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aya090

    一看就知道你是一個外行,戰爭其實就是考驗對陣的雙方指揮員的智慧和臨場指揮能力,因為任何一場戰爭隨著形勢和佈局的變化,都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一個優秀的指揮員不僅要在戰前準備時對敵方佈局有準確的判斷和相應的部署,而且在戰爭程序中要根據敵情變化隨時調整部署,這些都是一個優秀指揮員需要具備的能力,所以指揮員對戰爭的勝負影響很大,所起的作用也最重要!

  • 2 # 青青河邊草兩邊撈不到

    這個問提得非常外行。就戰爭而言是非常複雜的問題,對指揮員要求非常高。指揮員要審勢奪勢,捕捉戰場變化,制定預案措施,觀察戰場瞬息變化,從而贏得戰機,制敵於死地。指揮員的作用,無疑非常重要,但不能說功勞都歸於指揮員。戰爭功勞是歸於整體,而不是某一個人。

  • 3 # 歷史的重負

    不要說大型戰役了,就是一個班,戰前也會安排好:班長陣亡由“甲”頂上,“甲”陣亡由“乙”頂上……一個作戰單位是不能沒有“指揮者”的,否則,就是一群“散兵遊勇”,哪怕建制被打亂,也不會被打散,這方面,納粹德國的軍隊,做得最好,師被擊潰後,撤退時立刻就會聚成幾個“團”,《503重灌甲營》戰史中,當天被打得“七零八落”的虎式坦克,陸陸續續被拖回“修理中心”,第二天,一個包括“指揮車”和“車長”的迷你“重灌甲營”又出來了……

  • 4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大型戰役其實戰爭部署並不複雜”,能說出這種話的估計是中國產抗戰神劇看多了,不過值得肯定的是有這種想法的是一個正常人,一個沒有相應軍事知識儲備的正常人。不過看到這話的時候讓我想起了當年看《明朝那些事兒》裡土木堡之變裡的大太監王振,當時他的想法和這個想法是差不多的,認為打仗不就是打不規模的打架嗎,既然是打架不和平常你時候那種靠的人多就行了嗎?但持這種想法的王振率領了幾十萬大軍出征瓦剌,最後大明幾十萬的精銳就被他葬送了。

    那麼,這大型戰役真的是幾十萬人的打架嗎?其實很多人認為大型戰役依靠的就是人多,從簡單的認為是村裡小孩打架那樣依靠人數,從而簡單的認為大型戰役依靠的是人海戰術,甚至認為讓自己指揮也行。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在《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的作者裡就舉個例子反駁了,那就是讓你去帶一個一千多人的旅遊團,能在路途上保證路途上這些人的吃喝拉撒睡並一個不少的帶回來就算你的本事大。

    指揮大型戰役不復雜?越是無知者越是無畏。別的不說,就按照上面吃喝拉撒睡這幾個標準都是極高的要求,能做到這些的指揮官基本戰局基本就穩了。首先就說吃的吧,一個人一天算你吃1斤米,這10萬人一天就是10萬斤,也就是50噸,以抗美援朝支援軍的星期攻勢(7天)來算,10萬人的部隊在7天內就要消耗350噸的米。戰線以100公里來算的話,你如何保證能安全的將350噸糧食運送到100公里外。除了米這些主糧外,像其他的槍支彈藥、藥品、被服怎麼調配運送,前線的傷員如何送下來......。

    而這僅僅是後勤所需要考慮的問題而已。而且大型戰役幾乎是亂戰這個說法估計是看了國內解放戰爭解放軍大兵團的戰術穿插而得出來的,其實只要認真的去了解解放戰爭,你就不會得出“亂戰”這個詞了,像解放戰爭中無論是是大兵團戰術穿插還是圍點打援這些都需要指揮人員對整個戰場態勢有足夠的瞭解,從而制定相應的作戰策略。如果真是亂戰的話你看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蘇德戰爭這些大規模的戰役哪個是所謂的“亂戰”。

    其實像現在電視劇中,師、團一級的指揮人員抱著機關槍衝在陣地前面的也就在電視樂呵一下,真實的情況是團、營一級的指揮人員都是要在戰線後面較為安全的指揮所裡指揮作戰。真正在陣地前線廝殺的是連一級單位,所以這也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連一級指揮人員都是佩戴駁殼槍,而營以上指揮人員都是佩戴小型的擼子手槍的原因。

