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小百科全書
-
2 # 南朝居士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因為他沒有分封子弟為諸侯王,
當然,即使分封了諸侯王,也會是以另一種方式滅亡罷了。
看漢末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不能孤立的看,孤立的看很容易從帝王的人品能力上找原因。
如果看整個魏晉南北朝歷史,就會知道當時的皇帝有兩個選擇,分封和不分封。
這都有優點,但也都有無法避免的缺點。這點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淳于越和李斯有過爭論,都是對的。
你選擇分封,權臣是沒有機會篡位了,但諸侯王坐大也會威脅中央政府。
你選擇郡縣制,沒有諸侯王威脅皇權,那權臣坐大了篡位,皇帝靠誰呢?
如果自己的兄弟子侄都不可以相信,外人就真的那麼值得相信嗎?
曹丕篡漢後,打壓曹氏宗親,曹氏勢力弱小,
魏明帝登基,曹植曾對明帝說“昔日周勃等人誅殺諸呂,殺了皇帝,迎立漢文帝,文帝之所以敢去,並能坐穩皇位,就是因為有兄弟子侄為諸侯王拱衛皇權”
意思很明顯了,就是說應該分封諸侯王,不然有權臣,你怎麼辦?
但魏明帝覺得曹植是想透過遊說,重新走上政治舞臺,他想當官了,於是沒理他。
但到了臨死前,看著年幼的兒子,再看看司馬懿等人,心裡說不盡的淒涼,似乎看到了兒子的命運。
他想透過一道詔書,加強皇室子弟權力,於是下旨,讓五位宗室輔政,他的親信問他,“這種聖旨能成為現實嗎?”
曹睿無奈,重新擬旨,讓曹爽和司馬懿輔政,後面的事你知道了。
一般來說,新王朝的建立,都會總結前朝的經驗教訓,司馬氏總結的就是這個,於是大封諸侯王,一口氣分封了39個。
不要覺得司馬炎蠢,30歲能篡位稱帝的人,會是傻子?
如果司馬炎是傻子,那劉邦、孫權、劉聰、石勒、石虎、李世民都是傻子?他們都分封,
雖然分封的大多數都在諸侯王的叛亂中滅亡了,但沒分封的,都在權臣篡位中滅亡,北周分封了,楊堅都能篡位,沒分封呢?
-
3 # 潁川名士
曹魏政權短命最大的原因,四五代人都沒活過司馬懿,曹操死時候,司馬懿才41歲,曹丕,39歲死了,司馬懿才五十歲。曹叡做皇帝13年就死了活了35歲。曹芳在位15年還被廢了。曹丕,曹睿兩人身體不好(可能有什麼遺傳病吧!)兩人的共同點就是做皇帝之前,都受到父親猜忌,性格應該都很壓抑。何況當時內憂外患,蜀漢東吳尚未統一,國內又有大地主統治階級分權,要平衡曹氏宗親朝廷和地方大地主世族的關係,積勞成疾累死的可能性很大。 曹丕,曹睿都算是一代明主,但天妒英才(短命)呀!曹丕只活到39歲,曹睿才36歲!但是司馬老賊卻活了72歲(天理何在)!司馬懿和曹操同一時代,但曹操死了,他兒子也死了,孫子也死了,司馬老賊居然還活著!魏蜀吳各國君主後代中,孫權後代暴虐,劉備後代昏庸,只有曹操後代賢明(還短命)。但是曹魏的權力最終還是被司馬家族竊取。
-
4 # 東方劍士啊
我看來有一下幾點。
1.政權的根基,開始還有挾天子這個天子,天子後來沒了,天下人覺得你的根基來路不正,沒有士族和百姓基礎。
2.曹氏政權核心力量流失,到後期沒有與司馬家族對抗的朝堂力量,門閥軍閥都逐步被削弱。
3.外部環境,諸葛亮的多次伐魏,導致軍事上太過依賴司馬家族,司馬複製了曹操軍閥挾制天子的路子。
