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敖漢2
-
2 # 高數123
個人認為是詩人還活著,而詩已經死了。現在有許多心裡還有詩和遠方的人,但他們是不被認可的,除非做出某領域的成就,否則他們在大眾眼裡就是失敗者。在當下的社會,好像不允許這樣的存在,名利才是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標準。比如那些辭去工作追尋內心閒靜的人,他們天生就是詩人,但大家怎麼說的呢,問他們父母怎麼辦,問他們是不是很有錢是不是富二代。當這些人開口的時候,詩就已經在他們心中死亡了。
-
3 # 每日用一分鐘讀詩
在十多年的基層文學刊物編輯生涯中,我接觸了不少詩歌作者和他們寫的詩歌作品,得出一個基本準確的判斷是:詩人沒死,詩歌也沒有死。
在我們的身邊有不少喜歡詩歌創作的作者,他們寫得很努力,也寫出了不少受歡迎的作品。但他們的作品很難在省級以上大刊、高刊露面卻是不爭的事實,是他們的作品寫得不好嗎?不是的,主要還是為詩歌提供發表的園地和版面太少了,作為詩歌大國省級以上詩歌專門刊物屈指可數,綜合文學刊物留給詩歌的版面少得可憐,對基層作者的扶持力度實在是非常有限。但儘管如此,並沒有澆滅他們熱愛詩歌的心。他們以一顆平常心態仍積極創作,一方面把作品投向本地文學刊物,為繁榮本
土詩歌創作而貢獻力量;一方面把眼光投向網路,在網路不斷推出自己的詩歌作品。網上推出的詩歌作品因編審不像傳統刊物嚴格,甚至無編審,質量不很高,但客觀看仍出現了不少好作品。
寫詩的人不少,那是不是讀詩的人也不少呢?客觀地講與上世紀八十年代詩歌熱年代相比確實不多。為什麼?一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文化生活的內容再已不是單調的幾本雜誌、幾份報紙、幾場電影、幾場戲啦,而是已豐富得讓人眼花繚亂,讀者被極大分化,讀詩的人少了實在是一點也不應該奇怪的。二是我們的詩歌創作確實也存在不少問題,難以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首先是接地氣不夠。不少詩歌作者過於執著於個人內心表達,對大眾生活和社會生活熱點難點關注不夠,創作的詩歌與老百姓的生活距離過大,得不到大眾的認可。其次是創作的詩歌過於玄化,過於朦朧化,缺少生活語言,讓讀者難看得懂。再次是創作的詩歌抒情被淡化,而過於敘事化,使詩歌缺少了應有的詩味。再其次是一些詩歌創作沒有適應現代生活快節奏的需要,喜歡長篇鉅製,缺少短小精悍力作。本人主張為不過多佔用讀者的時間,應多創作能在一分鐘內讀完的詩,本人現在也正在作這方面的努力。三是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對詩歌的教育養成不夠,讀者的詩歌欣賞水平有待下大力努力提高。必須高度重視對大眾的詩歌教育養成,尤其要從小學生就要抓起。只有大眾的詩歌欣賞水平普遍提高了,詩歌的讀者才會多起來。如此,才不愧詩歌大國的光榮稱號。
-
4 # 坐看雲起153589638
沒活的!
沒有詩的土壤,不會長出詩,腆著臉長出來的都是怪胎。沒有靜下心來思考、凝望、幻想的人,沒有經歷過火熱的、沉重的、悲痛的生活的人,又怎麼會有詩人?沒有,一個也沒有!魯迅先生早就說了嘛:一切的好詩,到唐已做完!
回覆列表
詩人還活著,詩已經死了。因為我面臨的時代,資訊快速發展,人們無暇思考、感受和抒發。因此,再好的詩歌,在今天的社會上,也很難為人們深刻的認識、廣泛的傳播。相反。只要人的靈魂在,詩意就在。在田間地頭、在忙碌的工地、在伏案敲打鍵盤的手指上,都廣泛的存在的詩意。詩意不死因此詩人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