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檔案館
-
2 # 老青年150563459
不可能的。如男韓信真的保持中立,別的勢力必然會被劉幫各個擊破,最後韓信也不能自保。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在於行政經濟,政治謀略,軍事指揮。軍事才能韓信雖然強於劉邦,但若論政治謀略和其它方面劉邦可是要甩韓信幾條街。
-
3 # 朵朵佬爺
有可能,韓信有個幕僚勸韓信自立,韓信不聽,韓信還是忠於劉邦的。韓信自恃功高,沒把呂后等人放眼裡,才慘遭毒手,劉邦並非決意殺韓信,而是樂觀其成。
-
4 # 餘生不再立大志
韓信這個人,大家對於他其實瞭解的還是蠻多的,首先它是漢軍的大將軍------三軍最高統帥,有這很高的地位;其次,他幫助劉邦開闢第二戰場,在劉邦與項羽對峙期間,他攻佔魏國,趙國;震懾燕國;攻佔齊國;並且打敗齊王與龍且的部隊,斬殺龍且,震懾楚軍。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戰績,使得韓信他的名聲大振,可是最後,功高震主,被呂后殺害,個人也為他的死而惋惜。那麼,今天我們來說說,韓信在最後劉邦與項羽的決戰中,為什麼依然站在了劉邦的戰線上,他為何不反呢?
在龍且死後,項羽找了個人,來挑撥劉邦與韓信的關係:“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他和韓信說,你今天的能夠存活,劉邦能夠重用你,完全是因為項羽的存在,如今的形式是你站在誰一起,誰就贏。而韓信的回答就是劉邦的知遇之恩,他不能背叛:“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在武涉走後,齊人蒯通來勸說韓信,讓韓信自立:“武涉已去,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韓信的回答:“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就是說先生你先不要說了,你的話我會考慮的,這其中我們可以看出,韓信對自立還是有想法的,之後蒯通又來說了一次,這次韓信的反應:“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就是說他經過考慮,猶豫 再三,還是不背叛算了。從以上一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韓信對於自立是有想法的。
再者,韓信攻打下齊國之後,韓信向劉邦邀功,讓自己做一個假齊王:“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而劉邦這裡的戰事正吃緊,聽到這個就發火了:“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之後,劉邦在張良,陳平提醒下,就順水推舟,給了他一個齊王。那麼,問題來了,韓信使者當時也在場,遇到這樣的場景,回去之後,韓信肯定要問這個人劉邦如何反應,可是韓信在聽到這樣的政治危機火苗之後,就應該知道,劉邦對自己已經是相當的不能滿意了,韓信應該知道自己已經得罪了劉邦,而面對危險,韓信毫無作為,這不是很奇怪嗎?既然他有自立的想法,而且還知道,打敗項羽,自己未必善終,可是他還是沒有選擇脫離劉邦,為什麼?原因就是韓信至始至終是沒有自立的可能的,劉邦至始至終雖然都在用韓信,但是也在防著韓信,使得韓信根本沒有資本自立。
一:首先,劉邦在命令韓信開闢第二戰場的之後,每次取得勝利之後,都會收其精兵:“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尤其是有一次,劉邦是在韓信睡覺的時候,直接走入韓信營帳,奪其軍印,調走軍隊:“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可以想象,劉邦在孤身前往韓信大營,就可以調走軍隊,可以想象劉邦對韓信的控制是有多牢。
二:其次,韓信在攻打趙國之後,從趙國徵收到了大量軍隊:“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而韓信攻打齊國之後,趙國是由趙王張耳掌管,張耳是誰,劉邦的好友,劉邦年輕的時候就和張耳一起四處走動,後來兩個人還成為親家。可以想象,一旦韓信自立,他手下的趙國軍隊,會跟他幹嗎,要知道,軍隊的家人還都在趙國呢!
三:韓信在開闢第二戰場的時期,劉邦就已經在他的身邊安插了自己的親信,曹參與灌嬰,都是劉邦的嫡系將領。而且這兩個人還掌管著韓信的步兵與騎兵:“漢王問食其:“魏大將誰也?”對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安能當韓信!”“騎將誰也?”曰:“馮敬。”曰:“是秦將馮無擇子也,雖賢,不能當灌嬰。”“步卒將誰也?”曰:“項它。”曰:“不能當曹參。吾無患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劉邦要求曹參和灌嬰跟著韓信的意圖何在了把。而且,這灌嬰的騎兵那可是漢軍精銳部隊,有關中子弟組成,而關中是誰管的,劉邦的管家蕭何。用士兵的親屬來套住士兵,這就是劉邦的高明之處了。
可以看出, 韓信只知功名,不曉利害。授封齊王之後,韓信的人生問題已經不是功名利祿,而是生死利害!前有劉邦詭稱漢使,進入臥室奪了兵權,中有領兵路上屢屢被抽調精銳,後有垓下勝後被瞬息間解除了軍職;韓信卻始終看不清劉邦為人,其人之不通事故,已非常人所及。欲謀大事,卻又讓灌嬰、曹參始終居於左右;領兵數載,一直培養不出自己的嫡系班底。其人無識無智,亦非常人所及。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韓信到最後,還是選擇了站在劉邦這裡,因為他別無選擇,他在項羽死之前可以使著性子,不聽劉邦,因為他對劉邦有著大用處,但是他絕對不敢公開與劉邦對著幹,劉邦的馭人術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韓信從頭到尾也只是始終被劉邦控制著,而到最後作出支援劉邦的決定還只是天真的認為自己的功勞很大,劉邦不會對自己下手。至於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也只能當做對自己的安慰而已。
-
5 # 大元帥預付款
韓信就是個雜碎,背義棄主,突然高升不感恩,才高令人懼怕,又他媽愚忠的噁心,任何領導會殺他!你要麼早點反,要麼出國好嗎?沒位置安排你!寢食難安。
-
6 # 我愛我佳38
假如韓信選擇自立,可能會有三國鼎立的局面。但實力上比較強大的還是劉邦一方。因為劉邦一方,人才比較多,而且經營的時間比較長了,後方還有蕭何這樣的能人提供後勤保障。劉邦一方不足的方面,缺乏能帶兵打仗的統帥型的將領。一旦韓信脫離劉邦,劉邦與項羽的征戰,可能短時期就不能進行了,幾方都會僵持著。
韓信一方,別看韓信是卓越的軍事天才,但治理國家未必比得了劉邦,而且他不再聽從劉邦的號令,手下的很多人未必會服,會有一部分人離開韓信,回到劉邦這邊。而項羽一方也是一樣,雖然項羽本人作戰勇猛,但做事比較過於粗暴簡單,更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
對於整個國家的形勢以及歷史發展來說,西漢劉邦一方統一天下是最好的結局,整個國家有了一個相當穩定的時期。
-
7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韓信向劉邦討封齊假王,本就是韓信向劉邦示弱,表示我韓信還認你劉邦這個主公的表現,如果韓信真有異心,以自己的實力,何必要向劉邦討封?