-
5 # 畫家楊藩
基於這個題目,每個人都會獨到的感觸,但總結起來,不外乎以下幾方面:
1.司馬家既能活,又出人才。曹家身體不行,反而自相殘殺,魏在組織培養和人才選拔上出現了問題。有點類似東周三家分晉的意思。
2.意識形態不堅定,開始樹漢朝大旗時間太長,後來自立時間太突然。長時間的尊漢思想的動搖導致缺乏人民思想混亂,類似於蘇聯解體。
3.連年對外戰爭導致軍事上外強內虛,軍閥做大,有功高蓋主。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失衡。
以上都有一些道理,但我認為還有幾點應提起注意。
首先,經濟上,兩漢是鐵器真正普及的時代,戰國開始出現使用鐵器農具,但秦朝計程車兵用的都是青銅器。鐵器在漢朝才普及。
到了東漢,農具上,曆法上都有了飛躍式的進步,由於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人力集約式的生產方式越來越明顯,土地兼併,出現了大農莊。
其次,政治軍事上,雖然沒有了列國分封。但食邑制度和小型的同姓王封國制度依然存在。造成很多官員成為了地方上的土皇帝。
由於官員的選拔為推舉、察舉制度,同姓王封國更是世襲,莊園主成為官員,官員大都是父子相繼,階層間透過聯姻固化。地區權力的結構穩定且簡單。行政和軍事權力不分。大莊園主也就成了大軍閥。門閥政治從東漢開始出現。
因此,門閥階層趁頂層統治者的混亂,相互兼併形成了幾大勢力。類似於中世紀的歐洲,城堡騎士的時代,這就是三國。
大莊園主階層全國是廣泛存在的。實際上成為了不同既得利益集團的執行模式。國家的中層統治者就是這些大莊園主,人群不少。
莊園主不依靠頂層生存,導致統治階層中,下級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自我利益。這種獨立性和自我利益膨脹後,必將威脅頂層統治者。
中層統治者的獨立性和自私性導致必將有人做大,這便出現了 魏代漢,晉代魏。
同理,晉時間也是很短。晉朝想依靠同姓王來替代地方勢力。但是由於前文中提到的地方權力特性。利益集團做大必將威脅中央,八王之亂和冰期,誘使蠻族南下形成南北朝。
南北矛盾成為主要矛盾時,統治者內部的問題就淡化很多。也就能夠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漢族政權反而得到了穩固。
這一現狀真正出現節點是隋煬帝提出的科舉制度。從政治上瓦解了世襲大族的力量。相對地皇權加以穩固。
創建於2018.8.1
-
6 # 孟替非
曹魏政權短命嗎?
那得看和誰比。和漢、唐、宋、明這樣的大一統王朝比起來,自然很短,可是如果和同樣割據的其他政權比,那就未必了。
通常認為曹魏王朝的開始為曹丕稱帝,到曹奐禪讓為滅亡,即213年到266年,也就是五十多年時間。
五十多年是個什麼概念呢?整個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加在一起也才五十多年。
南朝的宋(59年)、齊(23年)、梁(55年)、陳(32年);
北朝的北周(24年)、北齊(27年);
五胡十六國裡大一點的幾個,前趙(25年)、後趙(33年)、前燕(33年)、前秦(44年);其他小的,乍起乍滅,也不用多說。
這麼一比,是不是覺得曹魏的壽命也不算短啊?