  • 5 # 行駛在鋼鐵大道上的人

    外行看任何事都不復雜,因為他不懂,一個團體完成的事,都必須歸功最上層領導,因為最上層領導代表了全體。一個團體做錯了事,必須追究到具體責任人,因為某一責任人不能代表團體,這是明規則。

  • 6 # 度度狼gg

    作為曾經的北伐名將,劉峙到後期的指揮能力和作戰意志早已不復當年,但是基本軍事素養還是可以的。淮海戰役結束後,這位徐州蔣軍名義上的最高指揮官,曾經總結了十三條失誤,並且認為:蔣軍戰略之失敗多於戰術,戰術之失敗多於戰鬥。你還別說,論述基本靠譜,馬後炮的水平那是相當可以的。

    杜聿明從東北趕回來後,劉峙已經喪失了作戰指揮權,帶著“徐州剿總”司令部的主要班底去了蚌埠,基本淪為看熱鬧的角色,戰役實際指揮體系自上而下變成:總指揮微操大師、傳令兵顧祝同和前線杜聿明。所以劉峙熱鬧看得比較明白,特別指出失敗的責任最大者正是杜聿明:“杜聿明放棄徐州,本屬冒險,卻不能發揮勇敢果斷精神,以迅速的行動擊破共軍,以致陷全軍於危殆”!

    劉總司令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吶,習慣上淮海戰役被分為了三個階段,殲擊黃百韜第七兵團和阻援是為第一階段,而從杜聿明率第二、第十三、第十六兵團秘密放棄徐州開始,視為戰役第二階段。而該階段的戰場形勢極為錯蹤複雜,不僅兩軍兵力用到了極限,對雙方最高指揮層的能力和神經,也是巨大的考驗,更是淮海戰場最危急的時刻。

    如果杜聿明集團不管不顧,一味向西南方向逃竄,晚了一天開始追擊的華野極有可能兜不住這股敵人。則杜聿明會跑過淮河甚至跑過長江,加上漏網的李延年和劉汝明兩個兵團,淮海戰役最終只能以消滅黃百韜和黃維兩個兵團同時解放徐州而告終,那可就不完美了,必然增大未來渡江戰役的難度。

    關鍵時刻,微操大師出而反爾幫了大忙,為了不拋棄土木系的老本部隊,空投手令逼著杜聿明停止逃竄,轉身去救黃維。至12月4日,華野從南北兩線調集的十個縱隊全部就位,完成了對杜聿明集團的合圍,至此,淮海戰場上的全部敵人,被分割成為三大坨:黃維一坨在雙堆集、杜聿明一坨在陳官莊、李延年和劉汝明一坨在蚌埠以北。

    華野戰史記錄:“當時,華東野戰軍要在三個方向上作戰,即以一部兵力協助中原野戰軍包圍消滅黃維兵團,又在南北兩個戰場上,阻擊和鉗制敵人五個兵團40多萬人馬,是淮海戰役中最緊張的時刻”。該圍的圍住了,該擋的也擋住了,下一步怎麼打,則是非常講究戰爭藝術的,此間,中野司令員劉伯承發揮了重大作用,他根據西柏坡的指示,具體提出了“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的戰役方案。

    說明一下,淮海戰役總前委有劉陳鄧粟譚五名委員,但劉陳鄧為常委,考慮到實際情況,所以總前委的軍事謀劃其實是以劉帥為主的。在解釋這個方案之前,先介紹一下當時的戰場局勢:華野主力11個縱隊約32萬人包圍著杜聿明集團20餘萬人(孫元良的部隊沒多少了)、再以2個縱隊3萬人協助中野七個縱隊包圍著黃維兵團10萬餘人、同時以2個縱隊4萬人加地方部隊阻擊著李延年和劉汝明兩兵團14萬人,兩大野戰軍共22個野戰縱隊已經用到了極限!