大家都認為如果當時韓信投項羽或者自立,劉邦都必敗無疑。但是劉邦後來卻殺了韓信,都為韓信鳴不平,實際上如果韓信敢自立,他會死的更快,三足鼎立不會出現,最終的贏家還是劉邦。
首先韓信自立不會像有些人說的那麼誇張,說什麼趙韓故地會響應韓信,當時韓信攻下了趙魏韓舊地,但是魏國舊地被劉邦留下了,趙國給了張耳,南韓給了韓王信(姬信)。張耳和劉邦是至交,韓王信是當年劉邦入川時就跟在劉邦身邊的將領,有這兩人掌握趙韓,這兩個地方就是死死捏在劉邦手裡的地盤。
其次,韓信這邊一但自立,劉邦會迅速和項羽講和,項羽也會立即回兵攻打韓信,為什麼?
第一韓信所掌握的齊國和劉邦掌握的地盤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卻是直接蓋在項羽頭頂的,如果項羽堅持在前線和劉邦作戰,他的老家就會保不住。
第二龍且亡於韓信,以項羽的脾氣是絕對要立刻給好兄弟龍且報仇的。
這樣的話韓信將會承受楚漢兩方面的壓力,區區一齊地,是受不了的。
再者,也是最關鍵一點,韓信一自立,都不用我上面說的兩點,韓信敗亡的時間會非常快。
劉邦之所以能不動聲色就奪了韓信兵權,最關鍵一點在於韓信手底下計程車兵並不聽韓信的,當時韓信之所以能指揮動漢軍,那是因為真正掌管漢軍的曹參,灌嬰等將領依漢王命令聽韓信的指揮,一但韓信自立,他就會立刻失去軍隊的控制權,因為他只能管的了帶兵的將領,而這些將領都是很早就跟隨劉邦的,那是劉邦的人,一但韓信和漢王成為敵人,他手底下的軍隊會立刻成為韓信的敵人,韓訊號稱兵仙,但是手裡沒兵那他也只能歇著,蒯通那招行不通。
所以歷史上的韓信很明智,而是堅定的站在劉邦身邊。
-
8 # 就史論事
很難,韓信之威信建立在漢家軍的基礎上,手下精兵良將也多由劉邦心腹把持。且韓信善軍事而短政治,一個政權的存續並不僅僅是兵勢那麼簡單。
回覆列表
單從軍事論,韓信是當世英傑。但是——韓信的政治基礎如何呢?
稀爛。
項羽、劉邦有滅秦之功,你韓信有嗎?
項羽擁義帝、破強秦,自稱霸王,有什麼問題?
劉邦首入關中,約法三章以得眾心,按約當為關中王,現在僅為漢王,已屬屈尊。
你韓信的齊王是個啥?說到底是劉邦給的,你又不是齊國貴族!你還趕跑了齊王田廣,你猜齊華人民支不支援你?
這種情況下,要想坐穩齊王的位置,就得把劉邦捧得高高的,巴不得劉邦成了天下共主,那劉邦的任命才好使,韓信的齊王才做數。想和人劉邦平起平坐?那你的齊王就沒啥合法性了,天下人皆可取而代之。
再說了,劉項手下的兵可以看作私人實力,韓信呢?兵哪來的?你要造反士兵肯嗎?看看劉邦輕而易舉入韓信軍營,三言兩語解韓信帥印,再聯絡聯絡韓信的軍事水平,不覺得詭異嗎?這難道完全是韓信對劉邦沒有戒心嗎?鬼才信叻~我賭5毛,軍中高層,挺劉邦的人絕對比挺韓信的人多。韓信帶著這樣一隻隊伍出走,那好比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結局能比石達開強哪去?
更不用說劉邦有張良蕭何陳平周勃,項羽有范增,韓信呢?
再加上韓信那神奇的政治水平,我憑啥相信他比項羽的上限高?
歷史已經給了韓信最好的機遇了,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弱點也暴露無遺,但也沒啥好遺憾了。
咱就別給他再加戲了,讓他在武廟安心待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