跟曹魏體量彷彿的王朝,大約只有北魏相對長一些,有差不多一百五十年。
因此,問題並不在於曹魏的壽命短,而是為什麼類似曹魏的割據政權,大多都比較短命。
簡單的說,割據政權相對大一統王朝,首先合法性上就不能與後者相比,大一統王朝,只要撐過前三代,基本上“定於一尊”的法統就確立了,而割據政權,始終要面對對手的輿論競爭,比如蜀漢就總嚷著“漢賊不兩立”、比如北朝罵南朝島夷、南朝罵北朝索虜,這都使得皇帝的形象要大打折扣,很難保持高高在上不可玷汙的神性。
不要小看這個法統和神性,這種對於人心的軟約束,正是大一統王朝得以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王朝政局不穩時,往往要靠它來維繫和重建國家的秩序。
其次,相比大一統王朝,割據政權面臨更經常的軍事壓力,也就更容易造就一些軍事強人,篡奪曹魏政權的司馬懿,正是因為積累了軍功和威望,才能在高平陵政變中,震懾了官二代曹爽。本來,曹魏的軍權一直牢牢掌握在曹氏、夏侯氏宗室手裡,但曹休、曹真死後,曹魏宗室的軍事人才短缺,而戰爭的壓力,迫使魏帝必須起用異姓的優秀將領,否則,司馬懿未必有染指軍隊大權的機會。
因此,不妨說,曹魏短命的命運,在曹操赤壁戰敗後,就已經奠定了。
最後補充說一下東晉和北魏。
嚴格的說,西晉、東晉應該算一個王朝,因此東晉的合法性最初來自於西晉這個大一統王朝,雖然這個王朝真正大一統的時間比較短,但由於東晉對抗的是異族的入侵,夷夏之防幫助東晉成功補足了自身的合法性。
北魏與曹魏的不同在於,它早期是一個典型的部族政權,439年,拓跋燾才初步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才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534年,北魏分裂為東、西魏。557年,西魏被北周取代。
孝文帝南遷意味著北魏從部族政權向更類似曹魏的割據政權轉化,而這個轉化後的北魏,其實存續的時間,也不是太長。
所以,也別說曹魏短命了,誰又比誰長多少啊。
-
7 # 南方鵬
一,得罪文官集團,動搖中堅力量。
曹操疏遠(一說毒殺)荀彧,表面上是清除了代漢的最大障礙,卻動搖了曹魏集團的構成基礎,荀彧曾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郭嘉、司馬懿等大量人才,在集團內形成潁川派領導文官系統,曹操此舉得罪了整個文官集團。同時,唯才是舉雖招納了大量專才,但多為有才無德的牆頭草,無忠君愛國之心,為曹魏政權埋下不穩定因素。
《晉書》說,“自古帝王之臨天下也,皆欲廣樹蕃屏,崇固維城……徒分茅社,實傳虛爵,本根無所庇陰,遂乃三葉而亡。”
三,皇帝短命使權臣逞奸。曹魏五位皇帝,曹丕曹睿二代,二位最應該奮發有為的皇帝,在位時間加起來也就將近20年。到了曹芳即位,曹爽司馬懿之爭,司馬家開始專權,曹髦、曹奐,都不過是象徵意義的存在。另外還有曹丕器量狹小,不能容人等原因,陳壽評說,“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暗諷他不夠大度,用人出於私心,比如用擁立有功的賈詡為太尉,被孫權嘲笑。
-
8 # 清水空流
在三國裡面的曹魏政權自公元213年立國到公元 266年被晉所篡、立國52年經五帝。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多稱之為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不能說政權時間短,三國 其他兩國立國時間都不長。蜀漢立國經兩帝42年。東吳經四帝52年。可以說都是短命王朝。而作為最強大的最有資格統一天下的曹魏卻被篡位而亡(當然,曹魏也是篡位登基 ,也算一報還一報)。的確讓人唏噓不已。
曹魏政權之所以短命最關鍵一點就是皇帝短命。曹魏五個皇帝裡。曹丕在位7年,40駕崩,曹睿在位12年。36歲駕崩。而曹芳登基的時候不過八歲,在位15年。23歲駕崩。曹髦在位6年。19歲被司馬昭所弒。曹奐14歲登基,在位6年被司馬炎篡位。可以說,如果曹丕或者曹睿多多活20年,既可以統一天下,也不能讓司馬氏篡位。
