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二三十歲沒有過多人生經歷(如結婚生子、四處飄泊、就業下崗)和閱歷的人群而言,想要孤獨終老的心態基本上都伴隨著對人生的疑惑感。孤獨終老的對立面是什麼?是戀愛、結婚,以及極有可能出現的生子,而這一系列動作大約就是所有文明社會成年人的人生主旋律。這個主旋律的基調是由社會、國家、種族這種非常集體性的團體決定的,而這些團體的出發點是為了壯大和延續團體,而非滿足非常個體化的福祉。這些非常個體化的福祉包括:對純粹愛情的渴望、對個人自由的嚮往、對自身潛力發展的期許,以及對所有功利色彩濃厚行為的厭棄。年紀輕輕就考慮或決定孤獨終老的這類人對這些福祉都比較推崇,對世俗的實惠的生活方式並不熱衷。當然,好的愛情和好的婚姻也可能滿足以上這些個體化的福祉,愛情和婚姻也可以是沒什麼功利色彩的,然而如果這類人透過對身邊同齡人、長輩生活的觀察,以及對社會氛圍的瞭解,發現上述理想情況的比例極低,他們會很自然對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進而發展成婚姻關係產生疑惑和不信任感。更何況在一個高度世俗化的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基本上是被預設為一種利益交換的功利性行為,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里如何有幸找到並維持理想中的親密關係,對這類人形成了壓力。長期的壓力會演化為失望,更嚴重的會變為絕望,但由於這類人自身並沒有太多的人生經歷,所以絕望在他們內心所佔的成分不會太多,主要還是以疑惑感為主。
對於二三十歲沒有過多人生經歷(如結婚生子、四處飄泊、就業下崗)和閱歷的人群而言,想要孤獨終老的心態基本上都伴隨著對人生的疑惑感。孤獨終老的對立面是什麼?是戀愛、結婚,以及極有可能出現的生子,而這一系列動作大約就是所有文明社會成年人的人生主旋律。這個主旋律的基調是由社會、國家、種族這種非常集體性的團體決定的,而這些團體的出發點是為了壯大和延續團體,而非滿足非常個體化的福祉。這些非常個體化的福祉包括:對純粹愛情的渴望、對個人自由的嚮往、對自身潛力發展的期許,以及對所有功利色彩濃厚行為的厭棄。年紀輕輕就考慮或決定孤獨終老的這類人對這些福祉都比較推崇,對世俗的實惠的生活方式並不熱衷。當然,好的愛情和好的婚姻也可能滿足以上這些個體化的福祉,愛情和婚姻也可以是沒什麼功利色彩的,然而如果這類人透過對身邊同齡人、長輩生活的觀察,以及對社會氛圍的瞭解,發現上述理想情況的比例極低,他們會很自然對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進而發展成婚姻關係產生疑惑和不信任感。更何況在一個高度世俗化的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基本上是被預設為一種利益交換的功利性行為,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里如何有幸找到並維持理想中的親密關係,對這類人形成了壓力。長期的壓力會演化為失望,更嚴重的會變為絕望,但由於這類人自身並沒有太多的人生經歷,所以絕望在他們內心所佔的成分不會太多,主要還是以疑惑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