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eremyMi

    西方的皇帝,最初源頭是羅馬帝國,也確實有那種“整個文明圈都是我的地盤”的調調,但是一來歐洲文明圈不像東亞那樣獨立,先有波斯後有穆斯林這樣的文明做鄰居,所以歐洲國家從來沒有做到過“統一整個已知的文明世界”,就算羅馬帝國也沒有,所以那種“皇帝是天下之主”的概念不像中國這樣強烈。二來羅馬帝國衰落之後,歐洲沒有能重建大一統帝國,進入西歐的各個民族建立了一系列國家,最初名義上向羅馬帝國稱臣,獲得國王(當時還是拉丁語“Rex”,意義多少更有點類似於總督而不是今日所謂國王的意思)的頭銜,但是由於羅馬國力已經無法牢牢控制它們,所以國王實際上就成為完全獨立的一國君主。此後羅馬帝國殘餘領土偏安歐洲東南部,而歐洲相繼有國勢強大的國王稱帝,如德意志第一帝國,但是沒有誰能真正實現對歐洲的統一,因此,皇帝就演變成了一種“比國王更高貴一些,但是並不能天然統治其他國王”的頭銜。有實力的君主會有去競爭下皇帝寶座的想法,但是實力不濟的國王也不會因此就像皇帝稱臣。法國國王和神羅皇帝都是獨立君主國的君主,法國國王不會天然覺得自己比皇帝矮一頭。然而確實也有波西米亞王國這麼個國王從屬於神羅皇帝的例子,但是從整個歐洲來看,反而波西米亞才是個特例。

    所以說歷史上歐洲的皇帝確實是比國王更高階的頭銜,理論上國王們應該聽命於皇帝。但是中世紀中期以後的外交和政治中皇帝和國王實質上是平等的,因此皇帝逐漸成為一個“聽上去更加顯赫,但是並不高出國王多少的頭銜”

    歐洲人所謂皇帝和國王的區別確實比中國要小一些,翻譯到中文中也就經常有些誤用,比如“大帝”(the great,偉大的,不管是皇帝還是國王都能稱偉大的,但是國內基本上統一翻成大帝)這樣的稱號經常冠到國王的頭上(相對來說,日本人在這方面要嚴謹一點,他們對這個詞根據物件不同有大帝和大王的譯法區別,不過“大王”這個放在中文環境下總顯得很山寨),再比如對royal這個詞往往也不做區分一律翻譯成“皇家的”,“皇室的”。翻譯本來就混了,引起讀者的混淆也就很正常了。

  • 2 # 貓圖怪談

    這是由於政治上的不同要求決定的。英國和丹麥的國王統治比較穩固,不需要為自己加冕皇帝來鞏固統治。而現在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在建立過程中,需要有加冕皇帝這一步,來鞏固統治。

    英國和丹麥在近代遇到的政治變動不多,而德國和奧匈帝國不一樣。

    先說奧匈帝國。其實奧匈帝國的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原本就是有皇位的,他們是透過各種手段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留在自己家族,而這個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在理論上是教皇認可的羅馬皇帝的皇位。

    拿破崙帶領法國橫掃歐洲,自然看這個皇位不爽,就強令廢除這個皇位,還讓教皇給他加冕,拿破崙就這樣當上了皇帝。當時哈布斯堡家族打不過拿破崙,也就只能眼睜睜看著皇位被廢除。

    等到拿破崙下臺了,哈布斯堡王朝還是不能撿起這個皇位,畢竟已經被廢除了,而且境內的匈牙利人民族意識覺醒,開始造反,只能提升境內匈牙利人地位,形成共治帝國,這就是“奧匈帝國”裡面“匈”這個匈牙利的地位提升的原因,這也就讓哈布斯堡家族重新擁有了皇位並拉攏了匈牙利。這樣形成的帝國很不穩固,一戰後就土崩瓦解了。

    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是以普魯士王國的王朝戰爭為基礎構建的,雖然普魯士王國透過三次戰爭打服了境內的德意志諸侯,但是這些諸侯其實還是有很大力量的,普魯士國王為了拉攏他們,只能在國王的頭銜上加上皇帝,以表示並不是普魯士征服了它們,而是它們一起構建了一個帝國,只不過皇帝是普魯士王國以前的國王罷了。顯而易見,這樣的國家也並不穩固,在一戰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滅亡了。

