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的已經過去一個月了,高中畢業以後我也偶爾會想回到學校去,在學校的時候可以多讀幾本書,可以多做幾道題,可以多聽老師多講幾堂課。而且,尤為重要的就算要多讀幾本書。我認為我讀書只是一種養成的習慣,跟我每天早上6點鐘起床一樣,雖然我鬧鐘定在了6點30,但是我習慣6點就醒來,並且馬上離開被窩。有些事情變成了習慣之後,就會自然而然的去做,就完全不費力了。
回覆列表
-
1 # 山人的生活感悟
-
2 # 陳章魚
很多人問,讀書會上癮嗎?我覺得閱讀確實是會上癮,但是是有前提的。
當你有了一個好的閱讀的習慣,走上了一條良性迴圈的道路的時候,你會發現,因為閱讀,因為將書中的內容付諸於實踐,你會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而當你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就好像登上了又一層山一樣,你又會看到更高的山,更遠的路,你又向著那樣的方向發展,你又有那樣更往前走一步的嚮往。而這些嚮往又會指引你去閱讀更多的書籍,就好像是踏上更多的臺階一樣。
所以在這樣的迴圈當中,你體驗到書籍為你帶來的變化,你因為書籍會變的越來越傾向於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你也就更加會信賴閱讀,依靠閱讀。
這中間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在閱讀之後,將書中的內容,付諸於實踐,或者將書中的精華,分享給其他人。
一定要把輸出,看做和閱讀同等重要的地位。
只有透過輸出,你從書中學到的知識,才能在你的腦中變得系統有條理,你才能將它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這就是我給你的建議,用輸出帶動輸入,用分享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樣的方法,會讓你更加輕鬆地養成讀書習慣。
用讀書解決一切問題,解決一切讀書的問題。
-
3 # 皛川
這個觀點不對。人的讀書源於人的求知慾望,而要滿足這種慾望,就必須努力的去讀書。這種努力讀書意識久而久之才會養成讀書的習慣。所以,需要先努力,後習慣,二者是互為因果關係。缺一不可。(*^o^*)
很多時候,不管自己在幹什麼,稍不經意,腦子裡就會有一兩句妙語蹦出,象是清澈湖面上略過的幾隻翠鳥,或是天空高遠處落下的一串籟音,在靈魂深處產生震顫、激起愉悅。
記得自己學了“愛屋及烏”這個成語後,遇到“恨什麼連及什麼”的語意時,因腦子裡沒有相應的成語儲備,就想當然地將“愛屋及烏”改成“恨屋及烏”用了,當時還沾沾自喜,以為十分貼切。兩年後,在一本古書上讀到,作者寫“恨什麼及什麼”時,用的是“恨雀連籠”一詞,當時的感覺,特別震撼,一是驚歎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高超,二是汗顏自己的知識淺陋。從那以後,愛屋及烏與恨雀連籠,就象一對孿生雀鳥,常在我的腦海裡跳躍鳴叫,既讓我感覺其生動可愛、回味無窮;又使我認識到,做學問不可輕淺虛浮,要善於積累善於思考。
有些妙語,是自己刻意讀來的。它們取自《歇後語大全》《諺語手冊》《唐宋詩詞選》等。更多的則是從無數閒書野史中偶然拾得,如同大浪淘沙,好的留下了,不中意的給淡忘了。中華文化淵源流長,奇言妙語浩如煙海。下面從自己所知中隨取幾句,聊博一笑。
鼻涕小子出好漢。不到八十八,不笑人家瘸和瞎;到了九十九,不笑人家貧和有。皇帝也有草鞋親。小人交友,香三天臭半年。磕一個頭放三個屁,行好不如作孽多。學問無大小,能者為尊。有雞鴨的地方糞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三五點雨山前,七八顆星天外。稻草系秧父抱子,竹籃提筍母懷兒。啥人找啥人,鴨子愛找擺尾群。河凍水生皮。真人在己莫問鄰,何須遠索求因緣。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漲價;板凳當柴燒,嚇得床兒怕。
讀唐宋詩詞時,讀到朱熹的一首《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他把書比喻成“半畝方塘”,初覺生硬彆扭,待把整首詩讀完,一遍二遍三遍,細細揣摩之後,方覺是神來之筆,言及妙處。“半畝方塘”現已在腦子裡揮之不去。
大抵妙語是從書上所得,但有些直接來自生活。“哪個鼻子底下沒一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人鼻子底下都有一張嘴,你說別人,別人難道就不會說你?只是人家不說而已。這是我多年前,在鄉下偶爾聽來的一句話。沒想到自己竟會“一見鍾情”地把它收在了記憶深處。
妙詞妙語,幾乎成了自己居家旅行中不可或缺的財寶,有事沒事,拿出來玩賞玩賞,既無損別人,又怡悅自己,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