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忠教授在“第三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的演講掀起了一陣轟動,如題的話是為了應試教育在廣泛被批判下存在的合理性還是另言其他?如何解讀這句話?
回覆列表
-
1 # 千里馳單騎
-
2 # 寧靜3660599016
文明,作為整體或群體概念看待,是種錯誤。只有個體文明增值,總體文明才獲得提升。中國一貫強調“整體性”把個體生存納入“整體”模式中,一個個“差異”經過“教育”環節熔鍊,澆鑄成同樣模型,此間“個性”睪丸被剗割掉。個性痛苦,群體在製造、維持、也在“模式”桎梏中掙扎、消耗,無快樂必然。世界多樣,物質萬態,人各各不同,各各有所長,以之組成維繫於社會,那一行都不可缺失。教育要旨在於:因人施教,助其所長(當然是有益之“長”),絕非削足適履,喜同伐異,如此受教者何不樂?對於“育人者”其自身會為“所授”知識“拘禁”,容易有“教條”,以之約已教人,何樂之有?文明是多樣,共容,爭奇鬥豔。“愛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樂之者”,如此那有“不快樂學習”;因人施教,教者明晰此理,門生各行“翹楚”,何不樂教?我們再不能去壓制“個性”,反而教育改革要向“因人施教”方向大步走。這絕不能含糊,中華民族強盛始於個體優秀,推崇“百花齊放”。
我對歷史的認識,我自己的感受,我對未來的感覺: 教育,永遠都不可能是快樂的,無論在哪個國家,無論什麼樣的社會制度,無論貧窮富有!。但教育,雖然是很難的,可一定是會有柳暗花明、船到橋頭、十年村木、厚積薄發的收穫,就看你有沒有這樣的意識、決心、耐心和心思了。另外說一句: 錢教授的文章大家可多看一看聽一聽,他和周立波是同學,但這兩個人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