  • 3 # JeremyMi

    西方的皇帝,最初源頭是羅馬帝國,也確實有那種“整個文明圈都是我的地盤”的調調,但是一來歐洲文明圈不像東亞那樣獨立,先有波斯後有穆斯林這樣的文明做鄰居,所以歐洲國家從來沒有做到過“統一整個已知的文明世界”,就算羅馬帝國也沒有,所以那種“皇帝是天下之主”的概念不像中國這樣強烈。二來羅馬帝國衰落之後,歐洲沒有能重建大一統帝國,進入西歐的各個民族建立了一系列國家,最初名義上向羅馬帝國稱臣,獲得國王(當時還是拉丁語“Rex”,意義多少更有點類似於總督而不是今日所謂國王的意思)的頭銜,但是由於羅馬國力已經無法牢牢控制它們,所以國王實際上就成為完全獨立的一國君主。此後羅馬帝國殘餘領土偏安歐洲東南部,而歐洲相繼有國勢強大的國王稱帝,如德意志第一帝國,但是沒有誰能真正實現對歐洲的統一,因此,皇帝就演變成了一種“比國王更高貴一些,但是並不能天然統治其他國王”的頭銜。有實力的君主會有去競爭下皇帝寶座的想法,但是實力不濟的國王也不會因此就像皇帝稱臣。法國國王和神羅皇帝都是獨立君主國的君主,法國國王不會天然覺得自己比皇帝矮一頭。然而確實也有波西米亞王國這麼個國王從屬於神羅皇帝的例子,但是從整個歐洲來看,反而波西米亞才是個特例。

    所以說歷史上歐洲的皇帝確實是比國王更高階的頭銜,理論上國王們應該聽命於皇帝。但是中世紀中期以後的外交和政治中皇帝和國王實質上是平等的,因此皇帝逐漸成為一個“聽上去更加顯赫,但是並不高出國王多少的頭銜”

    歐洲人所謂皇帝和國王的區別確實比中國要小一些,翻譯到中文中也就經常有些誤用,比如“大帝”(the great,偉大的,不管是皇帝還是國王都能稱偉大的,但是國內基本上統一翻成大帝)這樣的稱號經常冠到國王的頭上(相對來說,日本人在這方面要嚴謹一點,他們對這個詞根據物件不同有大帝和大王的譯法區別,不過“大王”這個放在中文環境下總顯得很山寨),再比如對royal這個詞往往也不做區分一律翻譯成“皇家的”,“皇室的”。翻譯本來就混了,引起讀者的混淆也就很正常了。

  • 4 # 貓圖怪談

    這是由於政治上的不同要求決定的。英國和丹麥的國王統治比較穩固,不需要為自己加冕皇帝來鞏固統治。而現在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在建立過程中,需要有加冕皇帝這一步,來鞏固統治。

    英國和丹麥在近代遇到的政治變動不多,而德國和奧匈帝國不一樣。

    先說奧匈帝國。其實奧匈帝國的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原本就是有皇位的,他們是透過各種手段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留在自己家族,而這個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在理論上是教皇認可的羅馬皇帝的皇位。

    拿破崙帶領法國橫掃歐洲,自然看這個皇位不爽,就強令廢除這個皇位,還讓教皇給他加冕,拿破崙就這樣當上了皇帝。當時哈布斯堡家族打不過拿破崙,也就只能眼睜睜看著皇位被廢除。

    等到拿破崙下臺了,哈布斯堡王朝還是不能撿起這個皇位,畢竟已經被廢除了,而且境內的匈牙利人民族意識覺醒,開始造反,只能提升境內匈牙利人地位,形成共治帝國,這就是“奧匈帝國”裡面“匈”這個匈牙利的地位提升的原因,這也就讓哈布斯堡家族重新擁有了皇位並拉攏了匈牙利。這樣形成的帝國很不穩固,一戰後就土崩瓦解了。

    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是以普魯士王國的王朝戰爭為基礎構建的,雖然普魯士王國透過三次戰爭打服了境內的德意志諸侯,但是這些諸侯其實還是有很大力量的,普魯士國王為了拉攏他們,只能在國王的頭銜上加上皇帝,以表示並不是普魯士征服了它們,而是它們一起構建了一個帝國,只不過皇帝是普魯士王國以前的國王罷了。顯而易見,這樣的國家也並不穩固,在一戰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滅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多球迷覺得35歲的韋德跑不動了,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