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許鄙視吃貨
-
2 # 難得糊塗6240107
中國自古勤儉節約,吃剩菜剩飯,不浪費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殊不知,剩菜剩飯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亞硝酸鈉,長期這些剩下的食物會導致致癌機率成倍增加。到時候,可能會花費更多的人力,財力來治療因為吃這些不好的食物而得的病。因此,在做飯菜時,應該適量,保證每頓不剩飯菜。即使有剩菜剩飯,也應該放棄傳統觀念,倒掉它們。
一位李姓老夫人,年近七十,體態臃腫,每次逛街買衣服都非常不易,耗去很多時間和金錢不說,還時常受到別人的“注目禮”。為此她非常苦惱,而且由於肥胖,她的健康每況愈下。想想自己年輕時是很苗條的,怎麼老了卻長出這麼多的脂肪呢?原來,李老夫人生性節儉,幼時的苦日子讓她每每看到剩菜剩飯就不能安心,捨不得丟掉,結果就勉強多吃。時間長了,身形也就變了樣。這樣節儉的事例在我們生活中再常見不過了,特別是上了年紀的父輩、祖輩們,他們更是忍受不了一絲一毫的浪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他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因此才有了類似李老夫人的痛苦。浪費確實可惜,但為了防止浪費而把剩餘的東西“塞進”自己的肚子裡,這樣的思想正確與否,值得思考。儘管我們小時候也曾接受過家長的類似教育,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未必要這樣做。因為剩飯不管是吃掉還是扔掉,都不會改變其浪費的性質。可能有人會問:扔掉那是浪費,這毋庸置疑,為什麼說吃掉也是一種浪費呢?這是因為:一方面,強吃剩飯不會讓你有吃飯的滿足感,相反,卻可能因強迫自己吃飯而感覺到痛苦;另一方面,強吃剩飯會給胃部消化系統等造成負擔,久而久之也就容易出現李老夫人那樣的情況,對身體造成很大傷害。因此,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吃剩飯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吃得太多,不但沒有了享受美食的感覺,更談不上強身健體;而且,如果剩飯造成了腸胃負擔,導致消化系統紊亂,那就是吃出毛病了,賠上醫藥費不說,還會讓身體和精神雙方面受損。其實,選擇吃還是不吃,應當根據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和成本收益理論來衡量。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在經濟學、生物學、物理學、心理學方面都成立,運用它能讓你懂得更多的生活哲理,也能使你更理性地生活。成本收益理論則是從另一個角度進行論證。倘若吃下去,你仍能覺得是頓美餐,則其邊際效用還是正的,還能讓你增添些滿足感,吃了倒也無妨;但若是感到有些痛苦了,那它的邊際效用已經成為負的了,不吃也罷。同樣的道理,若你認為,吃下去能給你帶來更多的收益,就可以吃;若是吃下去可能給你帶來更多的身體不適,那吃下去顯然就不是明智之舉了。最後,不得不承認,吃不吃在於你,但是李老夫人的經歷告訴我們,扔掉剩飯是一種浪費,強吃剩飯又何嘗不是呢?沒準兒它還會讓你付出更大的代價!這種可能攜帶負溢位效應的浪費,難道不是更大的浪費嗎?很多事情都是同樣的道理,若你從經濟學家的角度去看,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想,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看透扔掉剩飯的浪費與吃掉剩飯的相對浪費,你就能清楚該如何在現實中對不同經濟價值的事物進行抉擇,如何進行取捨。所以,浪費抑或是不浪費,換個角度,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不要困於常理,在生活中要善於利用經濟學的思維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