再一點就是曹睿託孤失策。導致曹魏政權失控。而曹睿之所以託孤失策就在於其父魏文帝曹丕對宗室的高度防範。和曹操重用曹家,夏侯家不同,曹丕對宗室是大加防範,不授予宗室兵權,宗室不實際就藩地方採取虛封,宗室在地方沒有實際權力。近親宗室子弟又不得入朝為官任職。這樣固然防範了宗室作亂的可能,但也導致了朝臣權力的擴大,皇帝長壽或者有能力還好說,如果萬一皇帝短壽或能力欠缺,權臣一但掌控朝局,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而內在原因就是士族和門閥勢力的緩慢崛起。自九品中正制的確定以後曹魏就放鬆了對士族和門閥勢力的打壓,反而對於宗親勢力則進行打壓。這樣就導致最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士族和門閥的代表司馬懿開始崛起 並控制地方執掌朝局。作為士族和門閥代表的司馬家族在徹底控制曹魏皇帝以後,把手無縛雞之力的曹氏宗親殺的乾乾淨淨。最後,司馬家族也是為了增強士族勢力,所以開始加強士族的政治權力。正因為曹魏政權和士族門閥勢力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導致了曹魏政權畫上了句號。
-
9 # 大蔥侃侃侃
有客觀原因,也有時代背景。
易中天先生在分析曹魏政權的時候,說三國都是逆流而上,因為漢末三國時期的大勢是士族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成為統治者。因為曹操是寒門起家,這裡的寒門不是說他窮困潦倒,而是曹操的出身,在當時是被那些名士知識分子們看不起的,覺得他出身汙濁(宦官養子的兒子),不帶他玩。
反觀袁紹,出身名門,就靠這個背景,壓制了曹操前半生的時光,可見門第之重要。
不過我個人覺得,其實這個說法不全面。
大家想想,司馬代魏了以後,司馬炎分析曹魏短命的原因,發現就是因為宗室力量薄弱,才走歷史的老路,給司馬氏親族大肆封王分土地,結果給之後的八王之亂甚至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要知道,史學家在評析這場動亂時,可都是承認參與者都是皇族,是統治階級的內鬥。
從這個角度說,晉朝建立以後,所走的路線其實和曹魏初期的路線無異,那就是重用宗室子弟,同時籠絡一些有力量的豪強和士族。司馬氏是士族出身不假,但他奪權以後,自己成了統治者,也一樣要面對老東家所面臨的處理好跟士族關係的問題。而且,司馬家對待名士一樣不手軟,司馬昭的心腹鍾會以及司馬昭本人都有殘害名士的記錄。
如果說司馬代魏是裡是大勢所趨,那又從何解釋之後司馬家跟不合作名士之間的尖銳矛盾呢,嵇康、夏侯玄都是血淋林的例子啊。
所以,我個人認為,曹魏短命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皇帝短命,加上遭遇權臣干政。
曹操死時大概65歲左右,而他的繼任者曹丕曹叡都沒有活過這個年歲,都不到40歲就死了,由於曹丕在奪嫡的時候,遭遇了來自親兄弟曹植曹彰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上臺以後對兄弟手足多有防範,有意打壓。
曹彰死得不明不白,有說法是被曹丕毒殺的;曹植可是一輩子被曹丕打壓,鬱鬱而終。
對兩個弟弟這樣,對其他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曹丕這人,做人的尖酸刻薄是有史可靠的,但至少在政治上還是有所作為。如果我們考察曹丕的權利架構,就會發現,他篡位以後,拉攏了兩股勢力,一個就是元老舊臣,比如曹仁張遼王朗等人,另一個就是世家大族,形成了一個,曹氏舊臣、世家大族,曹氏宗親三根支柱一同支撐曹魏帝國頂層建築的設計。
這個設計在當時不可謂不高明,也是不多的選擇,不然你說打壓誰吧,南方還是亂糟糟的,也是用人之際,需要這些人打仗幹活。