    華野特種兵縱隊基本就是炮兵和坦克,所以兵力有限不計入在內,在此之前的第一階段作戰中,僅華野即已傷亡49000餘人,儘管補充了一批俘虜兵,但是整體戰鬥力仍然有所下降。而在兩個包圍圈外面,其實我軍兵力都不佔絕對優勢,在阻擊線上更是處絕對劣勢,因為總兵力也不過是60萬對50萬人(黃百韜全軍覆滅,孫元良損失大半,黃維損失兩個師),沒有多少富餘。

    在這樣混亂而困難的情況下,如何取得戰役的最終勝利,難到不需要指揮員高超的指揮藝術嗎?戰場越亂,指揮員越需要保持清醒!

    陳官莊和雙堆集兩個包圍圈相距60公里,李延年劉汝明距離雙堆集40公里,無論哪一個方向出現問題,敵人都有合流的可能,所以先解決掉一股敵人進而騰出機動兵力是當務之急。劉帥所形容的吃一個,是指中野華野需集中兵力先吃掉黃維,所謂挾一個,是指用必要兵力暫時圍住杜聿明,另外的看一個,當然就是堅決阻擊李、劉兩個兵團的靠近。

    1948年12月5日,劉陳鄧下達了《對黃維作戰總攻擊命令》,要求各部不惜最大犧牲保證完成任務,兩大野戰軍集中9個野戰縱隊和2個獨立旅(兩個包圍圈的部隊有調整),在華野特縱的炮火支援下,猛攻黃維兵團。戰至12月15日午夜,敵第十二兵團全部就殲,生俘兵團司令黃維、副司令吳紹周等人,次日上午,得到訊息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迅速南逃,整個淮海戰場形勢為之一變。

    既然解決了黃維,而李延年、劉汝明又已經跑路,中野和華野全軍只剩下一坨敵人,那就是陳官莊的杜聿明集團,這個時候,神仙也挽救不了敵人失敗的命運了。只是為了配合平津戰役的籌謀,兩大野戰軍才遵令沒有立即解決杜聿明,而是一直圍困到1949年1月初。後我軍於1月6日發起總攻,1月10日全殲陳官莊之敵,俘敵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淮海戰役完美收官。

    陳賡大將有句名言:槍聲一響,作戰計劃就作廢了一半。因為再好的作戰計劃,也趕不上形勢變化之快,也不能預判戰場走勢和意外情況的發生。更正題主一個說法,大兵團作戰中未必都是建制已亂,淮海戰場上雙方縱隊或軍以上的建制是有序的,但是戰前部署確實作用不大了,因為敵我雙方,都在運動作戰之中,也再儘量增添兵力投入戰場。

    研究淮海戰役,除了粟裕將軍的戰績以外,是不能弱化劉帥之作用的,儘管中野實力不如華野,但是整個戰役是一盤棋,作為總前委常委,劉帥的戰役謀劃能力和指揮能力,仍然居功闋偉。

  • 7 # 愛閒聊的老頭

    先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象棋每方只有十幾個棋子,能真正搞懂的才是大師。不要說戰役級別的戰爭,就是連級的戰鬥,指揮員也要對戰場的地形地貌,己方和對手的人員配備,武器效能,戰術特點有充分的瞭解。才能揚長避短克敵制勝。戰爭的勝利不止是戰時指揮這一方面決定的。簡單的說它是從部隊的組建、平時的訓練,戰前的情報收集分析整理到確認,下定作戰決心然後制定作戰計劃,部隊的行軍集結,後勤保障,戰役開始後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不斷的調整部署等等。每一樣都是由指揮員來決策並統一指揮。正所謂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沒有統一的指揮那就是一群烏合之眾,人數再多武器再先進也是打不了勝仗的。回到開始說的象棋上,高手可以讓人几子,以少勝多。就在於整體佈局,盤中排程,找出對手破綻一擊致命。

  • 8 # 我的團

    大型戰役並不複雜?不知道說這句話的人是神仙還是過於無知。知道一場大型戰役需要多少武器彈藥,需要多少人員物資調配嗎?

