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申十七年

    做不到,這是一個偽命題。

    為什麼會這麼說,是因為劉備當時必須要伐吳。劉備手下的人員構成基本上分為三部分,徐州時期的老部下、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其中徐州集團人員很少,漸漸因為年事關係淡出權力中樞,但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是核心,他們佔據著蜀國的各個重要崗位。

    而且,和一般人理解的不一樣的是,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一直在互相爭鬥,而且荊州集團始終處於領先的位置,從早年間的馬超告密彭羕到後來的諸葛亮罷黜李嚴,都可以看作是這種鬥爭的一部分。

    現在問題來了,荊州被佔了!如果劉備視而不見,那麼對手下的荊州派來說,老家沒了,當老大的還不管不顧;對益州派來說,過來那麼多搶地盤搶位置的人,心裡非常不愉快。所以,劉備只能選擇伐吳,上述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荊州派位了回家,益州派為了提高自己在益州的權勢,必然會同心同德。

    順便再說一句,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都是荊州人,直到蜀漢滅亡,荊州派仍穩穩處在佔據優勢的位置。

  • 2 # 逝去的青春75493449

    我覺得這種假設不成立,因為那是他桃園結義的生死弟兄,為什麼劉備都稱帝了不顧群臣反對非要伐吳,劉備其實可以讓諸葛亮帶兵東征,他坐守成都,要是劉備帶諸葛亮東征的話恐怕成都無人看守,防止曹魏偷襲

  • 3 # 小仙男QAQ

    夷陵之戰,是蜀國劉備大規模伐吳孫權的戰役,戰爭場地在今湖北宜昌一帶的長江沿岸。若讓我穿越到夷陵之戰前夕說服劉備,說實話很難,甚至有可能說不動,但也不是不可能。我們從當時的背景出發,然後再分析如何說服劉備,不打吳國。

    一、蜀國

    蜀國為什麼會大規模伐吳?夷陵之戰前夕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劉備舉全國之力討伐孫吳?首先這場戰役其實就是為了報仇,一來報吳將呂蒙殺關羽之仇,二來報張飛之仇,時張飛手下部將張達斬張飛首級投奔吳國。所以此時的劉備,悲痛的同時,怒火中燒,被吳國殺害了兩位義弟,被仇恨矇蔽了雙眼。於是乎,劉備親率蜀軍八萬之眾,號稱十萬大軍,從長江而下,到今湖北宜昌的時候遇到吳軍退守不戰,劉備無奈只可駐紮長江兩岸,沿岸蜀軍營寨多達數百座。而在這夷陵之戰前的蜀國雖不是那麼強大,但也沒那麼弱小,和吳魏不相上下,但夷陵之戰後蜀國成了三國中最弱的國家。

    二、吳國

    夷陵之戰前夕的吳國,此時的吳國收復荊州,攻克合肥不久,兵力士氣雖不說多強盛,但也不可小覷,再加上有陸遜這個軍事天才和呂蒙等大將。況且佔據優勢的地理位置加上年入暑期,南方異常炎熱,長江流域蚊蟲叮咬,而孫吳大軍多為南方人,早已習慣。但是蜀軍大多是西南人,西南四季氣候變化不大,無法適應南方炎熱的天氣。

    三、說服劉備

    結合當時兩國的處境以及天時、地利、人和,分析局勢給劉備,雖說劉備怒火中燒報仇心切,但不是沒有氣度的小人。所以或許還是會聽進去。此時便於劉備交討,如果劉備決心攻打吳國,再奪荊州,報關羽、張飛二位將軍的深仇血恨也不是不可以。這肯定是可以的,自古以來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更何況關張乃千古無二的蜀中大將,連曹操都頗為欣賞。但是請容我娓娓道來對討伐孫吳的利與弊,還請再做定奪。蜀國今若舉兵伐吳,且放魏國不談,單從雙方來看形勢。首先蜀國此時由你的號召聚集十萬兵馬大舉伐吳,士氣正旺,鋒芒畢露,適合真正的決戰,若決戰必取勝。但若如此鋒芒畢露的時刻,跨越吳蜀三百里長江,到達吳國,吳國看到你士氣高昂、鋒芒畢露,必定會避蜀軍之鋒芒,不戰退守,而吳國居江而守易守難攻,此為地利不合。若慢慢的一直不戰,士氣必會散掉,吳國反攻,蜀軍定會措手不及,加上天氣漸入暑夏,江南蚊蟲叮咬,從蜀至夷陵三百多里,運糧草也不便,不適合長久拉鋸,此為不合天時。最重要的是你剛失去兩員大將,雖士氣高昂,但你是報仇心切的不適應做決策,萬萬不可被仇恨矇蔽了雙眼,此為人和不合。兵者,具天時、地利、人和,才適合打仗,而如今時地利人和都不合,不可戰。不如先整頓休整,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帶待日後擇天時,選地利,造人和,再報深仇大恨也不遲。

  • 4 # 一一零下五度一一

    要想一統中原還是要先捏軟柿子,壯大自己才能和魏逐鹿天下,所以伐吳是必須的告訴他一些很快將要印證的事情,取得他的信任,然後告訴他統一中國必須先滅吳後伐魏注意不要連營數十里,因為東吳陸遜會火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投籃不行可以練,但大局觀真是與生俱來的,鮑爾能帶湖人走多遠?