然而,這個設計的穩定性取決於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皇帝本人要拿捏得了3股勢力,不然會出亂子。
實際上,終曹丕曹叡在世的時候,他們都做得不錯,幾乎沒有權臣敢於亂政,然而,到了曹叡死的時候,曹氏和夏侯氏子弟,基本上缺乏精英級的人才,而繼位者年幼,政治能力匱乏,元老舊臣也是凋零殆盡,這就給了世家大族蠶食權力真空的機會。
如果曹操的後人運氣好,遇上諸葛亮那樣的勞模忠臣,那曹魏的國祚可能還能延長下去,很遺憾,他們遇上了千年忍者司馬懿。
司馬懿這人,和日本的德川家康是一路人,都是超級能忍,一旦等到了機會,果斷下手,絕不手軟。
更何況,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是人中之龍,延續了老爸的篡權道路,一步步把司馬家的基業給打下來了。實際上,司馬家的奪權之路一點也不平坦,淮南三叛,挨個被這父子三人平息,可如果失敗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我覺得根本原因,還是曹氏自身壽命太短,可能命裡就少皇帝命,架不住,在帝國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一再發生皇帝的更迭,又沒有選對託孤大臣,致使大權旁落。二者結合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
10 # 千古名將英雄夢
其實這是一個被壽命毀掉了的王朝,歷任帝王個個才具非凡,卻個個都短命,結果只得拱手將江山送給別人。
自古以來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有一個特點,博愛多情且基因強大,曹操也是如此,他總共生了足足25個兒子,而且質素都非常高,曹丕博聞強識、才藝兼備,曹植才高八斗、千古文豪,曹彰剛毅威猛、為一代名將;曹袞文雅煥炳、學富五車;個個都是那麼出色,搞得曹操選接班人選的很糾結。
其實一開始,曹操是不糾結的,因為他有個很孝順也很能幹的嫡長子,曹昂。
曹昂,字子修,其母劉夫人早逝,乃由曹操正妻丁夫人撫養長大,二十歲的時候就被舉了孝廉,可以說很早就是曹操重點培養的接班人。
可惜,在建安二年的春天,曹操率大軍遠征張繡,曹昂為了保護父親,棄馬步戰而死,算是實踐了他的“孝廉”之名。
所以,曹操一生最悔恨之事,便是嫡長子曹昂之死。事後,丁夫人也常常責怪曹操害死了兒子,發飆跑回了孃家,曹操幾經挽留,都無法挽回,最後只能離婚。曹操在臨終前,稱自己英雄無悔,獨對此事不能釋懷,九泉之下,也不知該如何面對曹昂。
而丁夫人跑掉後,曹操沒有了正室,這下大家都有機會了,曹丕正好又是長子,機會還是很大的。然而,隨著曹操幼子曹衝一天天長大,曹丕發現自己又悲劇了。
原來,曹衝是個天才兒童,從小聰明仁愛,五六歲時的見識,居然超過了很多曹魏大臣,遂成為曹操心內中意的接班人。
曹衝生於建安元年,也即是曹昂死的前一年。死一孝子,生一奇才,曹操覺得上天對他還不算太壞。
可惜,這位內定接班人竟沒來得及長大。赤壁之戰前夕,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五月,曹衝竟然病亡,白髮人送黑髮人,曹操悲痛萬分,曹丕跑去安慰曹操,曹操卻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兩個月後,荊州劉表病重,機會難得,曹操還沒來得及嚥下喪子之痛,又得匆匆引兵南征,結果情緒失控,用兵輕浮,致有赤壁大敗。
說起來曹操的子嗣雖多,質素也都很高,但壽命實在讓人搖頭,25個兒子之中,沒活到成年的有12個,其他13個也活的普遍不長,曹植活了40歲,曹丕活了39歲,曹彰和曹袞也只活了三十多歲。更可惜的是,曹丕的子嗣活的也都不長,曹丕九個兒子也不算少,曹睿也算沈毅明敏、文采卓然,但曹睿也只活了三十幾歲,曹霖則最多四十,曹禮、曹邕也就活了21歲,其他全部早夭。跟劉備劉禪、孫權和司馬懿家真是沒得比啊!