    共和國開國二十個元帥、大將有資格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僅有彭德懷、林彪、粟裕、劉伯承、徐向前、陳賡六個人。

    要知道共和國初期的解放軍可是輕步兵的最巔峰,能依靠輕步兵打天下還能懟平當時綜合實力最強的大BOSS——美軍,這樣的實力絕對令人高山仰止。不知哪位大俠這麼有頭有臉的說戰役部署並不複雜的?估計是戰棋遊戲玩多了吧,覺得自己是顆蔥了。

    我最不贊同的一句話:窮則穿插,富則給老子炸。

    知不知道美國現在喊的響,為什麼沒人會覺得美國不會輕易跟中國動武?知不知道我們為什麼非要等臺灣喊獨立了才肯開打?

    因為現在核武器投放的多樣化。即使美國想和中國打一場常規戰爭,但是誰敢說美軍轟炸機、核潛艇裡發射的導彈裡安裝的是常規彈頭不是核彈頭?

    以前我們敢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那是當時核武器投放的模式比較單一。都是用洲際彈道導彈從本土的發射井裡打出來的,很容易被偵查到,在對方核武器落地之前就能發動核反擊。而現在攻擊方式不僅僅是發射井了,即使路基核彈的發射方式多了鐵路和公路兩種機動方式的發射,更不要說三位一體的海空力量。讓你炸,你敢隨便炸嗎?

    這麼顯而易見的問題本來是不需要說的常識,但是從這個問題看,這麼笨的蠢人不是沒有。

    扯遠了,回到正題。

    按照很多人的想法:如果說一發炮彈炸死五個人不算多吧。這個假設乍一看很合理,沒毛病。

    可是打仗還真不能這麼算!為什麼?舉個例子:上甘嶺戰役美軍發射了190萬發炮彈,不算其它彈藥消耗,按照一發炮彈炸五個人的演算法就這一項志願軍的死傷就得950萬人了。而實際上這一戰中我方是一共死傷十多萬人。

    造成傷亡比例大還有個原因,戰場面積才3.6公里。這要是戰場面積再大點兒,恐怕這炮彈數量還嫌少了。

    要打一場大的戰役,物資儲備、兵源補充、部隊集結展開、投入攻擊等等這些前方事兒不說了。後方的貨物集散調配、軍工生產能力、向前方的補給能力,這些都是戰役部署的依據,一場大戰哪裡那麼好打。前方後方都是計算,哪一點算錯了這一戰勝負難料。再說了,對方是傻子?站著不動任你抽、任你虐?就是打個架也沒那麼容易啊,就別說戰爭了。

    窮則穿插,富則給老子炸。這句話平時當句玩笑話說說也就算了,當真可真就是智商有問題了。

    再有,建制打亂了還敢繼續作戰的只有當年的解放軍。沒建制了還能這麼打勝仗的除了當年的那支解放軍世界上並無分號,就是現在的部隊也做不到這一點!

    當年龐國興三人擊潰印軍兩個炮兵營,這就是有組織和沒組織的區別。一個建制完整的戰鬥小組而已,立即把崩潰的失去建制的炮營打垮了。

    那時所謂的建制亂了,實際上是“形亂而神不亂”,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強橫的戰鬥力繼續打下去。能讓部隊達到這個標準,如何培養就是指揮員的帶兵能力。

    說句實話,這玩意真的很難理解嗎?只要能想到那時我們的軍隊堪稱:輕步兵的巔峰。只要別狂妄自大到“這沒什麼難度,我也行”的心理狀態,稍微推理一下不難得出結論。

    這也是為何“資訊化”高於“機械化”的關鍵所在。

  • 9 # 四川達州人

    沒有聽說過這樣的理論。

    大型戰役考的是雙方整體實力,不是某一場戰鬥結果,也不是高階指揮員一個人就能決定,更不可能是幾個初級指揮員就能決定戰役勝負。

    任何戰役,都是指揮員規劃部署、士兵與基層軍士官執行具體戰術目標、確保後勤保障到位、給予充分情報支援,這些綜合因素彙集後,力爭把本方錯誤應對減少到最低水平,才能獲得勝利。

    所以,最高指揮的規劃佈局僅僅只是一個戰役的設想,在整個戰役中能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作用。

