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漁歌唱曉
-
2 # 行走的MrZ520
流年之與歲月
前行源於感念
人生之路
有成長的軌跡
有值得感恩的人和物
有摯愛的事業
有值得去拼搏的每一天
懂 · 知 · 足
-
3 # 草堂禪趣
人生一世最難的是:健康開始,健康善終。這一點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極難成功。所有在今世號稱取得了極大成功、成就的大神、大碗、明星、貴人,我們考察其一生成敗得失,榮辱興衰,也無非絕大多數都是曇花一現,難得善終。
究其緣由,其實人生難得之事,很多,但大多數人都重視眼前利益,而忘卻身後之名,看似一時成功,名震四方,實則透支福運,奢華破費,德不配福,災毀其身。
真正的健康,是身心兩方面都很平衡、和諧正常的健康。而並不是像當今有些人注重的健身。請注意,健康,並不是健身!
健康的真實概念,其實與健身,還是有著極大的出入性質。一個人身體當前的健康,並不代表他今後再也不會出大問題。相反,如果他的知識結構單調、偏狹,甚至自私自利,只注重物質和眼前利益。
那樣的人,他的身體和心靈一定無法溝通,他會將外部世界的負擔和壓力轉移到自己身體系統中去讓自己的身體過度地承受、經力、奮鬥、打拼和解決。
這就是一切疾病、尤其是各種慢性病、精神病發生的根源所在。——本該是由一個人的心靈、頭腦、智慧才去解決的問題,他卻堅持自己想法,固執地決定:非要用自己的身體、用肉身單獨地去解決——他們的信仰就是:只要有金錢、勢利、權威和榮譽,就是花費再多的精力、身心、時間去打拼,得到所謂的成功,都是可以的。活得值!
——這個物質主義和利益主義是多麼可怕!他們的生命觀、生活觀、價值觀和生存觀念就是這個世界一直戰爭不息的根源。
我們的生命,除了這個肉身,還擁有著我們用眼睛看不到的心靈的無盡的心靈世界。而心靈世界的本質和諧、是否善良,才決定著我們的身體是否會真正健康。思想品德不健康的人,他遲早都會出問題。身體真正健康的人,他的心靈一定異常健康、優雅而美好。
身體和心靈兩方面都健康的人,才叫做真正健康的美好的未來的人。而心靈的健康,是一個人一生品德、知識結構、倫理思想、信仰和道德修為等等各方面的學習的結晶。是一個人生命長期的正能量的修行結果。
所以,心靈的健康,其實是個巨大的修行工程,而不是偶然得到或是一蹴而就的結局。
可能,我們的文明,是前進了不少,而我們所有人,真正需要的知識來說,最容易誤解、早已經被嚴重地誤解了的知識、認知,就是這個健康問題。健康,難道僅僅只是這個身體、肉身骨架的健康嗎?!
真正擁有身體和心靈兩方面都十分健康的人,才是未來我們文明前進的第一步——擁有大愛心的智慧者。他們將真正擁有完美而強大的心靈磁場,有著真正強大的內在世界。是生命、目標和價值走向人性化伸展的嶄新的智慧者。他們才配擁有完整的快樂、幸福和美好。
-
4 # 夜色正好
最難的嘛,我感覺就是認識自己的不足,不完美,知道自己的缺點,想去改變自己,向著那些優秀的人學習,卻很難改變,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就這樣苦苦掙扎著。還有就是李宗盛唱的那樣,愛而不得,無論愛情還是財富,,,,,清楚自己的不足,又很難去改變,有一個愛而不得的情感,還有怎麼努力都擺脫不了的窮,還有比這更悲催,比這更難的嗎???
-
5 # 馬源芳之亞克韓迪
人生一世,最難的當然是做人。生而為人,幼稚無所知,受身習知識,懂禮節,明常理,曉常情,用常法。漸次,受學堂訓育,調教缺失,增益素養,善使技能。後來,深入社會,交往周旋,付出價值,組建家庭,參於社圈組織,培植家國情懷。
總之,大寫人字,刻意用心。本本分分,安安生生。人世艱難,但沒有過不去的坎。人生平凡,但也能創就嶄新一天!
注,圖為借用。
-
6 # 紋小主
你覺得的難是什麼?沒錢?沒車?沒房?沒家庭?沒工作?就算你遇到了這些問題,其實也不是難,而是你堅持不下去。不想去拼一把。
所以,最難的就是你會說,但不會做。堅持不懈,相信會有美麗彩虹
回覆列表
這問題並不算一個好問題,存在一些認知上的誤區。
我們都明白,難易是相對的概念,學術與人的難易關係,除了人該有基礎的智力,更強調人的後天努力程度。關於這一點,彭端淑在《為學》中說得很好: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這文章後面兩個和尚的故事更證明了這一點,如果需要還可以舉方仲永的例子。不努力,再簡單的學術對於不學無術的人而言,也是對牛彈琴。
至於你說的拯救世界,這想法是救世主情結,任何人都做不到,任何有這樣想法的人要麼一廂情願,要麼就是傻子或瘋子。對於人而言,他所能影響的範圍是有限的,雖然偉大的人影響貌似很千秋萬代,實際上總有被誇大的嫌疑。
再者就是,現在學術細分很寬泛,不存在那種拯救世界的學術,雖然會有很多人有類似狂妄的想法,更有一些讓人擔憂的科學家。但無論一個人在學術上成就多大,他對於這社會的影響都是滄海一粟,或者比做工作化社會的一顆有用的螺絲釘更合適,整個社會的進展到底是群體推動的。
當然,可能在一個小型組織中,一個人的光環很突出,可能被譽為“救世主”之類的稱呼,但這也正說明了個人影響的有限性,超越了這個組織他就沒那麼厲害。
科學家或者其他在學術上有成就的人也是如此,你知道哲學家還有孔子老子之分,更別說與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的差異了。
而有救世主情結,對於一個人可能是悲劇,一來社會不需要瘋子和狂人,二來任何人成不了這樣的救世主。
對於個人,更現實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然後踏實前行,不要心存狂妄自大的念頭,尤其是學術道路,更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