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不二齋

    這個不叫信手拈來,這叫信筆為體。

    但是書寫感覺還是不錯的,很多經過專業訓練的書法家卻缺少了這種感性。

    建議作者學習古帖,如能在有了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再能有這種書寫感覺,定是上品。

  • 2 # 墨林藝術

    我們現在的書寫習慣是從左向右、從上往下平移,是謂橫行。古人的書寫習慣卻是自上而下、從右向左,是豎行。這種豎行書寫的原因雖無確考,但毛筆書寫的筆劃,大多是從上到下;在沒有出現紙張前,載體基本都是竹木材料,以及只能容單行書寫的狹窄的簡策等,都是促成這種書寫順序的主因。至於從右到左的排列,這大概是是因為用左手執簡,右手書寫的習慣,便於將寫好的簡策順序置於右側,由遠而近,因此形成從右到左的習慣。

    從書寫的角度看,簡冊與甲骨、青銅是同時並用的;當時人根據他們的理解,用不同的書寫載體來記錄意義不同的內容。不僅如此,在書寫格式上,日常用作書寫載體的簡冊,影響了在特殊情況下才使用的甲骨、青銅。換句話說,作為書寫載體的簡或簡冊,在時間上要早於甲骨、青銅。因此,古書的書寫習慣是由人們日常主要使用竹木簡書寫所造就的。

    何以使用竹木簡書寫就會造成人們自上而下(而不是從左到右)地書寫,從右到左(而不是從左到右)地編排?從右到左的排列,是書寫者為了使寫過的簡與空白簡不相混,“就左手一根一根的向右邊推去,並且排好。在這種情形下排出的行款,總是寫好的第一根簡在最右,依次從右排到左”但是,這個問題完全可以用給簡編號的方式解決。我們也的確見到了這樣的實物,如武威出土的王杖詔令冊,每支簡的背後都有編號,共有廿六枚簡,順序編為第一至第廿七(中間缺第十五)

    就目前所知,在紙發明以前,人們日常用於書寫的主要是竹木簡。在書寫時,未必是左手舉著簡、右手書寫——就目前所見的實物,許多簡十分狹窄——恐是將簡置於類似於今日的桌子上,左手扶簡、右手書寫。誠如是,則何不將簡橫置,從左至右書寫?寫成後,將簡編聯,自可從上而下、自左而右閱讀。

    我認為這取決於兩點:一是書寫的方便,二是閱讀時舒捲的便利。

    事先已編聯好的簡冊,一定是已經卷成了一卷一卷,使用時邊寫邊開啟。如果是橫著寫,那麼這卷編聯好的簡冊,只能放在自己懷裡,一邊寫一邊往對面推。如果將已編聯好的簡冊左右攤開,於書寫者則更為方便;但這樣放置,便只能從上往下,豎著書寫。至於從左向右寫,還是從右向左寫,則與書寫者是用左手還是右手密切相關。如果是用左手寫,顯然應將卷著的簡冊放在右邊,這樣在左手握筆時,右手可以攤開簡冊;如果是用右手書寫,則應將卷著的簡冊放在左邊,右手握筆寫字,左手配合攤開簡冊。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的書寫習慣是右手,所以,從右向左書寫就會成為大家共同的習慣。

    紙發明之後,人們仍然保持了這種習慣,直到1949年以後。在推廣簡體字的同時,書籍變成橫排,同時,本子和印線或印格紙均採用橫行之後(這實際是一種變相強制),這一書寫習慣才完全改變。是書籍的改變,帶動了人們日常書寫方式的改變,而不是相反。現在,臺灣因為電腦辦公的普及,為了與電腦排版相適應,政府已明令公文采取橫行方式。但是,書籍排版方式不變,大眾的日常書寫方式恐怕不會因公文書寫方式的改變而完全改變。書寫材料決定了人們的書寫習慣,但習慣一經形成,只要新的書寫材料與這一習慣不衝突,即使有所不便,也不會改變。

  • 3 # 董娟49董宏斌

    各有各的審美觀,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沒有一定的標準。信馬由韁的去寫,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建議你多臨名家法帖,吸取精華,培養良好的審美觀,古為今用。這是傳承,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所創作出好的作品。既使你不成名成家,也能寫出一手好字來!

  • 4 # 南塘莊徐傑

    謝邀。從圖片中看到,書寫者還是有意願把字寫好的,也有一定的美感。但是,因為書寫者沒有經過毛筆書寫的基本訓練,對筆性不熟悉,信筆為之。臨時書寫一下,無關緊要。如果把這種字型作為目標,就不可取了。如果書寫者想把字練好,臨帖是不二法門。現在發一頁1.5見方的小楷心經區域性,就教各位方家書友。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安卓系統裡停用HW疊加層是預設關閉的?HW疊加層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