  • 10 # 紅色手電筒

    ?!戰爭部署不復雜?那是你沒有真正的看到整個軍隊的的部署情況,在新聞上都是一個十分簡單的東西,新聞嘛,自然要讓你看懂,上邊的東西自然要簡單一點。

    一般看到有關於軍事行動的地圖就是這樣的,其實這已經是有點複雜的了,但是一般人已經有點看不懂了。

    軍隊自己用的工作圖是這個樣子,上邊的資訊非常多。而且這種地圖至少每個小時就要重新繪製一張,因為情況時刻都在發生變化。

    本身如果把一張標註好的軍用地圖拿過來讓普通人看,一般人都看不懂,而且各個軍種、兵種和專業部門還有各自的專用地圖,如果那些地圖拿過來,那這個圖就太複雜了。

    高階指揮員指揮的兩件重要工具一個是電話,還有一個是地圖,有的仗很亂,但是高階將領不能亂,如果高階將領自己亂了,那這仗肯定就是大敗。

    本身軍隊就是一個高度集中的團體,就肯定就有一個最高指揮,而且作為高階將領,在籌劃戰役的時候,要乾的事非常多。戰爭的說的簡單點就是要把合適的軍隊在合適的時間調動到合適的地方,然後就是準備發動,但是要做到上邊說的那些合適非常不容易,你指揮的軍隊情況怎麼樣?是剛剛打完仗,還沒有得到補充休整;還是剛剛投入戰場,齊裝滿員,這些情況不同,都是要做不同的計劃。做計劃的是可以給參謀做,但是最後確定方案是總指揮的事,就像原來第二野戰軍的參謀長李達上將曾經回憶到,關於一個仗的打法,我能提出3、4個打法,但是最後劉帥最後總是能夠從中選擇一個最優的方案。

    高階將領是要透過司令部來指揮戰爭,本身現在單單一個人已經是不可能指揮了,一個人的腦袋遠遠不夠用,必須要一個司令部配合起來,才能夠使指揮順暢。但是,這些指揮部的工作十分枯燥,拍出來不好看,所以影視劇特別是這些年的影視劇裡邊對於這種“文戲”拍的非常少,所以覺得這些事都很容易。

    制定完計劃就不是沒事了,制定計劃的依據是各類情報,但是戰爭中的情報都是有水分的,這也是很可能會出現意外情況,而且可以說沒有意外情況才意外,既然出現了意外情況,那麼就必須要處理這些意外情況,總指揮就要發揮作用了,一般是要投入預備隊,但是也不是一有事就投入預備隊,投入預備隊絕對是一個技術和藝術交織的“活兒”,而這也是考驗高階將領的難題。

    這些年,各種有關於戰爭的影視劇中,對於各級指揮部的描述非常少,這就使得一般人覺得指揮戰爭都是一個十分簡單的事,但其實指揮是一項極其耗費體力的腦力勞動,對人的壓力極大“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種事只是一種文學的修辭手法罷了。要是那麼輕鬆,陳老總就不會在孟良崮戰役以後說,這事真不是人乾的,以後絕不能讓兒子打仗。而粟裕是整整睡了3天根本叫不醒他。

    無獨有偶,在莫斯科會戰蘇軍開始反攻以後,當聽到蘇軍進展順利以後,朱可夫一下子睡著了,連斯大林打電話過來都叫不醒他,只好讓他睡,當他醒過來以後,聽說蘇軍向前推進了10公里,這讓朱可夫十分高興。

  • 11 # 使用者68063485589苗青

    心有全域性,縱觀全域性的高明指揮員能看清和把握戰場態勢,合理調動部暑兵力,做到知彼知已,還要看戰情的發展變化,因勢利導,這就為取得戰爭勝利創造了條件。

    就拿平津戰役,淮海戰役來說,在戰爭的各個階段出現了新的變化,也就出現了隔而不圍,圍而不打,吃一個,挾一個,看住一個的情況,這是因戰役規模大,敵我雙方兵力相當,一下子難以圍住,吃掉,只能一步一步耒,有時又是為了調動、分割敵人,使敵人不能會合,有利於我軍對敵人各個擊破。

    淮海戰役中期,象一鍋夾生飯,夾生飯不能急著吃,需要烘烤才熟。我軍殲滅了黃伯tao兵團以後,敵我力量發生了變化,已不是六十萬對八+萬,此時我軍抽出手耒對碾莊、雙堆集之敵展開了圍殲。

