》出版被稱為“迄今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學譯本”。

    她也只是個普通的妻子與母親。即便是一向溫厚幽默的她,也容不得假與惡,尤其容不得對丈夫和女兒的任何冒犯。在拍賣公司對錢鍾書、錢瑗以及自己的私人信件拍賣時,緊急叫停,且透過打官司來守護已故的丈夫和女兒。

    她是位隱士。隱身於這個嘈雜喧鬧的世界,以至於人們快要忘記她了。隱於三里河,終日伏案工作,直到逝世的訊息被媒體傳開來,人們才發現這位百歲老人在隱居時用文字記下了許多關於人生的思考。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楊絳淡定從容的一生也許就是她這句話的真實寫照。她經歷了太多太多,抗戰、內戰、“文革”……女兒與丈夫的相繼離世也許是最痛苦的了。無怨也無悔,“盡我應盡的責任”是她留在人間的理由。這,就是楊絳。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悄悄地,她真的離我們遠去。但是我想,她在走之前,一定早已為後人續著這生命之火,使之不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亮劍中,迫擊炮手柱子用手測距離,是什麼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