圖:曹睿與司馬懿
總之,曹衝死後,曹操才算是正眼看到了曹丕曹植,又過了數年,終歸要定接班人了,乃問賈詡:賈詡裝聾作啞,曹操問:“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賈詡道:“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曹操大笑,乃立曹丕為世子。曹丕也是個很有才華的帝王,但曹操更看重的其實是曹丕的兒子曹睿,曹睿數歲而有岐嶷之姿,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所以曹操一直對他青眼有加,曾對小曹睿說:“我基於爾三世矣。”意思說有你我的三世基業就可以放心了。看來曹操最後選擇曹丕為世子,也有曹丕兒子曹睿的加分在。陳壽《三國志》也說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評價相當之高,是個縮水版的秦皇漢武。可惜也是早死,否則哪裡輪得到司馬懿猖狂。
其實就算司馬氏專權後,曹魏的少主高貴鄉公曹髦也是一代牛人,三國志說他“才慧夙成,好問尚辭,蓋亦文帝之風流也”,只可惜一代明主,無力迴天,最後被司馬昭弒殺。
-
11 # DLY龍玉
以我的觀點來看,有5大原因。
第一:曹操出於政治需要,在選人用人採取唯才是舉的方針,但卻使很多不仁不孝、心懷叵測之人充斥於朝廷。這些人雖然很有才,但卻專橫殘暴(如程昱雖然謀略出眾,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殺人犯,以人肉當軍糧;造成漢末天下大亂的重要人之一賈詡,擁有亂武的惡名卻當了太尉),他們之所以歸附曹魏完全出於利益的考量。這就導致這些人可以與曹魏同享富貴,但絕不會和曹魏共擔災難,若見勢不妙,這些人必然會倒戈相向,背叛曹魏。(就如後來的孫資劉放,為了自身利益幫助司馬懿上位)。
第二:曹丕的國策失誤。其實,曹操的目的是想建立一個法家寒族政權,而曹丕稱帝后,建立的卻是一個士族階級的政權,已經與曹操的理想背道而馳(這才是曹操最不願意讓曹丕接班的原因),曹丕為了得到士族的支援,給予世家大族一些特權,但是曹丕直到去世,卻沒有削弱世家大族的實力,以至於世家大族的實力一步步增強。另外,曹丕嚴厲打壓宗室,使得宗親無權,無兵,一旦遭受變故,宗親勢力沒有辦法勤王。
第三:曹叡後期的昏庸:應該來說,曹叡執政前期是一代明主,對內重視農業,善聽諫言,對外平定吳蜀的北伐,如果曹叡一直保持這樣的作風,就沒有後來司馬懿什麼事。但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曹叡後期大興土木,再也聽不進去大臣的諫言,終日貪圖享受,最終英年早逝,只留下了年紀尚小的養子,而自古以來,主少國疑便最容易讓人奪權。其次,曹叡初年,曹植就曾上書請求給予宗室政治上的重用,但曹叡卻是一把拒絕,儘管後來曹叡放鬆了對宗室的控制,但仍然處於無權無兵的局面,曹叡後期的名臣高堂隆在臨死之前反覆告誡:最好讓諸王在封地內建立軍隊,像棋子一樣在全國星羅棋佈,分佈在全國重鎮,拱衛皇室保護中央,維護首都所在的京畿。可惜曹叡又一次沒有聽進去。最後,託孤失當:曹丕的託孤大臣是曹真,曹休,司馬懿和陳群,屬於二制二的關係,曹叡的託孤是司馬懿和曹爽,一旦有一方權利過大,就必然造成權利不穩。
第四:司馬懿的篡位:客觀來說,如果不是曹爽和他的黨羽的步步緊逼,司馬懿應該是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但司馬懿的反覆無常卻最讓人痛恨,曹叡臨終時,曾對司馬懿說:諸葛亮為了蜀漢,兢兢業業,小國尚能如此,何況大國乎?司馬懿也明確表示,臣願肝腦塗地,忠心輔佐新君。曹爽放棄掙扎是,司馬懿也明確表示不殺曹爽,然而隨著高平陵之變的爆發,這一切隨之煙消雲散。
第五:曹芳的無能:曹芳在高平陵之變前夕,已經成人,有不少正直大臣多次勸諫陛下要多關心國事,但曹芳聽不進去。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已經掌握了軍政大權,然而曹芳的做法卻是聽之任之,在曹芳一朝,朝廷內外還有許多忠於曹魏的人,可惜曹芳缺乏勇氣,竟然默默無聞的度過了五年,而等到曹芳想要誅殺權臣時,準備動手時卻又猶豫不決,最終錯失良機,被廢去皇帝位。