    "戰爭規律是發展的。"見毛選《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指揮員要隨時觀察掌握戰爭的發展變化,根據新的情況靈活機動的作出調整、對策,做到知彼知已,這樣才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陳毅元帥當年在總決淮誨戰役的勝利時還指出:"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山東人民用小車推出耒的。⺀可見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授也是致關重要的。

    這些大型的戰役對高明的指揮員耒說不是難事,只要具備有利條件就能指揮自如,取得戰爭的勝利。

  • 12 # kilo2021

    大型、超大型戰役的部署極度複雜,國內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也包括渡江戰役)不復雜嗎?衛國戰爭的十大打擊哪一次不復雜?美軍1950年在仁川的登陸作戰幾乎將美利堅的軍方決策層從上到下折騰了一遍。在這些戰役中,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軍隊,上千輛甚至上萬輛坦克,數千架飛機,數萬門大炮,從計劃到部署,從作戰發起時機的選擇到作戰程序的把握,從作戰階段的轉換到突發情況的處置,哪一個環節不關係到成千上萬人的生死存亡,這絕不是我們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就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的。

    大型戰役的建制絕不能混亂,一旦混亂就意味著戰役指揮員對部隊將失去控制,失控就意味著他無法做出調整應對,也就意味著敵人將對己的軍隊實施“屠殺”,這樣的後果誰都承擔不起。

    同樣,自從拿破崙戰爭後,這麼大規模的戰役就不再僅僅依靠統帥一人,而是依靠一個完整的指揮機關來實施指揮,這也就是現代司令部的由來,在現代戰爭中,指揮機關的組成也越來越複雜。

    說來說去還是《孫子兵法》裡面說的最好“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13 # 忘記昨天4636

    真是無知者無畏,別說大型戰役了,就平時請客你能把每個人都安排的好好的都很困難,而且這還只是需要安排吃喝玩樂,根本不用擔心後勤

  • 14 # 韓含晗

    好一個不復雜,現代人看了兩部電視劇口氣是越來越大了!!

    我也不跟你談軍事,我就單純跟你談電視劇。記得有一部反應我軍一位將軍成長史的電視劇《歷史的天空》。裡面的主角姜大牙在北韓的那場戰爭。戰鬥部署,火力配置,作戰計劃都是當時的參謀長陳墨涵提供的。姜大牙作為師長,完全同意了參謀長的作戰方案,唯一的改動就是把兩個團的任務掉了個。後來的戰場情況出乎意料,敵人對易守難攻的地方重拳出擊,易攻難守的地方卻萬里無雲。這裡還有一個背景,敵人的主攻方向的對手是參謀長帶過來的起義部隊,而沒有硝煙的的戰場是姜大牙的老部隊。

    這個時候就是考驗姜大牙指揮能力的時候了,所有人都建議讓沒有硝煙的這邊去支援易守難攻的地方。可是姜大牙就是頂著不幹,甚至所有人都懷疑他藉機清除異己了他也沒有動搖。後來在那場人盡皆知的運動中,甚至成了他的罪證之一。參謀長在後來日子的研究和參考美方文獻中,發現了敵人也高度讚揚了姜大牙能在一方几乎承受滅頂之災一方風平浪靜的時候能有足夠的定力不為所動,識破了敵人的陰謀,確保了整體戰爭的勝利。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今年央視拍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五次現役的時候,敵人企圖攻佔鐵原。在這之前180師被圍,損失慘重,彭德懷司令在指揮部大發雷霆。可是暴怒過後他清晰地判斷出了敵人的意圖,一語中的的指出要死守鐵原,並在關鍵時刻找到部隊在鐵原阻擊,從而避免了戰爭的失敗。

    從上面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最高指揮官有著最終拍板權,參謀們會拿出很多方案但最終還是要最高指揮官決定。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最高指揮官有些時候是要力挽狂瀾或頂住壓力的。具體的戰術問題各部隊有各自的風格,比如50軍善守,38軍善攻。一場現役的勝敗第一負責人永遠是最高指揮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最大的夜明珠有多大,價值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