此外,曹魏宗親人才(曹休,曹真,夏侯尚等)和忠於曹魏名將(張郃,徐晃,滿寵等)的去世,曹爽的無能和司馬懿的長壽都是曹魏早亡的原因。
回覆列表
魏國,三國時期最大的一股割據政權,因為由三國時期梟雄曹操所建立。所以也被稱為“曹魏”政權。曹魏政權作為三國時期地盤最大,實力最強,人才最廣的一方陣營。按照常理來說,擊敗蜀漢和東吳政權奪取整個天下,也只是時間問題。但最終曹魏政權卻只存在了短短的五十二年。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其中原因是什麼。曹魏政權覆滅的根本原因有二。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司馬懿掌權。其二,次要原因就是因為曹魏自身的懈怠,導致出現了權力真空。最終導致政權易手他人。
一、曹丕埋禍根
歷史上司馬懿出仕曹魏也是被曹操強逼著出來為自己效力的。本來曹操十分的欣賞司馬懿的才能。並且讓他輔佐曹丕,教授曹丕學問。但是慢慢的曹操發現司馬懿這個人野心太大。而且也不是甘於屈居於人下之人。所以曹操開始警惕起司馬懿,並且不放一點權力給司馬懿。並且曹操也勸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但曹丕根本沒把曹操的勸告放在心裡。因為司馬懿在曹丕和曹植爭儲的時候出過大力。而且也很聽曹丕的話。所以曹丕不僅沒有重視曹操的勸諫。反而百般維護司馬懿。曹操一看曹丕如此維護司馬懿,也不好對司馬懿下狠手。司馬懿也開始韜光養晦,逃過一劫。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曹丕沒有曹操的那份警惕心。他立刻封司馬懿為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不久後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司馬懿官職也一路飆升,尚書,督軍,御史中丞,侍中,尚書右僕射。司馬懿的權利在急速膨脹,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間司馬懿獲得了他夢寐以求的東西。兵權!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司馬懿才開始在曹魏軍隊內部培養自己的勢力。黃初七年,曹丕病逝,在此之前司馬懿更對司馬懿委以重任,命其為三大託孤重臣之一。也正因為這樣,司馬懿成為了曹魏的頂級權臣之一。這也給司馬懿日後專權創造了條件。
二、曹氏權柄易主
在魏明帝曹叡政治時期,託孤大臣之一,曹氏頂樑柱曹休病死。此時的司馬懿更加沒有了制約力量。司馬懿掌握了曹魏絕對的兵權,開始平滅遼東,抗拒蜀漢。在此期間曹魏大大小小武將皆出於司馬懿門下。曹魏之中武將多感激於司馬懿。而司馬懿的彪炳戰功又無限的提升了其威嚴。司馬懿的地位開始正式被確立下來。魏明帝曹叡死後,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成為了託孤大臣。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曹爽看司馬懿很不順眼,所以在掌權後一直排擠司馬懿。司馬懿也知道還不是和曹爽硬碰硬的時候,所以百般退讓。在此期間由於曹爽掌權導致曹魏對陣東吳多次失利,也使得曹爽威信大減。
但從正始八年開始,曹爽開始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一時間勢力龐大無比,司馬懿也不敵被迫裝病以避曹爽鋒芒。司馬懿的暫時隱忍讓曹爽徹底的放鬆了警惕。曹爽認為司馬懿已經是一個垂垂老朽不足為懼了。所以行事也開始肆意妄為起來。嘉平元年,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時期,曹爽也一同前去。司馬懿抓住機會發動政變控制了京都。本身曹爽如果召集大軍入京剿滅司馬懿的話,那麼司馬懿必敗。但曹爽軟弱的退讓了,結果曹爽一黨盡數被殺。司馬懿徹底掌握了曹魏所以的大權架空了曹氏一族的權利。給其後代子孫奠定了篡權奪位的基礎。曹魏也因此走上了衰敗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